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10:13 來源:經濟日報
2008年至2017年,全國棚改累計開工3896萬套,幫助約1億人“出棚進樓”。隨著棚改的推進,棚戶區居民共享了改革發展成果,促進了社會公平,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同時,有效拉動了消費需求,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內蒙古包頭北梁棚改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北梁新區。 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攝
今年是新的棚改三年攻堅計劃頭一年。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消息顯示,今年1至10月,全國棚戶區改造已開工577萬套,占年度目標任務的99%,完成投資1.5萬多億元。
同時,記者從住房城鄉建設部獲悉,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間,全國棚改累計開工3896萬套,幫助約1億人“出棚進樓”。過去10年,對眾多住房困難群眾而言,是改善居住條件、走出棚戶區、住進樓房、走向新生活的10年。
共圓安居夢迎來新生活
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當一些城市居民住進嶄新明亮的新居時,還有很多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難以改善,住在低矮破舊的棚戶區。
棚改10年,“出棚進樓”的居民們笑逐顏開,棚戶區改造不僅讓棚戶區居民告別了低矮破舊的小平房,他們更因居住條件的改善迎來新生活。
張淑珍大媽曾居住在吉林省通化市五道江鎮一處破舊工礦棚戶區中,她曾一籌莫展地對記者說:“我最怕過夏天,一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張淑珍大媽家所在的棚戶區,房屋低矮破舊,道路大多沒有經過硬化,路面泥濘。很多居民家中都沒有獨立衛生間,在寒冷的冬日需要到屋外使用公共廁所。再見張淑珍大媽,已是兩年之后,她搬進了位于通化市二道江區的棚改安置小區康源小區。住進新樓房,一改初識時的眉頭緊鎖,張大媽臉上綻放出笑容:“我做夢都沒想到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心情好了,張大媽還特意去燙了頭發,看起來年輕了不少!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北梁地區曾是自治區乃至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棚戶區,占地13平方公里,有居民4.7萬戶12.4萬人。2013年,一場棚改攻堅戰在北梁打響,到2015年底,包括新建安置房2.1萬套,回購安置房1.2萬套,共3.3萬套安置房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搬遷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歷時3年的北梁棚改任務宣告完成。
在北梁新區,一幢幢樓房整齊排列,小區環境整潔,居民們悠閑地享受著搬進新居后的美好生活。過去在北梁棚戶區陰冷小屋中彈奏古箏的高中女孩終于有了寬敞明亮的屋子擺放心愛的樂器了;一直無業的老大姐參與到北梁社區工作中,有了穩定的收入;在老北梁開餐館的夫妻倆把生意帶到了北梁新區,還通過社區申請到了創業貸款。
棚戶區不僅在城市中有,還分布在不少林區、墾區、國有工礦。截至2017年底,全國累計開工改造林區棚戶區166萬套、墾區危房238萬套、國有工礦棚戶區305萬套,促進了林區、墾區、國有工礦的可持續發展。
住得上還要住得好
棚戶區改造,棚改居民不僅要住得上新房子,還要住得好。棚改是一項民心工程,工程的實施更應規范和完善。
在河北省廊坊市,一個保障性住房小區建設工地的大型信息牌上,公示了各個項目負責人的信息。項目負責人介紹,小區建成之后也將在顯著位置設立永久標志牌,公示各個負責人的信息。這不免讓人感嘆,房子建得好,標志牌是“光榮榜”,房子質量出了問題,標志牌就可能是個“恥辱柱”。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在強化棚改安置房等保障房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從這些年監督檢查的結果看,各類保障房工程質量總體是好的、可控的,與同地段、同類型商品住房工程質量基本相當。
各地也積極探索管理措施,積極推進公平有效分配和優化入住的后續管理。黑龍江省伊春市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分配安置措施。比如,設計多種戶型以適應不同回遷群體需求;為無勞動能力、行動有障礙的殘疾人、老年人提供低層房源;回遷分房時,采取隨機搖號、抽簽等方式,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同時,每個棚改小區都明確物業管理單位,提供保潔、維護等基本服務,保證居民住得上、住得好。
棚改實行實物安置與貨幣補償相結合,給棚戶區居民自愿選擇的機會。2015年以來,各地因地制宜實施棚改貨幣化安置,商品住房庫存量大、消化周期長的市、縣完善政策措施,引導棚改居民選擇貨幣化安置方式,既促進房地產去庫存,也避免重復建設。
云南省文山市規定,選擇回遷安置的被征收戶可享受低于市場價的回遷安置房,避免了“先拆后建人等房”的局面;選擇貨幣化安置的被征收戶可自主購房,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區位、戶型的住房,使被征收人有了“我的房子我做主”的選擇權,可以盡快入住新房,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都有了很大改善。實施棚改以來,文山市共有5000余戶棚戶區居民享受了購房稅收優惠政策,共減免稅款7000余萬元,有1400余戶享受了700余萬元的政府家電補貼。
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
棚戶區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發展工程,不僅可以幫助城鎮住房困難家庭改善居住條件,還可以有效拉動消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城市功能和綜合承載能力。通過實施棚改,既改善了老城區人居環境,也引導部分人口向城市外圍轉移,促進新區發展。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棚改帶動有效投資和建材、裝修、家電等消費,促進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對經濟穩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各地也積極將棚戶區改造與城市發展相結合。云南省文山市佛壽街棚戶區改造片區內留有文物古跡佛壽寺。在對佛壽街片區進行棚戶區改造的同時,當地結合對文物的保護及其文化價值的開發完善項目規劃,做好佛壽寺的修繕改造,創辦了“佛壽街廟會”品牌,對征收用地進行商業開發建設,將佛壽街打造為集歷史文化、旅游、商業為一體的都市文旅綜合體。棚改項目的實施,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提升了城市面貌,也帶動了投資消費和經濟增長。
