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16:46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改革開放40年,人人都有講不完的故事。今天,我們來看一位老師的40年總結。六個故事,正能量滿滿的,適合家人朋友共欣賞。妙語連珠落玉盤,潮語如星滿天撒!
看了他的故事,我們都可以想想并寫寫自己的故事,以紀念偉大輝煌的改革開放40年。
千知音,萬知音,黨和人民最知音——我的改革開放40年
余愛民
個人命運總是與時代大潮共起伏,我的成長進步與改革開放同步。改革開放一路奔騰向前,我也一步步跟著往前走;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我也獲得不少“小確幸”;改革開放創造歷史奇跡,我也有點小小傳奇。人生是由故事鏈接的,我講幾個故事,或可讓朋友們通過感受改革開放帶給個人的發展,增強“改革開放永不停步”的決心和信心,增強“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人生自信,增強“不患人不知,而患己不能”的修養自覺。我的故事是平凡人的故事,是“三分靠打拼,七分靠知音”的故事。一個故事一個梗,看了莫夸“老哥穩”,夸下老哥的知音吧。
故事一:啟程遇到送帆風
“農民”余愛民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開啟了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我在那年9月參加工作,邁出人生第一步。
那時候農村實行人民公社、搞大集體生產,“吃大鍋飯”。我家“人多勞少”,住的是土磚房,吃的是返銷糧,養雞下蛋換個油鹽錢,養豬賣錢添點新衣裳。我因家庭困難,中學輟學回鄉務農,承蒙大隊黨支部的關心,擔任生產小隊的老師,一人教一二兩個年級,16個孩子,語文算術體育音樂美術全包了,校長主任也是我,不僅是“全科老師”,還兼著生產隊的出納,農忙季節學生放假,老師參加生產勞動。莫看我是個14歲的“小屁孩”,一年能拿500個工分,頂一個“棒勞力”。
當老師有句話,教學相長,要想教得優秀,必須學在前頭。我定了個學習小目標,“背得萬詞千詩百文章,練成能詩能文快槍手”。我把最初的蠻荒之力用在背和寫上,先背漢語成語小詞典,再背唐詩宋詞,再背《古文觀止》;天天早上背,天天晚上寫,長年累月堅持,逢年過節不出房門。鄉親們笑我“修仙呢”,同事們夸我刻苦,我不覺得苦和累,“最苦沒有挖河做堤苦,再累沒有插秧割谷累”。
機遇不負準備者,我的刻苦學習終有一天派上了用場,讓我的人生獲得第一次重大轉機。白螺區文教組長曾強岑來校檢查工作,聽了我的課,很滿意,便要考一考我的“文才”,問我會不會吟詩作聯。這是我的“童子功”,就以眼前的楊林山和天妃圣母廟為題,略一思考,對聯出來了:“十五年古廟重修,文明世界神同樂;九萬里河山一覽,江漢平原我獨尊。”晃了一會,詩也有了,七律一首:“一峰雄峙大江邊,拍岸驚濤吞九天。龍匾千鈞吐日月,鳳檐萬丈入云煙。憑欄仰讀岳陽記,回首沉吟黃鶴篇。壁上揮毫問圣母,本人何日成詩仙。”詩聯寫得有點狂,但曾組長喜出望外、連聲叫好,夸我是一匹“千里馬”,不久便破格推薦我報考荊州師范專科學校函授生。我不負期望,在全區20多名中文系考生中奪得第一,終于圓了“函授大學夢”。接著曾組長又力舉我當中學老師,由區文教組出資雇請。兩年后曾組長退休了,新上來的鎮教育組長萬程對我更加關愛,連我愛人也被雇請當中學老師。我因函大畢業被破格轉正成為公辦教師,正想著回報教育,當一輩子光榮的人民教師,卻被鄉鎮黨委借調到黨辦當秘書,從此告別站了十一年的講臺,走上行政崗位,一直走到今天。我一生感念兩位“伯樂組長”,也從中體會,機遇沒來不要盼,機遇走了不要怨,只管沒日沒夜干。
