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6日15:07 來源:經濟日報
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撐起中國經濟“半壁江山”的民營經濟面臨缺乏核心競爭力、跟不上高質量發展要求等一系列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近年來,中央作出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部署,各地紛紛在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融資難題、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讓民營企業家們堅定了信念和決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明顯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些都有利于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營企業要抓住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提升內生發展動力,找準發力點,著眼企業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其一,練就和提升看家本領,提升民營企業家經營管理能力。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民營企業家,希望廣大民營經濟人士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這為民營企業家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決策力、引領力明確了方向和路徑。對于廣大民營企業家來說,要珍視自身的社會形象,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企業家精神,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范;要講正氣、走正道,做到聚精會神辦企業、遵紀守法搞經營,在合法合規中提高企業競爭能力;要練好企業內功,特別是提高經營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還要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樣,就能在更廣闊的舞臺施展才華、大顯身手,進而提升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其二,以寬廣視野,找準市場定位和戰略選擇。要以全球視野和全產業鏈視野,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準確尋找到最有利的市場定位和戰略選擇。在這一過程中,要清晰確定自己企業的核心顧客人群是誰,哪個細分市場是自己應選擇的目標市場,自己的品牌文化定位是怎么樣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訴求是什么,有市場競爭力的供應鏈、價值鏈如何構建和完善,等等。
其三,重視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增長核心競爭力。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浪潮,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高度融合的新趨勢,新市場環境所需要的產品創新、交付速度、個性化、小批量柔性需求等新變化,以前靠低成本優勢等來獲得市場競爭力的傳統經驗應該進行適時調整,企業唯有著眼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發展環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回歸市場基本面,要深入調研了解顧客心中的“更好”需求是什么,以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作為關鍵抓手來應對顧客層面的需求變化,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持續開展適銷對路的產品開發、設計產品組合、整合服務體系,建立適應新形勢的商業經營模式。
其四,開展業務流程再造,完善企業的供應鏈和價值鏈。要著眼制度化、標準化、流程化的制度體系構建,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特別要結合各類先進IT技術運用和大數據信息技術運用,打造經營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持續開展業務流程改造,不斷提升企業內部管理優勢、制度優勢、流程優勢,讓企業所形成的經營管理能力能夠主導供應鏈體系、能夠主導投資和技術形成的價值鏈。
其五,重視戰略性人才資源的開發,打造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隊伍。企業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作為支撐。民營企業要把人才培養放在發展的突出位置,重視關鍵戰略性人才資源的開發,如關鍵技術創新團隊、中高層管理團隊的塑造培養,提高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優勢。民營企業應以績效管理為抓手提升企業組織創新力,激發員工的發展潛力,激勵團隊學習創新,通過完善組織結構、績效指標、獎勵系統、職業生涯管理、培訓等,加強團隊執行力建設,打造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隊伍,從而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撐。
7月底,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關于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對新片區內重點產業企業5年內所得稅率減按15%征收。
7月底,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關于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對新片區內重點產業企業5年內所得稅率減按15%征收。
近期,包括河北、山西等地前5月的減稅“成績單”陸續披露,地方在落實落細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出真招出實招,一系列政策措施優惠力度大、受益范圍廣,助力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陜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推進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的復工復產。今天(2月29日),吉林長春到遼寧莊河、廣西桂林全州到廣州的“點對點”復工人員專列發車,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下,實現了從家門到廠門直接返崗。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從減負結構來看,稅收、繳費、制度性交易成本負擔連年下降,但企業對人工成本、融資、用能等方面負擔的主觀感受依然較重。
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讓企業輕裝上陣。寧海縣金立文具有限公司財務 儲薇薇:今年我們預估交50萬左右,減免額相當于我們一年的利潤,大家都很高興的。
日前,國家稅務總局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減稅降費統計核算情況。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其直接目的是為企業減負,但實施的過程,其實也是深化改革的過程。在當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階段,大規模減稅降費也是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創新動力。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累計增速,與去年(18年)相比,同期回落了13.5個百分點。廈門財政局副局長林志成介紹,長期以來,廈門市一直把支持企業降本增效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舉措。
國家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社會辦醫,增加醫療資源的供給。
近日,國家衛健委等十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提出各地要嚴格控制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截至2018年底,全國社會辦醫醫療機構數量達到45.9萬個,占比46%;社會辦醫院數量達到2.1萬個,占比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