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8日17:40 來源:人民日報
清晨,一對80歲的夫妻爬著崎嶇的山路,來到寺廟。
他們虔誠地跪拜在寺廟前,為死去的伙伴祈禱……
這部紀錄片叫《牛鈴之聲》,導演李忠烈耗時三年完成。九年前一上映,立刻在韓國引起軒然大波。紀錄片用最平凡的視角,講述了一位老人和一頭牛的生離死別。
在一個偏僻的農村,人們世世代代靠農耕為生。但是現在這里的村民,已經不再用傳統的農耕工具了,開始了機械化的運作。
不過,在這片土地之上,一對年近80的夫妻依然采用著最傳統的耕作方式。那頭老黃牛,就這樣陪著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老人的腿打小兒就有病,落下了殘疾,老黃牛就整日幫著他干農活。
牛的正常壽命是15年,可這頭老黃牛已經40歲了。這40年,無論風吹日曬,一直都是老黃牛陪著他耕地,賣谷物。換了錢供孩子上學,讓9個孩子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如今,孩子長大了,都去了更大的城市。只是,他們也很少回家了……
歲月匆匆流逝,老黃牛蹣跚的步履和老人渾濁的眼睛似乎暗示著老牛行將就木,而老人也將壽終正寢。
一天,老黃牛突然不吃不喝,老人就趕緊找來了獸醫。獸醫看了看毛色斑駁、渾身褶皺的老黃牛說,“頂多還能活一年。”老人先是笑著說,“不,這不是真的。”轉而,一臉惆悵。
對于這個結果,老人其實早就預料到了。只不過,他一點也不愿意承認。40年的日日夜夜,老人對牛的情感早已變成了惺惺相惜。他們是主仆,更是知己。老人說:“有一天,我和它會一起死去。”
為了喂老黃牛,老人堅決不往田里噴殺蟲劑。他明知道這樣的做法會導致收成不好,可是為了老黃牛,他始終堅持。如果遇到別人打農藥,他還會馬上給牛戴上籠頭,怕牛吃壞身體……
當鄰居都開始用現代化的工具耕作時,老人依舊還是用老黃牛耕地。老黃牛走起來一步三搖,似乎隨時都會倒下去。
妻子說,“老牛都走不動路了,沒什么用了,不如賣了。”
可是老人不聽,依舊固執地駕著牛車,去地里耕種。
牛都走不動了,還讓它干農活,難道是老人狠心嗎?
并不是。
到了地里,老牛往往只是在田邊吃草、休憩。
而老人在田地忙碌。
用鐮刀割草。
在地里耕種。
他只想在最后一年,讓老黃牛和往常一樣做事。也許這樣,牛就不會死。
堅持走下去,就是堅持活下去。
老人的固執和倔強,加上少言寡語,讓妻子愈發不滿,整天抱怨。妻子總說:“你對一頭牛,比對我還好。”“風吹過樹林都會吱吱叫,你卻什么聲音都沒有。”
可是,每當提起老黃牛的時候,老人就一改往常,話立馬多了起來。
“這牛通靈性,會躲車。”
“有一次我在牛車上睡著了,老黃牛一直把我平安送到家。”
老人的眼睛已經渾濁不堪,可是每每提起老牛,眼睛里總會發光。就連周圍的人都說:“這頭牛,比你孩子還好。”老人心酸地笑了笑。老人自己也說:“雖然老黃牛不會說話,但對我來說,它比人好。”
不過,每日過多的勞作還是壓垮了老人,他開始頭疼難忍。當他極力閉上眼睛,想要休息一會兒的時候,突然聽到了牛鈴聲。
每當牛鈴聲響起,老人就會習慣性地往老黃牛的方向看去。老黃牛似乎也感知到了老人的痛苦,不斷用牛鈴聲來告訴老人:“我陪著你。”
老人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了,他不得不去醫院。醫生說,老人本來就有高血壓,如果再繼續勞作,有可能中風癱瘓。
妻子也勸他別再瞎忙活了。
這是老人的心結,他和老黃牛干了一輩子,怎么說沒用就沒用了。老人不聽,帶病勞作,“人只要活著就得干活,除非我死。”他依舊整天拖著老黃牛,證明自己和老黃牛對這個家還是有用的。
后來,老人的病越來越重了,城里的孩子這才回家看看生病的老父親。子女們都說,老黃牛沒用了,讓老人把牛賣掉。
老人聽到孩子這番話,叼起了一根煙,眼神里都是恐懼和不舍。那一刻,他感覺自己好像被子女拋棄一樣。
老黃牛,就像另一個自己。
從小殘疾的老人知道,只有不斷的干活才能證明自己和老黃牛對這個家有價值,才能不被兒女遺忘。老人每年都會把田里的收成送給子女,可是子女卻從未意識到老人的辛苦和付出。
老牛雖然不能講話,但是卻明白老人的心。老牛之于老人,就如同老人之于子女,從未要求回報。
最后,面對妻子和子女的催促,老人去了市場,不得不賣掉老黃牛。可是,他卻給出了任何人都買不起的天價。所有人都議論紛紛,說老人有毛病,故意找事。
只有老人自己清楚,他只有這樣做,才能既滿足家人,又保住老黃牛。
看著孱弱的黃牛,心頭萬般惆悵。老黃牛也像感知到了一切,流下了淚水。
春去秋來,又是一年寒風料峭的冬季。老黃牛依舊如往常,陪著老人上山搬柴,用以生火過冬。
夕陽西下,老人沒有坐在車上,而是背著柴火。風燭殘年的老人和黃牛,骨瘦嶙峋,步履蹣跚,每走一步,都讓人擔心他們隨時會倒下。
可是,等到柴火搬夠的那天,老黃牛再也起不來了。老人拼命地喊:“快起來啊,快起來啊。”老黃牛聽到老人的喊聲,也拼命試圖站起來。