故事二:小卒子拱到天安門
當選為共青團全國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中國也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政治風波。重大歷史關頭,黨中央緊緊依靠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成功地穩住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局,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這個大背景下,黨中央于1989年12月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領導的通知》。監利縣委落實文件精神,選配一批團干部,白螺鎮黨委書記王崇慶“拍板”,讓我當上了鎮團委書記。
在很多人眼里,鄉鎮團委書記不過是“小菜一碟”,可我不這么看,全鎮有一萬多青年交給你,壓力山大、使命崇高。首先從建隊伍抓起,讓村村都有團支書,不管兼職還是專職,保證有人管事。然后找經費,保證有錢辦事,在全縣首建“共青團洋鼓洋號服務隊”,專為青年新婚服務,生意紅火,很來錢。接著建陣地,做到有地方辦事,通過爭取,把鎮委黨校加掛團校牌子,利用這塊陣地搞青年培訓,這個創新模式被全縣推廣。青年人最喜歡搞活動,我們就搞青年人喜歡的活動,讓“小拳拳錘你胸口上”,不僅搞文藝晚會、球類棋類比賽,更多開展勞動技能比賽、青年特長比賽,為更多“小哥哥、小姐姐”搭建展示風采的舞臺。團的工作貴在務實,貴在發揮作用,我們提出“黨有千斤擔,團擔三百三”“群眾有困難,青年來幫忙”“當好助手,大顯身手,不能袖手”,把黨委所急、群眾所盼、青年所能有機結合,從中心工作中找任務,從社會需求中定項目,從年輕人優勢上做文章,扎扎實實地做成幾件事情,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認可,團委在青年中威信很高,“皮皮蝦、跟我走”,一呼百應的。比如,秋冬之季搞水利,我這個團委書記就是全鎮挖河辦公室主任,所有村團支部書記都是挖河突擊隊隊長,類似“挖龍骨溝”這樣的重事難事都是團員青年們帶頭干。
工作是干出來的,優秀是創新干出來的。干了兩年,鎮團委就被評為全縣先進團委。縣團委要我寫個經驗總結,我交了一份“不一樣的總結”《卒子你大膽地往前拱》,我在開篇這么寫,黨的事業一盤棋,團的工作如同棋盤上的小卒子,要為黨分憂,為青年服務,小卒子要拱活一盤棋。中國青年報全文刊發這篇總結,立即引起了荊州團地委和湖北團省委的關注,兩級組織都到白螺鎮去考察、辦點,我鎮團的工作乘勢而上、再攀新高。第三年被評為全地區五面紅旗團委、全省十面紅旗團委,我也被授予全省新長征突擊手、全省優秀團干部稱號。1993年5月,我光榮出席共青團全國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并且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十分榮幸地與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坐人民大會堂主席臺。你說我“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說出來不怕掉底子,我從來沒有去過北京,這是“新娘子上轎”頭一次,黨和人民給了我這么高的待遇,讓我終身光彩和榮耀,使我終身驕傲和自豪,給我終身信心和力量!
