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3日12: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解說】2019年3月3日是中國第20個全國愛耳日。據此前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約11億年輕人(12歲至35歲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因為他們長時間過度暴露在高分貝環境下。如今,戴著耳機聽音樂是中國不少年輕人都有的習慣,在街頭,隨處可見戴著耳機走路或騎車的年輕人。
【字幕】
太原大學生:大概兩到三個小時吧,就是在比如學習完以后,或者晚上的時候,有時候聽英語吧,有時候聽一些歌,放松一下心情。
太原小學生: 也就是十幾分鐘吧,邊聽音樂邊寫作業
太原市民 陰先生:一兩個小時,每天聽一些音樂,然后打一打電話,晚上回家路上的時候戴耳機。
武漢市民:兩三個小時吧,主要是用來聽歌,打游戲之類的
太原市民:有時候可能就一個小時吧,看電影,看一些直播什么的
【字幕】是否了解使用耳機可能會對聽力造成的損傷?
太原市民:沒有吧,我放一般是一半聲音,所以就沒什么影響,我覺得我的聽力還挺好的
太原大學生:就是你戴時間長,可能(耳朵)會有嗡嗡的聲音吧,我覺得這也是對耳 朵不好的地方。平時學校體檢會有檢查耳朵聽力這一項,(聽力)還是正常吧。
武漢市民:有些耳機對耳膜肯定是有點傷害的,你看我現在這個耳機什么都沒套,那有些人喜歡(給耳機)套個膜什么的,對耳朵有保護作用。
武漢市民:我以前有過中耳炎,后來我就有意識的減少耳機使用的時間
武漢市民:沒有,我覺得我聽力還是蠻好的,有時候在寢室,隔壁的聲音我都聽得到,就我覺得暫時還沒有什么影響
太原市民 陰先生:也沒有(損傷)。我一般就戴一個,然后另外一只(耳朵)就留的聽,比方說有人叫我啥的,我就能聽見。
【解說】雖然不少人表示使用耳機和聽音樂似乎并沒有給自己的聽力造成明顯的損傷,但專家指出聽力受損有時候并不容易被察覺。
【同期】上海長海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教授 鄒靜
有一部分人的話,甚至你檢測出來聽力圖是正常的,但是他們在噪聲環境下理解適應的能力是下降的,這是最近發現的,這個名稱叫隱匿性聽力減退,它和傳統的噪聲性耳聾還不一樣。傳統噪聲性耳聾就是因為很強的聲音刺激以后,然后導致內耳里面的毛細胞直接丟失,但是現在隱匿性聽力減退,雖然毛細胞沒有丟失,但是其他的這些神經突觸受損,這個臨床一般的這種聽力測試你檢測不出來。,但是病人他就是聽不清楚聲音。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得更廣泛,發生率可能更高。
【字幕】戴耳機聽音樂的正確姿勢
【同期】上海長海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教授 鄒靜
盡量音量開得小一些,然后聽的時間不要過長,尤其不要連續聽的時間過長,你可以聽一會,然后休息休息,看看別的,然后再接著聽,大概控制在20分鐘或半小時,這一般是沒問題的。
【解說】除了戴耳機聽音樂,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會遇到許多高分貝環境,比如看電影、坐公交、朋友聚會等等,但是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聽力正面臨受損的危險。其實生活中保護聽力并不難,一對小耳塞就有大作用。
【同期】上海長海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教授 鄒靜
生活中比如說當你遇到這種就是很強的噪聲環境,你也可以戴耳塞。比如我在門診遇到有的病人,他做什么工作?就是這種金屬加工的噪聲非常大,(但是)他從來沒帶過耳塞,我問他為什么不帶,他說別人也沒帶他。他也不知道有耳塞可以防護內耳的作用。噪聲防護是在疾病預防里面,它是效價比最高的、最值得做的、社會效益是最大的,而且非常便宜,弄個耳塞就起到很大作用。
【解說】有敏銳的聽覺才能更好地欣賞動聽的音樂,保護耳朵刻不容緩,趕緊備好小耳塞吧!
今年的3月3日是我國的第21個全國“愛耳日”,也是國際愛耳日,主題是“保護聽力、終生受益”。疫情期間,大家開啟了在家學習、辦公的新模式,然而,一部分人長時間佩戴耳機出現耳鳴、耳痛,對此,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龔樹生給出建議。
3月3日,患有聽力障礙的馬偉(前右)在活動現場了解聽力輔具
耳朵是我們的五官中最不起眼的,它的健康也最容易被忽視。可是,耳朵卻是最脆弱的,在我國存在聽力障礙的人當中,因為不注意保護而造成后天失聰的占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