可是,一切徒勞。老人意識到老黃牛的命數盡了。他割下套在老黃牛身上40年的鼻環、韁繩和鈴鐺。
老黃牛萬般不舍地看著老人,老人撫著它的頭說:“放心地去吧。”老黃牛這才緩緩地閉上眼……
老黃牛這一生,都在為這個家辛苦賣命。
雖然一開始醫生就宣判它只能活一年,但是它為了兩位老人,硬生生活了三年,還為老人運來了足夠過冬的柴火。
老黃牛走了,老人信守諾言,埋了這個朋友,還給它送上了生前最愛喝的米酒。添一抷土,倒一壺酒,這也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唯一能為老黃牛做的了。
五十多年,他們互相扶持著走過一段難割難舍的歲月。老黃牛走后,老人病情也加重了。
當牛鈴又在風中響起,老人努力睜開了眼睛……
他以為是牛回來了。恍惚片刻才驚覺,老黃牛早已走了。轉眼到了春天,老人呆坐在樹下,手中拿著老黃牛生前系在脖子上的鈴鐺。
辛苦奉獻了一生的老牛,就如默默為這個家付出的老父親。歲月奪走了他們的青春,把他們慢慢帶向死亡。他們不善表達,也毫無怨言。悠悠數十載,只為了這個家。
每一個為生活奔波的角色,都是平凡而偉大的。就像影片最后說的:
謹以此片獻給所有牛只,和為養育兒女受盡苦難的父親……
歷史上黃河大改道數次,在黃淮海平原上完成了由北向南、幅度達25萬平方公里的扇形擺動。隨著黃河堤防的修建,豫魯兩省數十萬人被“圈”進河灘,在頻繁的水患中艱難繁衍生息,生活在灘區的群眾曾多達186萬人。
11月26日,由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河南省檔案局、河南省檔案館主辦,河南電影電視制作集團、中州古籍出版社協辦的《中福公司檔案史料匯編》整理出版、文獻紀錄片《他們特別能戰斗》啟動新聞發布暨研討會在河南省出版產業園隆重舉行。
風沙肆虐的日子,結束了。禁錮于土地的日子,結束了。順從命運的日子,徹底結束了。11月16日,固原市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曾有“苦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全部“摘帽”,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
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項目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廖瑋說:“這是綜合驗收上一個新的創舉。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再造一個新浦東,不僅僅是量的翻番,更是質的提升。
近日,由奧斯卡金像獎得主亞歷克斯·吉布尼和另外兩名導演共同執導的美國抗“疫”紀錄片《完全可控》上線。面對鏡頭,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和發展局前局長里克·布萊特表示:“科學家每天都在敲警鐘,但美國政府卻什么都沒做。
《第一書記》系列微紀錄片第三集:《追夢》
文章質量差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本片播出之際,志愿軍老戰士文擊迎來103歲生日并收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原標題:歐洲德法公共電視臺推出紀錄片講述中國抗疫故事——“中國讓我們看到戰勝疫情的希望” 歐洲德法公共電視臺近日推出一部題為《新冠肺炎疫情后的武漢》的紀錄片,受到不少歐洲民眾關注。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經中央軍委批準,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拍攝了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集《英雄贊歌》主要展現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的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他們以勇敢、堅毅、頑強、無畏成為全國人民崇敬、學習的楷模,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不愧為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堅強衛士,無愧于“最可愛的人”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