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5日16:56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在“權健事件”發酵之后,大家都明白了“保健食品不是藥,不能代替藥”的道理。但是一些無良商家卻依然大肆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進行虛假宣傳。在我們的投訴平臺上,就收到了不少關于保健食品的投訴。
江蘇王先生:本人于2018年12月11日和16日購買了保健食品,服用后出現血壓升高、臉發熱、眼睛發脹的情況。經核實,該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已經過期,而且說明書與備案內容不符!所購產品不給退、也不給賠償,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某網友:我母親幾個月前在銷售人員的忽悠下買了4萬多元的保健食品,售賣人員宣傳這種保健食品能治糖尿病、靜脈曲張、心臟病等多種疾病。該產品無任何醫藥成分,其公司高級銷售卻宣稱能夠對多種疾病有效。我多次勸我母親都沒有用,老人已經被洗腦了,希望你們能進行曝光。
一些消費者表示自己或家人購買的所謂能治病的保健食品實際上沒有任何治病的功效。而當他們質問銷售人員時,銷售人員卻詭辯道:那是因為吃的時間短、量不夠。
河南郭先生:某保健品公司夸大產品作用,建議老人不要吃藥,用他們的設備就好了。我岳父是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被他們洗腦了,非要給兒女們都買一臺。勸都勸不住啊!
某網友:這幾年父母迷上了各種保健品,其中的一種號稱能包治治病,這個保健產品給我的感覺,它就是一個電熱毯,但是銷售人員卻說有什么紅外啊,磁力啊,負離子啊,聽著完全不靠譜的東西。父母上了年齡,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我對他們說,他們又不信。
除了保健食品,關于保健儀器的投訴也不少。購買保健儀器的主要群體是老年人。不法商家往往會通過健康講座、贈送禮品等方式,吸引他們進行消費。有些消費者表示,老人花高價買回來的保健儀器,有的標有國家醫療器械的批準文號,有的標有各種國外機構的認證證明,宣傳人員更是號稱這些儀器有神奇的療效,能治療多種疾病。家中的老人對銷售人員的話深信不疑,有的甚至連醫院開的藥都不吃了。
來自消費者的聲音 :(消費者1)他跟我說的是這個效果好,但是我一吃完之后血壓就升高,而且臉也發熱,眼睛也發脹。(去找商家)跟我說“我們不管了”。非常憋氣,這是很害人的東西,沒地方說理去。(消費者2)老人家本身是有糖尿病、三高,他就跟你說不用去醫院了,用我們這個設備,就能給你治好了。后來把老人弄得藥也不吃了、檢查也不做了。家人是極力反對,老人是一意孤行,一個人和全家人鬧翻天了。這樣一種誤導,會出人命的。
老年人上了歲數往往注重養生。正是這種對健康的渴望,驅使他們聽信不法銷售人員的推銷。在我們收到的投訴中,因為相信保健食品、保健儀器,造成家庭關系緊張,甚至拒絕吃藥、拒絕就醫,導致嚴重后果的悲劇比比皆是。無論是保健食品還是保健儀器,都不能代替藥和醫院的正規治療,無良商家的這種行為,無異于是拿人命當兒戲。
《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保健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和廣告內容必須真實,符合其產品質量要求,不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的宣傳。另外,《廣告法》中規定,保健食品廣告應當顯著標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醫療器械廣告審查發布標準》中規定:醫療器械廣告中有關適用范圍和功效等內容的宣傳應當科學準確,不得違反科學規律,明示或暗示包治百病、適應所有癥狀;應當宣傳和引導合理使用醫療器械,不得直接或間接慫恿公眾購買使用。
房地產交易亂象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在3·15晚會的投訴平臺上,消費者買房的情況各不相同,遇到的糟心事兒也各式各樣。一些房地產開發商捆綁銷售“精裝修”,強迫消費者簽完買房合同后再簽署一個“精裝修”的合同。
重慶羅先生:我按揭買了一輛車,當時經銷商承諾,為我免費辦理貸款、上牌、繳稅等相關手續,我就讓他們幫我辦完了所有貸款手續。新疆張先生:我買了一輛電動汽車,但是它的實際續航里程和官宣續航里程嚴重不符。
3·15晚會的投訴中,不少消費者遭遇了預付裝修的騙局。另一方面消費者應盡量選擇老牌的裝修公司,簽訂正規的紙質合同,在申請裝修貸款時,也一定通過正規的銀行、金融機構辦理并簽署正規的貸款合同。
在3·15晚會接到的投訴中,有關假貨、山寨貨的投訴占比較大。平臺對假旗艦店缺乏嚴格的審核,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也給不法商戶售假提供了“安樂窩”。
商品房銷售糾紛,電信服務投訴,旅游消費陷阱及糾紛,房屋裝飾裝修服務投訴,家用電子電器類投訴,海淘商品鑒定 本報北京1月24日電 (記者齊志明)24日,中消協發布《2018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2018年消費者投訴出現“一新一難”兩大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