正應了那句話,“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北京參會歸來,組織上給我實實在在的“三大關懷”:轉正——借調四年未解決的教師轉行政問題一周就辦妥了,并且是縣委書記張瓊江拿在手上辦;提拔——當選為鎮黨委委員、黨政辦主任;調動——借調到荊州團地委工作。同事們羨慕我的運氣好,是的,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大運氣。我當團干部那幾年,正是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講話、中國改革開放邁上新臺階的時期。家運連國運,我是好運連連,入黨、轉正、提干、調動,北京開會、總書記接見,人民大會堂主席臺上就座;老婆也考上了監利師范、成了公辦教師;孩子也乘著好光景出生了,那個幸福感真是爆棚啊!我終身感恩光榮的共青團組織,衷心感謝各級團組織領導的關懷,特別要感謝白螺鎮黨委重視和廣大團員青年支持,我從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中體會,小事千萬不小視,平凡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故事三:浪花里飛出英雄歌
刊發十萬災民呼喚救助的報紙
還記得九八抗洪嗎?還記得抗洪精神嗎?1998年夏秋之際,中國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全域性大洪水,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斗爭,那是保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果的一場偉大斗爭,表現出了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業績,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荊江之險,監利尤烈”。我那時任監利報總編輯,與編輯記者們日夜奮斗在前線,用新聞為干部群眾和解放軍將士們鼓與呼。什么叫風口浪尖,什么叫生死考驗?有次采訪突遇狂風大作,卷起滔天巨浪,掠過長江干堤,形成巨大的長長的“浪洞”,驚心動魄,比美國大片場景還要恐怖,我們就在“浪洞”里穿行,并沒有“魂飛魄散”,因為我們的干部群眾和將士們站在驚濤駭浪中打樁扎排,置生死于度外。
在這場偉大的斗爭中,我和同事們全過程參與其中,做了兩件小事情。
一是采寫編輯了多個英雄故事。九八抗洪,監利縣犧牲了7個農民,我采寫了5個,參與編輯了1個。上車灣鎮青年農民胡繼成,帶病上前線,奮斗17個晝夜,最后倒在長江干堤上。通訊員寫來一個簡短的消息稿,我發現這是抗洪前線犧牲的第一個農民典型,應予高度重視,便與頭版編輯、通訊員一道深挖細找其事跡,很快形成通訊稿《生命的最后一搏》,監利報首發,中央和全國各大媒體一齊跟進,中央電視臺一次次隆重推出,使其迅速成為全國著名英雄。
朱河鎮余楊村團支部書記楊書祥,在傾盆大雨中帶領團員青年搶堵潰口,不幸被倒下來的電線擊中,死時手握一柄鐵鍬。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含著熱淚連夜完成長篇通訊《隊長倒在團旗下》,監利報首發,之后中國青年報頭版用一個整版編發,報眼配發評論員文章《青春方陣看頭雁》。緊接著,我寫楊書祥的妻子徐燕子《接過丈夫那面旗》,人民日報隆重推出,配發評論員文章《永遠飄揚的旗幟》。
二是寫了一封“最值錢的信”,一字一萬元,一篇一千萬。那封信是求助信,題目叫《十萬災民呼喚救助》,刊發在監利報上。寫的是為確保武漢和江漢平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監利縣主動扒開3個防守了兩個月的民垸,幾十萬畝糧田被淹,兩萬棟房屋被毀,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希望多方扶持,共渡歷史難關。我是含著熱淚寫成的,全文1000字,用的是散文體,駢散結合,情真意切。
求助信發出后,反響強烈。福建的海峽都市報全文轉載,福州全體的士司機拿著發有這封信的報紙開了一天義車,當天收入100多萬,全部捐贈給了監利。一個月時間,打進救助信下面賬號的資金達到1000萬元。
一字萬金,絕對不是我寫的文章怎么好,而是監利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高風亮節感動天地,更是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和時代風尚映照日月。我的一篇千字文如同一滴水珠溶入了這個大海,得以共享遼闊和深邃,共享燦爛和輝煌。
