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新時代出彩河南人”系列述評之五 讓創新基因代代相傳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指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取向和重點任務。推動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
河南省委書記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國生
爭做新時代出彩河南人,就要厚植文化優勢,把創新基因傳承得更好。
爭做新時代出彩河南人,就是要做創新的先行者。但很多人說,河南缺乏創新的土壤: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占到了15.7%,科技部公布的全國164家“獨角獸”企業,我省無一上榜。
的確,創新是河南發展的短板,但河南在歷史上并不缺少創新創造的探索,對河南人民來說創新是一種開拓,一種引領時代的開拓。五千年來,中原大地上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創新創造。這里擁有中國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天文歷法,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從這里走向世界。
創新是一種精神,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焦裕祿在蘭考留下了“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的求實作風;林州人憑借著那股敢想敢干的勁頭,在懸崖峭壁上修出了“人工天河”紅旗渠。
創新是一種膽識,一種敢為人先的膽識。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市場經濟大潮中留下了一個個河南人中流擊水的新名片:一根火腿腸享譽全球,一束頭發做成國際品牌,一包湯圓走進千家萬戶,一顆大棗成為“網紅”美食。
事實證明,創新的基因早已經融入到厚重的中原文化中,代代相傳,成為河南人身上最鮮明的底色之一。就拿蘭考來說,對創新的傳承從來沒有止步。這里曾經探索出了普惠金融助力脫貧的“蘭考模式”,如今他們又把目標對準了如何鞏固脫貧成果上。
蘭考縣谷營鎮程莊村村民 張建華
以前都是送米面油,現在是給的積分,自己想買啥買啥,這樣挺好的。
積分扶貧是蘭考縣推出的“1+3”社會扶貧新舉措。除了兜底戶每月可以固定領取50個保底積分外,所有貧困戶都可以通過參加義務勞動、巧媳婦工程以及改善生活環境等獲得獎勵積分,從而到愛心超市換取所需物品。這一招可以說在破除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防止返貧等多個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蘭考縣委常委 宣傳部長 朱春艷
我們把紅色的精神資源轉化為強大的文化資源,正是有了焦書記這種精神的引領,我們的內生動力得到了很好的激發,才有了我們蘭考目前各項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不管哪一種創新,從來都不是來源于天馬行空,需要每一名河南人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拼搏。但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創新基礎薄弱的省份來說,如何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也考驗著各地執政者的思路和膽識。
“邦之所興,首在得人?!?時任漢朝丞相的曹操,在許都三下“求賢令”。時光穿越千年,如今的許昌再一次遍撒英雄帖。
許昌市人才辦主任 呂玉峰
在引進人才上我們設立了許昌英才港,引進專業化的團隊來運營。在人才服務上設立了許昌市高層次人才發展中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
以開放的胸懷吸引人才,短短三年來,兩院院士等大批人才及團隊紛至沓來,一批批創新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拔地而起。
許昌的實踐讓我們相信,秉承中原文化創新基因和海納百川的胸懷氣度,就能夠營造“近者悅,遠著來”的人才生態,中原大地就一定能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
時事評論員 楊禹
以數千年的大歷史觀之,中國歷史進程當中,變革和開放是常態。變革的背后,埋藏著我們5000年文化當中的那個變革的基因,這是包括我們河南人民在內我們深沉的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不斷地把這個文化的基因發揮出來,把創新精神、變革精神,放置在我們的事業當中,這樣的河南必定是更加出彩的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