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10: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0年前,在安徽大別山腹地,有一座小縣城,當地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僅78元,貧困人口54萬人,占比99%,可稱得上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很多人靠救濟才能生活。1986年,該縣被確定為全國重點貧困縣。
40年來,這里的農民從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到發展農業產業經濟,再到農村產業發展和基礎工程建設,從未停歇。2016年以來,全縣共完成脫貧1.27萬戶4.43萬人,17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由14.3%下降至6.79%。
這個小縣城,就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助農增收
金秋十月,正是獼猴桃成熟時。整整齊齊的獼猴桃樹上掛滿了果實,金寨縣南溪鎮南灣村村民汪先春在獼猴桃園里忙個不停。汪先春和妻子都患有殘疾,女兒出嫁,兒子還在高中讀書,過去全家靠汪先春和70多歲的父母種田養豬,收入微薄。2017年上半年,遠房親戚汪憲武流轉了33畝土地種獼猴桃,交給他進行日常管理,平時負責澆水、施肥、除草,一年收入可以達到3萬元。
如今在金寨,像汪先春這樣改變生活的人有很多。金寨從2011年開始試驗種植獼猴桃,2014年全縣28家獼猴桃種植合作社成立聯合社,涉及8個鄉鎮22個行政村。
金寨獼猴桃聯合社副理事長林濤介紹說,目前金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3萬多畝,劃分成幾個片區進行統一管理。平時由各個合作社進行種植管理,聯合社負責包裝、儲存和銷售。
“有一部分獼猴桃剛剛種植,還沒有掛果,今年預計產量為480噸,明年可達3000噸,市場前景很好。”林濤說。
除了獼猴桃,金寨充分利用山區自身的自然條件,發展茶葉、中藥材等八大特色主導產業,現代農業發展逐漸成熟,農業產業化水平逐年提高。
截至2017年底,金寨縣新增良種茶園2.9萬畝;完成毛竹新造林2.8萬畝,毛竹面積增至25萬畝;發展石斛2000多畝,其它中藥材8.5萬畝。全縣新增四大產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396家,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至2533家,201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7.4億元。
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基礎上,金寨縣不斷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目前,43家企業獲得金寨“中國長壽之鄉”品牌使用權,金寨靈芝、金寨黑毛豬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達到19個,金寨獼猴桃、金寨紅茶分別獲得地理標志認證。此外金寨還榮獲“六安瓜片原產地”“中國藥用菌之都”“經濟林板栗之鄉”等稱號。
將紅色基因注入生態旅游
10月底,合肥市民王先生帶全家來到金寨縣大灣村自駕游,入住村民王新云經營的“新云農家小院”。
王新云的父母公婆都有疾病,子女在外地上學。以前,全家收入都靠王新云的丈夫在外打工,是村里的貧困戶。2016年,她拿著貧困補助金和政府補貼,將家里的3間平房改造成農家樂,現在每年有三四萬元純收入,2017年徹底脫貧。
“春秋季和節假日都是旅游旺季,客人很多,每天打掃房間都忙不過來。”王新云笑道。
大灣村臨近天堂寨馬鬃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號稱“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大灣村抓住契機,力爭通過旅游開發助推脫貧攻堅。
大灣村第一書記余靜介紹,大灣村2016年至今的脫貧戶中有3/5都從事特色種養和農家樂,目前大灣村貧困戶中相當一部分也從事旅游等相關行業。
金寨縣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當地依托紅色文化和自然資源,打造“紅藍綠”生態旅游模式——依托紅軍廣場、金寨紅軍紀念堂、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等發展紅色旅游,依托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發展藍色觀光旅游,依托自然風光發展綠色旅游。
目前,全縣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6處。2017年,全縣接待游客911.4萬人次,創收35億元。
據統計,僅大別山旅游快速通道沿線9個鄉鎮,貧困人口就由2014年底的44810人,降至2016年底的29802人,累計減貧15008人,占全縣同期脫貧人數的42%。
組織實施脫貧攻堅“聯幫工程”
10月25日上午,金寨縣大畈村非常熱鬧,第一書記吳辰華來到建新和雞冠石兩個村民組給9戶居民分房子。