九八抗洪取得偉大勝利,江澤民總書記在九八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這場偉大斗爭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高建成、吳良殊、胡繼成等人就是他們的杰出代表。特別贊揚了李向群、楊書祥兩家“兒子犧牲了,父親沖上來;丈夫殉職了,妻子頂上去”的感人事跡。我和同事們很榮幸地編寫中國抗洪英雄群體中的兩位烈士,讓他們成為偉大時代的光輝典范,連同偉大的抗洪精神一起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寶庫里的一筆重要財富,這個特殊的榮譽和價值遠不是一字萬金可以比擬的。
故事四:為農民做了一點事,獲得特別關懷
與居委會村七十多歲的楊奶奶手拉手談心
“千年等一回,種田不交稅”。2000年,黨中央和國務 院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 2003年全國推開,2006年廢除延續兩千年之久的農業稅,標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
我從報社“老總”轉身到縣委辦公室任“第八副主任”,兼縣稅改辦主任。頭一次下基層到汴河鎮檢查農民負擔,發現兩個農民為一塊承包地打架,打得頭破血流。當地派出所長介紹,為承包地打架的事“一塊板”地發生,全鎮報案有100多起。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你的良心不會疼嗎?”我當即決定留下來,與派出所一同商議解決辦法。我們耐心細致地做群眾工作,用“合法合理合情三結合的鑰匙”,打開群眾的心結,打開土地矛盾的大門,解決了這個鎮10類土地問題,那兩個打架的農民被我們勸導得心服口服,都請我們到家里吃荷包蛋呢。
責任驅使我,跑遍全縣21個鄉鎮,作了一次普遍深入調研,完成了第一篇調研報告《當前農村土地矛盾、成因及解決辦法》。本來是給全縣鄉鎮作指導用的,沒料到,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省委副書記鄧道坤兩位領導作了重要批示肯定,這讓“我和我的伙伴都驚呆了”。俞正聲同志批示“此文寫得好”,要求“發全省縣市區參閱”;鄧道坤同志批示稱贊“文章情況清楚、思路清晰,方法得當”。
我又下鄉了,要去解決第二個群眾問題。那是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調研湖北稅改后提出來的一個問題,“稅改后農村公益事業怎么辦?” 辦法就在群眾中。我又用了一個月調查,跑了全縣21個鄉鎮105個村,“我的辦法土,就靠腳步走”。我和農民談得來,從來不“尬聊”,干部群眾都跟我說真話道實情。坐在辦公室里想破腦殼也想不出辦法,一到群眾中去辦法就像泉水一樣咕咕嚕嚕直往外冒。只有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才不會“坑爹”。我把調查情況整理成一篇“百村調查報告”,再一次獲得了俞正聲同志的批示肯定,要求湖北日報分期發表。湖北日報分三期連載,加了長長的編者按,說我胸懷憂患之心和愛民親民之情,說我走千家串百村打撈到一手鮮活的材料,說我遠離八股,不事雕飾,捧出的是真正帶有泥土芳香的精神食糧——朋友們笑說這是把余愛民當作革命烈士在歌頌呢。
別問收成,只管耕作,收了麥子播棉花,接著來唄,因為農民兄弟那兒有很多困難和問題急等著我們去解決。我給自已定了一個小目標,要為農民解百難,研究解決一百個農村問題,也讓自己成為農村工作“百事通”。還定了一個指標,一個月搞一個重要問題調查研究。我兼任縣稅改辦主任兩年時間,完成了25個農村問題的調查研究,也寫了25篇調研報告。
全省稅費改革考核,我們縣獲得優秀,受到省委表彰,縣稅改辦榮獲全省先進單位,并獲得10萬元獎金。我個人也獲得了特殊榮譽,10篇調研報告獲得了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同志的批示肯定,印發全省市縣領導參閱。在俞正聲同志關心下,我于2006年6月1日,被破格調到省委政研室工作,我愛人也調進武漢當老師。本來計劃著為農民解決百個難題,剛則開了個頭,沒想到把自己的難題給解決了,我寫了幾句心里話:“我輩本是蓬篙人,未曾奢望進省城。寸草春暉何以謝,汗流浹背報黨恩。”
故事五:160篇調研報告受到中央和省領導批示肯定
在雙河口村13組訪民情,聽取群眾對挖萬塘活動的意見建議
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策。正在新農村建設起步時節,我調進省委政研室,寫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湖北新農村建設十點思考》,被俞正聲同志批示發到全省學習參考。
