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6日12:11 來源:央視網
應對新挑戰 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是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如何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讓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習近平這樣部署。
●今天,宣傳思想工作的社會條件已大不一樣了,我們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運用新手段 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場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舉措。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媒體融合從起步到深入、從規劃到落實,每一步都體現著黨中央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高度重視。
●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積極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把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
●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要多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官兵,了解第一手材料。
——2015年12月25日,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的講話
●要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使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有一個明顯提高。
——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建成新型主流媒體 講好中國故事
身處新時代,新型主流媒體如何讓世人認識當代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為服務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更大貢獻。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2016年11月7日,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時的講話 6、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
11月8日是第20個中國記者節。對于廣大媒體人而言,這是一個兼具儀式感與周期性的“熱點時刻”。
“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使命與擔當。在8月9日召開的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學術發布會上,該院副院長李國強公布了實施“學者工作室”制度、創新科研管理和組織體制機制情況。
中國智庫在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方面缺乏引領性概念和源發性觀點,國際合作方面與西方權威智庫機構缺乏互聯互通,在國際社會上的傳播影響力不足。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必須進一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與譯介傳播。
中國共產黨是在社會主義中國治國理政,是運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必然意味著對其他兩個規律的深刻把握。上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同志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時曾告誡全黨:“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過程。
(11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
張樹華:提煉中國經驗、提出中國方案,不應過于抽象,大而化之、泛泛而談無法得到其他國家的真心認同。唐洲雁:在對外學術交流中,越來越多的學者以務實的態度尋求中國經驗對本國的啟示。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贊許。這就更加要求中國的理論工作者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講好中國故事背后的理論作出貢獻。
內容提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學在創新發展中取得豐碩成果,既推動經濟學“術語的革命”、豐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又突破西方經濟學對政府與市場關系、比較優勢、國際貿易等的傳統認知,為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促進世界共同繁榮作出了中國學術貢獻。
全國社科工作辦供圖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緊跟時代步伐,抓住時代提供的難得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