吳辰華原在安徽農業大學工作,2015年來到大畈村擔任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剛到村里,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貧困戶的住房問題。
2016年開始,大畈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搬遷工作。目前,全村273戶已有143戶搬進新居,95戶貧困戶已有64戶搬進新居。
為讓大家搬進來、穩得住、能致富,大畈村為貧困戶設置了保潔、護林防火、五保戶看護員等公益崗位,每人每月工資500元。同時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發展高山有機香稻和高山茭白種植,1800多畝茶園的基礎設施也在建設中。2017年底,大畈村已經脫貧出列。
“以前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可以說是‘爭當’貧困戶,希望政府多給點扶持政策。現在已經變了。”吳辰華說,“以前很多人都怕一脫貧政策就沒了,我們耐心講解脫貧不脫政策的規定。到今年,貧困戶已經開始主動要求脫貧了。”
金寨縣堅持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三級書記一起抓扶貧”,真正做到縣有組、鄉有辦、村有站。71個貧困村都安排了扶貧隊長,其余154個非貧困村派駐了扶貧工作隊,全縣225個村配備了扶貧專員。組織實施脫貧攻堅“聯幫工程”,組織農村有幫帶能力的黨員戶、入黨積極分子和能人大戶開展幫解生活難題,加強思想聯動;幫扶產業發展,實行產銷聯手;幫帶勞力務工,實現就業聯動;幫促脫貧致富,保持長久聯系的“四幫四聯”機制,不斷提升和強化“抓黨建促扶貧”的長效機制。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目前,屏邊全縣已累計發展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水果種植39.2萬畝,發展以杉木、榿木為主的用材林105萬畝,發展以草果、砂仁為主的林下中藥材31萬畝。屏邊縣縣長李雄文告訴記者,屏邊縣將苗繡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苗繡產業。
昔日的箐口村,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產業薄弱,一度成為“貧困落后”的代名詞,是名副其實的省級深度貧困村。昔日的箐口村,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產業薄弱,一度成為“貧困落后”的代名詞,是名副其實的省級深度貧困村。
參考消息網9月30日報道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29日發表記者西戈爾·阿爾達馬發自貴陽的一篇報道,題為《獼猴桃、大數據、生態發展:中國幫助農民擺脫貧困的藥方》。內容編譯如下: 盡管獼猴桃最初源自中國,但西方通常并不把它與這個亞洲巨人聯系在一起。
新華網發 蘇桂攝 廣西平樂縣平樂鎮龍田村委旱塘村村民黃國飛(右)種植的板栗獲得豐收,夫婦倆露出開心的笑容。新華網發 龔普康攝 苗族群眾在柳州市融安縣長安鎮安寧村大袍屯蘆笙廣場吹蘆笙、跳踩蹚舞慶豐收。
2020年9月22日,中國迎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走進陜西,白水縣的蘋果芳香四溢,大荔縣的冬棗甜甜脆脆,石泉縣的蠶繭圓潤可愛、鄠邑區的葡萄晶瑩剔透、洋縣的獼猴桃酸甜爽口……秋季來臨,豐碩的果實讓農民伯伯們喜笑顏開,豐收的喜悅猶如香甜的蜂蜜,浸潤著他們的心田,驅散了辛苦勞作的疲憊。
金秋送爽,瓜果飄香。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石筍山生態農業園區是重慶市最大規模的獼猴桃園區,預計今年產量達50萬斤。
新華社長沙9月20日電 題:堅守人民情懷,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習近平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紀實 9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一到湖南,直接趕往沙洲瑤族村,首先考察了“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
在深度貧困的貴州省沿河縣,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張勇正在給移山村的群眾傳授養豬技術。8月8日,雨季剛過,貴州大學農學院的龍友華教授就來到六盤水市指導獼猴桃種植戶防治病蟲害,跑了三個縣的十幾個基地,一住就是半個月。
5塊炒一個菜,10塊燉一鍋湯,開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附近的共享廚房,給患癌家屬及病人提供場地、鍋爐、調味品等,受到顧客歡迎,也感召不少熱心人。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9月10日從店主處獲悉,不斷有民間愛心人士向廚房捐贈物資,有水果、米面油等,店主決定全部免費向顧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