雖說人往高處走,但高處也不勝寒。從縣里調到省里,還未來得及高興,側身一望,嚇出一身冷汗。這里有“三高”,服務對象高,主要服務省委書記;領導層級高,副處正處副廳正廳;同事水平高,有的當過教授博導,有的畢業于北大清華。我呢,要學歷沒學歷,要級別沒級別,那我來干什么?我給自己找了個定位:農民代表、省委參謀。過去想為農民解百難,現在平臺更高了,打拳的場子更大了,完全可以接著干。
水平低不可怕,我有一個法寶叫勤奮,勤奮是我的核心競爭力。所謂勤奮就是自討苦吃。舉個例吧,2007年5月中旬,我們全室同志在緊張工作之余,利用雙休時間到江西婺源學習考察兩天,領導并沒有安排具體任務,我卻自找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借此機會作一個江西與湖北新農村建設的比較分析,白天隨團參觀問情況,晚上打開電腦查資料,返程車上打開電腦整理,車回機關,我的考察報告《江西新農村建設的九點啟示》也完成了,時任省委副書記楊松批示“發《決策參考》”,時任副省長劉友凡批了八字評語:“九點啟示、十分可貴!”要求把其中的思想吸收到全省新農村建設會議中去。
我在省委政研室農村處工作期間,主要開展四個方面的調查研究,一個是大戰略調研,比如參與調查仙洪試驗區、鄂州城鄉一體化等所有省級農村發展戰略。第二個是新模式調研,比如參與調研侯安杰模式、春暉模式、華豐模式、福娃模式等所有湖北農村改革創新重大模式。第三個是重大典型調研,我與農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何紅衛聯手,不斷地發掘和宣傳湖北三農先進人物,先后推出了上十個國家級典型。第四個是重大問題調研,主要是調研普遍性、根本性或苗頭性問題。當時主管農業的省委副書記張昌爾把我納入他的工作專班,十多次帶著我蹲點調查,題寫“愛民同志愛農民”的批示。
我咬住農村問題調研不松口,十年時間完成了200多個問題調研,三分之二是自選動作。我的調研報告共獲得中央和省領導批示肯定160余篇,其中獲得俞正聲同志批示肯定23篇,獲得羅清泉同志批示16篇,獲得李鴻忠同志批示肯定32篇,近來獲得蔣超良同志多篇批示肯定。這些報告大多被批轉到全省縣市參閱,有些轉化為領導決策,有的被批轉到省委黨校作輔導教材,有些被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收藏,還有一篇被國家和省檔案館作“永久史料保存”, 朋友們笑說“成了永垂不朽的成果”。能有這點成績,都是這個偉大時代的賦予和饋贈,反映了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心重視農村工作、關心重視農民問題、關心重視基層意見,關心重視調查研究。
故事六: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
在培訓會上作輔導報告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動員令。我從省委政研室輪崗到省改革辦工作(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參與服務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作為省改革辦的一名工作人員,我主要是做些小事情,比如參與改革謀劃、參與會議服務、參與改革獎評選、參與督察考評、參與信息編發、參與調研總結、參與文稿起草等等。我的職責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把小事雜事做好,努力做到“事經我手必優秀”。我從基層到機關,感覺基層工作往往需要獨當一面、大刀闊斧、開拓創新,機關工作更像一臺大合唱,要求聽從指揮、把握節奏、整齊劃一、協調共鳴,既不要當“英雄”發高聲,也不要當“啞巴”不發聲,更不要當“南郭先生”不會發聲,要當一名合格的合唱隊員。
全面深化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擇,湖北省委高度重視,省委書記拿在手上抓,全省改革呈現多點發力、重點突出、蹄疾步穩、精彩紛呈的生動局面,很多重大改革項目在全國有地位、有影響,比如“三辦”改革、“三鄉工程”、科技十條、連片耕作創新、稻蝦共作模式等改革項目領跑全國。改革推進工作也走在全國前面,比如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改革促進條例、率先設立省級改革獎、率先建立領導干部重大改革項目領銜制,特別是改革督察落實工作,省委主要領導向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21次會議作了匯報,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成績取得,歸功于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歸功于省委的正確領導,省改革辦做了大量工作,我也共享了這份成績和榮譽。
