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4日17: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南京3月4日電(記者 朱旭東)達奶奶從小學老師崗位退休已20多年,換了多家養老院,總是不滿意。去年9月,高店社區“長者驛家”對外營業后,達奶奶被這里的“全托照護”加“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和舒適的環境所吸引,決定在這里頤養天年。她的學生聽說后,也把老父親接來,一直沉默寡言的老人在這里有了爽朗的笑聲。
在江蘇南通,通過像港閘區唐閘街道高店社區推行“社區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長者驛家模式,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實現在家門口養老。
南通是有名的長壽之鄉,老齡化率已達29%,60歲以上老人有222萬人。2017年年底,南通以入選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單位為契機,加快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綜合服務能力。
南通首先出臺《南通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實施方案》,并陸續出臺6個配套政策文件,分別為《關于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關于推進社區長者驛家建設工作的通知》等,形成覆蓋全市98%老年人口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政策保障體系。按照規劃,到2020年,南通將實現每個街道至少1家日間照料中心、1個社區老年護理站、1家嵌入式養老機構(長者驛家),農村敬老院全部轉型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具備日間照料、助餐助急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功能,每個社區(村)擁有1個居家養老服務站。
據了解,南通市在今年2.8億元的養老服務經費中,安排1.45億元用于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建設,其中,11家標準化日間照料中心、252家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建設被列為今年必須完成的為民辦實事項目。這些中心、站點建成后,都將具備送餐助餐、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應急服務、精神慰藉5項基本養老服務和多項個性化服務。
當地還為入住養老機構或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每人每月100元至300元的補貼,并逐步提高照護保險居家支付標準,減輕居家失能老人經濟負擔。在農村,為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經濟困難的高齡獨居等老人簽訂“一助一”關愛服務協議,解決他們的生活難題。城市社區則由樓道長或社區干部、志愿者等通過電話問候、上門探望等多種形式,定期巡視探訪70周歲及以上的獨居老人及空巢、重殘老人等。
此外,南通鼓勵全市243家養老機構把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的專業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在社區建設長者驛家,使在社區或居家養老的老人就近獲得機構照料。“居家—社區—養老機構”的鏈式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南通形成。
疫情期間,武漢不少獨居的老人不能出門,隔離在家又不會用手機,買藥買菜都不方便。通過這個平臺,老人們不僅可以和子女進行遠程通話,還能直接找到社區居委會和網格員咨詢、辦事。
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里是平安和諧的家園,是時尚繁華的申城,是充滿活力的樂土。今天,浦東正在打造讓人人都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
在王連街道趙家山村的暖心食堂,參加過抗美援朝的96歲老戰士畢家振給學生們講述那段艱苦卓絕的奮戰經歷,讓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歷久彌新、永續傳承。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文安路社區居民:靠我手指的這個方向,往食堂走的這個地方,飯店里的油往下水井里倒,倒得磨磨嘰嘰,淌得能有十多米。
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8月,全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8萬多個,占我國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83.6%;社區養老床位341.8萬張,占我國養老床位總數的43%。目前,天津全市開展老年照料中心社會化運營的試點近400個,覆蓋老年人用餐、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文化娛樂等服務。
甘肅蘭州市城關區虛擬養老院同時也是當地老年人的文化活動中心,圖為當地老年人合唱團正在虛擬養老院練習合唱。相對于實體養老院,發展虛擬養老院的比較優勢非常明顯,能夠實現分散養老資源的集中供給、精準供給和高效供給,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沖擊的有效選擇。
北京市海淀區北下關街道南里二社區經過適老化改造后,老人生活更加方便。預防老人在家中意外跌倒,最好的方式就是對老人的居家環境進行適老化改造 “我家去年進行了適老化改造。
孫東停說,一個人在家難免孤單,如今有了小樂,可以語音訂餐、理發、線上問診,“寂寞了,還能叫它唱個歌”。近年來,合肥初步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人工智能為輔助的現代智慧養老服務體系。
走進甘肅金昌市養老康復中心八冶康頤醫養公寓,正趕上一場熱鬧的慰問演出,臺上節目精彩紛呈,臺下老人喜笑顏開。截至今年8月底,南壩鄉共建成公建民住住房80套,已入住48套;金昌市已建設公建民住集中居住點房屋920套。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協調推進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需要充分調動各種資源,激發各類主體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
據了解,為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彭山區支持困難群眾參加城鄉居民醫保,政府買單,個人不繳費,政府全額代繳,建立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政府兜底保障機制,讓特殊困難群眾小病沒負擔、大病有兜底。運輸車每天清早配送時,村干部輪流幫著來卸貨,基本不用王桃春使多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