江蘇省徐州市將棚改搬遷騰出的空間,用于規劃建設農貿市場、社區醫療機構、公交首末站等基礎性項目,以及建設軌道交通等功能性項目,為市民的生產、生活、休閑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從改造戶部山、回龍窩、潘安湖等歷史文化片區及風景名勝區,到打造泉山森林公園、龜山公園等風景旅游區,真正讓城市與自然相互融合。通過實施棚改,徐州市實現了“城市功能由弱變強、生態環境由灰變綠、人民生活由安居到宜居”的轉變。
2018年,我國啟動新的棚改3年攻堅計劃,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其中2018年開工580萬套。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切實抓好棚改項目建設。加大棚改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讓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與棚改安置住房同步規劃、同步報批、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嚴格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讓更多困難群眾早日“出棚進樓”。將依法依規控制棚改成本,嚴禁大手大腳花錢,嚴禁違規支出,確保按合同約定及時償還棚改貸款;將進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范圍和標準,不搞一刀切、不層層下指標、不盲目舉債鋪攤子;將因地制宜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地方,應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棚改安置政策,更多采取新建棚改安置房的方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亢 舒)
成都熱點樓盤優先賣給無房家庭【成都出新規:熱點樓盤優先向無房居民家庭銷售】成都市住建局發布通知,登記購房人數在當期準售房源數3倍及以上的,全部房源僅向已報名登記的無房居民家庭及棚改貨幣化安置住戶銷售,其中無房居民家庭房源不低于房源數的70%,剩余房源用于棚改貨幣化安置住戶選購。
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曲孜卡鄉達許村,一座座加固后的磚混房煥然一新、分外醒目。“十三五”棚改目標任務為2000萬套,從2016年到2020年8月,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2300多萬套,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約5000萬居民從臟亂差的棚戶區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安置房。——公租房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并舉,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記者趙展慧)記者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獲悉:2016年至2019年底,全國棚改開工2157萬套,已超額完成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的目標任務。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2016年至2020年8月底,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2300多萬套,約5000多萬居民搬進新家。
“十三五”時期,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關乎城市居民幸福指數,我國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從“憂居”到“有居”再到“優居”,百姓的“安居夢”正在變成現實,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中經視頻最新|中韓專線直擊巴中特快一帶一路·面對面中巴經貿熱線短視頻每周中國經濟巴基斯坦人在中國直播 ”中巴經濟走廊業務公司(CPECB)的主席薩米拉·沃拉(Samiullah Vohra)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時說。
題: 穩當下 啟未來——重點投資工程興產業安民生暖民心 翻越海拔5300米以上的高山,穿越永久性凍土區域……隨著工程的推進,到2021年西藏主電網將覆蓋全區74個縣(區),解決西藏97%人口的用電問題。
穩當下 啟未來——重點投資工程興產業安民生暖民心 翻越海拔5300米以上的高山,穿越永久性凍土區域……隨著工程的推進,到2021年西藏主電網將覆蓋全區74個縣(區),解決西藏97%人口的用電問題。
一鍵撥打緊急電話、憑借GPS為老人出行設定電子圍欄……在遼寧省撫順市東華園社區的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手握一個便攜式呼救呼叫器,上面只有“撥打、掛機、SOS”三個按鈕。
近年來,鄭州市住房保障制度不斷健全,保障模式更加完善。切實推行公租房后期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盡快出臺《鄭州市公共租賃住房運營管理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推行公租房運營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統一管理標準,提升管理質量,增強保障對象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鄭州市住房保障制度不斷健全,保障模式更加完善。切實推行公租房后期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盡快出臺《鄭州市公共租賃住房運營管理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推行公租房運營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統一管理標準,提升管理質量,增強保障對象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