我在學習方面抓得比較緊,也比較自覺。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每個黨員干部的首要任務。我有三個注重:注重把握精髓學習,注重掌握方法學習,注重聯系實際學習。比如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定國安邦韜略美、有效管用務實美、坦誠真摯情感美、清新活潑語言美、嫻熟高超技巧美”五個方面總結,寫成5篇系列文章;專題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群眾語言藝術,寫成《群眾語言是個寶》《群眾語言倍兒棒》《不會說群眾語言不是小問題》《多學多用群眾語言》4篇系列文章;重走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湖北的路線,寫成《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調查報告》《把人民群眾看得比天大——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與峒山村群眾座談的那段深情》《問渠哪得清如許——宜昌許家沖村抓黨建促發展調研報告》等多篇文章。我把這些體會文章編成磚頭厚的一本書《學習心得》,農民日報于2017年12月25日頭版刊發采寫我的新聞稿《“土專家”深學深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5年撰寫“學習心得”55篇30萬字》,此稿獲該報2017年度好新聞一等獎。
學習、實踐、總結是推動個人進步的三駕馬車,我用這套馬車拉了一些“粘泥帶水的土特產”。前面說到的,寫了200多篇調研報告,其中160余篇得到中央和省領導批示肯定,或許這是我重要的成果和突出的貢獻。此外,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湖北日報等媒體累計發表新聞稿500多篇,10多次獲湖北新聞獎;編寫10多本三農問題專著,得到省委領導和全國著名三農專家作序和稱贊;28篇調研報告獲中央和省級優秀調研文章獎,獲一等獎14篇;25篇調研與寫作體會刊發在中央辦公廳《秘書工作》上;在省直單位和高校及全國十多個省市作過近百場講座;被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聘為客座教授、校外導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農民日報等媒體作過個人事跡的專題報道。
還有一些讓我感動的事,比如宜昌市西陵區曾印發《向余愛民同志學習》的文件和文章解讀,襄陽市襄州區曾將我的文章列為共產黨員必讀書目,內蒙古準格爾旗從網上搜集我的部分文稿編印成冊供黨員干部學習,中國人民大學一位學者花大精力從各個途徑收集到我的130篇文章結集成書,經多個網站和無數朋友推介,我的如何搞調查研究、如何作工作總結、如何寫領導講話、還有“五篇文章改變人生命運”成為網紅文章。過去有句話,相識滿天下,知音無幾人。我的感覺不同:荊楚多相識,天下盡知音。
聊了這么多,朋友們會認為,余愛民的人生一帆風順,到處都能遇到知音。也不完全是這樣吧,人人都有“藍瘦香菇”“扎心了老鐵”的時候!關鍵在于怎么看,方法在于怎么使“郁悶呼叫轉移”。想想這些年,我也有過“懷才不遇”的郁結,有過“長鋏歸去”的牢騷,有過“把欄桿拍遍”的無奈,有過“仰天長嘯”的沖動。比如,我當小學民辦教師、中學雇請教師十余年,漫長堅守,幾近崩潰,那個感覺就是“最牛逼的蕭邦,也彈不出我的悲傷”。比如,我借調到鄉鎮四五年時間,一直不能轉正,好幾次“不堪忍、不愿混,只想滾”。再比如,我調到縣委辦公室,只能像食堂打飯排隊一樣排在“第八副主任”,抬頭一看,堂而皇之插隊的多著呢,也只好“忍無可忍,重新再忍”。這些年來,總以為自己想干事、能干事、也干成一些事,但總是徘徊糾結在“當官不帶長、打屁都不響”的角色中,“老哥心里也苦啊,只是不說”。所有這些都是客觀存在,但回過頭來一想,天下有幾人能夠事事如愿呢?常言道“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之不如意最多一二,即使不如意也怨不得別人,更怨不得組織,只能怨自己還不能、還不行。我堅信三條:黨組織是英明的,領導是開明的,群眾眼睛是雪亮的。我也總是自覺提醒:要學會綜合地看自己、歷史地看自己、辯證地看自己、發展地看自己、樂觀地看自己,看了自己再看別人。比如今天,就要看到自己從村里走到了省里,從隊辦小學民辦教師成為重點大學兼職教授,從一次次發表豆腐塊文章到一本本出版專著,從生產小隊出納成為省委機關正處級干部,從一年拿500個工分到現在一月領幾千上萬元薪水,從買不起自行車到開著小車上下班,從親手扳磚燒窯起平房到武漢東湖邊上購買小區房。此樂何極!夫復何求!滿足便是幸福啊!萬一不滿足,就到三個地方去看一看,到中南醫院急診室去看一看,到洪山監獄去看一看,到武昌殯儀館去看一看,每次看完回來,那份躁動的心就平靜如水了。
