2018年09月07日10:18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9月6日,省環保廳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我省8月份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共支償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情況,安陽、信陽最高,補償金分別為245萬元和300萬元。
省環保廳規劃財務處副處長程勝表示,按照“誰污染、誰賠償,誰治理、誰受益”原則,我省嚴格落實按月實施生態補償制度,8月份,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共支償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金1137萬元,得補1028.8萬元;共支償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金462萬元,得補558萬元。綜合大氣和水兩項生態補償,8月份支償金額最高的省轄市是安陽245萬元、省直管縣是鞏義83萬元;得補金額最高的省轄市是駐馬店221萬元、省直管縣是固始35.4萬元。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方面。共考核PM10、PM2.5和優良天數3項指標,以全省平均值作為考核基數。
省轄市中,10個市需支償生態補償金,從高到低依次是:焦作235萬元、洛陽230萬元、安陽155萬元、濟源155萬元、三門峽75萬元、新鄉67.5萬元、鶴壁36.5萬元、平頂山26萬元、鄭州20.5萬元、開封1.5萬元。8個市可得補生態補償金,由高到低依次是:信陽270.5萬元、商丘164.5萬元、周口156萬元、駐馬店141萬元、漯河82.5萬元、濮陽51.5萬元、南陽36萬元、許昌15萬元。
省直管縣(市)中,5個縣(市)需支償生態補償金,從高到低依次是:鞏義83萬元、汝州45萬元、長垣5.1萬元、蘭考1.4萬元、滑縣0.5萬元。5個縣(市)可得補生態補償金,由高到低依次是:鹿邑33.4萬元、固始29.4萬元、新蔡23.1萬元、鄧州18.9萬元、永城7萬元。
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方面。主要考核地表水斷面、飲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和水環境風險防范等內容。
省轄市中,5個市需支償生態補償金,分別是信陽300萬元、安陽90萬元、平頂山40萬元、周口20萬元、漯河10萬元。13個市可得補生態補償金,由高到低依次是:三門峽80萬元、駐馬店80萬元、許昌70萬元、鶴壁60萬元、商丘50萬元、新鄉40萬元、南陽40萬元、開封30萬元、濮陽30萬元、鄭州20萬元、焦作20萬元、洛陽10萬元、濟源10萬元。
省直管縣(市)中,永城支償生態補償金2萬元。4個縣(市)可得補生態補償金,由高到低依次是:滑縣6萬元、固始6萬元、蘭考4萬元、長垣2萬元。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題:千島之問——浙江千島湖的生態和諧之道 杭州市生態環境局淳安分局副局長余永華說,近年來,淳安陸續淘汰化工、水泥、化肥、電鍍等污染企業,整治關停采砂、網箱養殖等行業,以及高爾夫球場等違規項目。
這一“綠色低碳發展”既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綠色”,也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低碳”,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在筆者看來,綠色低碳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也體現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
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兼具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生態產品,是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途徑。三要統一生態補償資金標準,加快構建生態系統生態價值核算體系,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生態系統生態價值核算標準,減少補償資金的隨意性,增強生態補償制度的公平性建設。
河南省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河南”,進行了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工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河南廣播電視臺《對話中原》欄目策劃“脫貧攻堅”系列訪談之林業篇,邀請河南省林業局副局長王偉、河南省林業局扶貧辦主任周三強,圍繞“河南省林業助力脫貧攻堅”進行深入探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西藏努力將生態保護同民生改善相結合,形成共建良好生態、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環長效機制。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派鎮吞白村村民 加央次仁:我們每年都會把它保護起來,自然的美景,我們就每年都會種花、種桃樹,種蘋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西藏努力將生態保護同民生改善相結合,形成共建良好生態、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環長效機制。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派鎮吞白村村民 加央次仁:我們每年都會把它保護起來,自然的美景,我們就每年都會種花、種桃樹,種蘋果。
生態扶貧是指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一種綠色扶貧理念和方式。通過精準識別,做到政策資源的有效對接,逐步實現生態扶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切實做到對扶貧資源精確配置,對扶貧對象精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