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6日17:12 來源:映象網
說起新能源造車,短短幾年時間,就從無人問津火到了炙手可熱。無論是國外資深品牌還是國內新興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的市場發展趨勢。所謂“車”紅是非多,近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屆新秀綠馳汽車就被誣陷,并被冠以“新能源車傳銷詐騙案”。
對此,筆者致電相關公安機關得知,文中所謂的詐騙案件根本不存在。綠馳汽車也回應稱:子虛烏有,純屬捏造,綠馳汽車集團目前未收到任何涉嫌違法的投訴,公司運轉一切正常,對于不明真相的網友和自媒體轉載的未經證實的詆毀信息,綠馳汽車提醒請盡快刪除,對于侵犯名譽權的自媒體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車”紅是非多 新能源汽車屆新秀綠馳汽車被誣陷
近日,就在長城與吉利兩家車企因“黑公關”事件相互“開撕”之時,新能源汽車屆新秀綠馳汽車也被誣陷,某自媒體公眾號杜撰發布有關綠馳汽車資金一文,文中不乏臆測、妄言,后被官方舉報后刪除。然而該文章被多家自媒體轉載,并被冠以“全國新能源車傳銷詐騙案”,隨后發酵、脛走網絡。
文章開空頭強調“守股權”,過后又變成了“非法集資”,這明顯是偷換概念,指鹿為馬。文章還講述了一個名為楊永慧的北漂女,聲稱其經老同學介紹,在燕郊拿出積攢多年的10萬元,“入股”綠馳汽車新能源項目,并經常自費跟隨公司到各地開招商會。通過小說故事情節將“北漂女”、“全國最大新能源詐騙”、”詐騙數百億”、“傳銷10萬人”等聯系在了一起,編造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加劇了謠言的“可信度”,據綠馳汽車調查,未發現存在與其身份特征相符合的所謂“投資者”,也無類似案例發生。
此外,正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既然“楊永慧”是所謂的受害者,那么她為什么不選擇投訴、報警、起訴,或通過律師尋求法律途徑解決,而在長達四年的過程中“東奔西跑”?顯然不符合邏輯。
公安回應:詐騙案件根本不存在 綠馳汽車已進行刑事報案
對此,筆者致電相關公安機關得知,文中所謂的詐騙案件根本不存在。綠馳汽車集團也回應稱:子虛烏有,純屬捏造。
其中,網傳文章中聲稱參與綠馳汽車傳銷人員與涉案金額巨大,據綠馳汽車介紹,這是何等龐大的數字,集團目前未收到任何涉嫌違法的投訴,公司運轉一切正常。如果確有其事,司法早已審查,且在法律定罪前,還只用“嫌疑人”稱,而自媒體謠言無任何事實根據竟已蓋棺定罪。
此外,綠馳汽車官方網站上也已發布聲明,澄清網傳自媒體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在行業內及市場中對綠馳汽車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綠馳汽車已向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進行了刑事報案,對于不明真相的網友和自媒體轉載的未經證實的詆毀信息,綠馳汽車提醒請盡快刪除,對于侵犯名譽權的自媒體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綠馳汽車近期大事不斷 采用務實融資為產品落地鋪路
目前對于新興造車勢力來說,確實有靠著一張PPT就可以吸引到大量投資的企業,但這其中魚龍混雜,真正能拿的出手的并沒有多少。然而對于綠馳汽車,它在開始造車之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套完整的研、產、銷體系。
筆者還了解到,近期綠馳汽車集團大事不斷,10月18日,綠馳汽車M500項目EP樣車試制在朱家角試驗中心正式啟動。10月31日,在權威媒體記者團的見證下,綠馳汽車試制試驗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此外,融資方面,相比于其他造車新勢力動輒D輪、F輪的融資規模,綠馳汽車集團采用務實的融資為產品落地鋪路,未來將會分步驟匹配相應的融資規模,作為前期自有資金投入,隨著產業發展速度引進相應的投資機構。在之后進行C輪融資時,綠馳汽車股權已經預留給擁有核心零部件技術的企業,比如三電方面的零部件企業,電池原材料供應商等。
自媒體謠言下 國產品牌面臨無妄之災
據筆者調查,參與誣陷綠馳汽車事件中的多為自媒體,他們并無采編資質,其轉載稿件多為網絡拼湊而來,以訛傳訛,自由解讀,甚至加添,以夸大其詞、捏造噱頭、賺取流量和非法收入為主,演變成一段活生生的曼德拉效應。
近年來,隨著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臺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種自媒體亂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網絡謠言猛于虎”,一個謠言可能毀掉一個行業、一個謠言可能毀掉一段人生,而謠言之于國產品牌,更如老虎過街,爪牙所向披靡,這不僅僅是新能源行業的悲哀,更是中國商業乃至社會的悲哀,被波及各方都在為這樣的亂局付出代價。
在此,筆者呼吁相關單位能重拳打擊網絡謠言,肅清自媒體謠言亂象,同時,我們也不能輕視謠言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更不能做造謠傳謠者的幫兇。
國產新能源汽車一路坎坷 自主品牌之路遙遙
今天,品牌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已成為大國之間國力對照和較量的主要載體。在很多行業中,國產品牌的占有率已經明顯高于國外品牌,有些中國品牌已經沖到了國際前列。
新能源汽車方面,近年來雖然得到了高速的發展,研發團隊與技術突飛猛進,但是誤解和是非不斷,不是被冠以“抄襲”、“問題車”,就被說成是“詐騙”、“傳銷”,在這一場新能源浪潮中,已經有很多造車新勢力被毫不留情地拍到了沙灘上,也有很多垂死掙扎。
在此,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對于新能源汽車這種研發成本頗高,投資大,甚至花錢不落好的行業,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嗤之以鼻。但是如若社會不理解,自媒體謠言纏繞,那誰還會有心思真正做事呢? 傳統燃油汽車市場中國已經落后,若在新能源汽車這個新產業里再不能站住腳,電動汽車也依靠進口,知識產權落在別人手中,這對中國來講將是致命的打擊。
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之路遙遙,但相信通過自主品牌的努力,總有一天能改變世界對中國車的認知,以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認知。未來,依舊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