四十年沐雨櫛風走過來,我有這么幾點“要緊的體會”:對黨要一心一意,對群眾要真心真意,對事業要盡心盡意,這三條是最根本的。學習是進步之基,勤奮是立足之本,創新是優秀之源,堅持是成功之道,清廉是為官之要,這五條是最重要的。提筆能寫、開口會說、善于總結、勤于調查,這四條是最基礎的。說一千,道一萬,擼起袖子加油干,這是最關鍵的。
四十年沐雨櫛風走過來,我有一些“特別感謝的人”:特別感謝那些關心我、培養我的領導們,他們是我的知音;特別感謝那些支持我、幫助我的同事們、親友們,他們是我的知音;包括那些并不相識卻相知、經常關注和關心的朋友們,也是我的知音;即使傷我損我看我笑話的人,也是我可遇不可求的知音。最應該感謝的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的人民群眾,偉大的改革開放時代,黨給我陽光和雨露,人民群眾給我土壤和水,改革開放給我舞臺和長袖。歸結一句話,千知音,萬知音,黨和人民最知音,時代和歷史最知音。
作者:余愛民
(來源:帥帥職場屋)
英國保誠集團首席執行官韋立思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中國的成功故事充滿活力,他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采取的有針對性的舉措,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韋立思說,“我們致力于在這些充滿活力的成功故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這是一趟知青專列,不滿16歲的習近平坐在上面。輾轉幾天后,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他將在這里度過七年知青歲月。當時,知青們能吃到蒸玉米團子、高粱米團子,而老鄉們大多時候只能吃糠窩窩。
12月1日,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港灣)承建的斯里蘭卡科倫坡港賈亞碼頭擴建項目正式開工,預計工期20個月。從電子商務到生物制藥,從工程建設到裝備制造,“十三五”期間,一大批優秀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品牌越來越響亮,海外影響力越來越大。
祖父和外祖父經常為兒孫講述他們經歷過的戰斗故事,勉勵后輩“好男兒志在四方,一定要立志報國。在葛立兵家的客廳里,三塊“光榮之家”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這三塊牌子分別來自父親、兒子和自己。”葛立兵說,他會讓愛國愛家的軍人情懷和家風家訓,在家里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12月4日一大早,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生理脫毒區內,第四大隊的戒毒干警就一片忙碌。2007年,24歲的朱明明走出大學校園,通過公務員招考,成為了河南省女子勞教所的一名警察,師范專業的她從此開始書寫一段新警察故事。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奔走在危重病人身邊 疫情期間,張定宇帶領同事 誓死捍衛有疫情“風暴眼”之稱的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
天天學習福州繁華鬧市中,靜立著一座古樸的院落。這里是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回憶到的“楊橋巷故居”,也是冰心在《我的故鄉》中用細膩筆觸描繪的令她魂牽夢繞的“父母之鄉”。
與希冀溢于言表 對脫貧攻堅事業的摯愛和堅守 也讓人肅然起敬 2018年3月5日 作為匯川區農業農村局 派駐泗渡鎮觀壩村的駐村干部 余永流擔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 同事說 “兩年多時間里 他多次加班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