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8日10: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5年多來,甘肅藏區有20萬余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31.06%下降到2018年底的3.41%。
脫貧攻堅,不打折扣。培育富民產業,夯實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基礎;貧困村合作社全覆蓋,居住分散的農牧民也能抱團取暖;扶持發展農家樂、牧家樂,就地就近實現旅游增收有了平臺……
如今,這里的百姓日子越來越滋潤,脫貧致富的動力不斷增加。
甘肅藏區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8個縣市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共9個縣市。甘肅省扶貧辦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省藏區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22.65萬人下降到2.4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1.06%下降到3.41%。其中,2017年合作市已摘帽,2018年有碌曲、瑪曲、夏河、卓尼、迭部5個縣申請摘帽。全年退出貧困村218個,累計退出272個,占全省藏區貧困村總數395個的69%。
“一條牦牛絨圍巾能賣2000多元,每個月能產800多條”
扶貧車間 就近提升附加值
走進諾樂農牧發展公司甘南分公司(以下簡稱“諾樂”)的扶貧車間,幾位藏族婦女正在認真做活。在她們手中,牦牛絨變成細線,再經過手工精確穿線、并股、織造、染色,隨著織布機飛轉,一條條漂亮的圍巾現出雛形。
“這之后,經過整燙、整理等步驟,一條圍巾就制作完成了,整個流程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在成品陳列室,扶貧車間致富帶頭人道吉仁青笑瞇瞇地說:“我們主要生產純手工牦牛絨制品,包括圍巾、衣服、包包和毛氈制品等。一條牦牛絨圍巾能賣2000多元,每個月能產800多條,國內外都有售,而且主要在國外銷售。”
道吉仁青介紹,2018年底,在政府的引導下,諾樂被確定為當地的扶貧車間。目前村里有120多位村民在工廠就業,其中20多位是貧困戶,廠里管早飯和午飯,每個月工資是3000元。
“甘南屬于藏區,百姓居住得比較分散,產業也較分散,農牧業產品附加值不高。這個扶貧車間能生產出附加值較高的產品,這種模式很好地適應了當地的現實情況。”合作市副市長旦正道吉說。
甘南州扶貧辦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近年來,甘南州圍繞讓貧困群眾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不斷培育富民產業,進一步夯實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基礎。像諾樂這樣的扶貧車間,2018年甘南州建成了62個,就地就近吸納貧困勞動力307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738人,人均實現月工資收入2620元。
“去年分紅4萬多元,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抱團致富 助力增收有良策
在甘南州那吾鎮多河村更知地自然村的興盛奶牛養殖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一位村民打開了廠子的大門,趕著牦牛朝著草山走去,浩浩蕩蕩的牦牛群在落雪的草場上宛如珍珠一般,格外漂亮。
“這個合作社是2012年成立的,建設有標準化牛舍18座,貯草棚1座,還有12間冷庫以及除草機、旋耕機、乳品檢測儀等設備。”合作社法人德合拉說。
45歲的切得是加入合作社的建檔立卡戶,以前的生活靠放牧,有17頭牦牛,每年收入不到兩萬塊錢。加入合作社后,仍享受各項扶持政策,這幾年分紅也一年都沒落下。
“以前沒有合作社的時候,大家都是小農意識,單打獨斗,家里兩個人都得放牧,辛苦得很,也沒辦法出去務工。現在放牧、勞動都是合作社統一管理,政府還引導乳業公司長期以保護價收購我們的牛奶。去年分紅4萬多元,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切得笑著說。
自2017年下半年甘南啟動農牧村“三變”改革試點以來,合作社以訂單生產的方式,將全村207畝耕地和13.5畝建設用地入股到合作社,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也扶持了50萬元投入到合作社。幾年間,更知地自然村的18戶村民全部成了專業合作社的股東,其中有6戶建檔立卡戶。合作社更是帶動了多河村全部210多戶村民致富增收,包括了81戶建檔立卡戶。
興盛奶牛養殖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小小會議室里,大家干完了活,開始坐到一起說起話來。“我們現在的產品,還沒辦法走得更遠,因為沒有農產品三品一標的認證,這個標準比較高,目前還達不到。不過我們現在所有的努力都朝著這個方向走,等這個目標實現了我們還想做網店。”德合拉說。
甘南州既是牧區也是藏區,這里的農牧民居住比較分散,一直以農牧業為生。將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甘南州在全州貧困村實現了合作社和集體經濟全覆蓋。目前,當地龍頭企業已帶動合作社178個,帶動貧困戶3995戶、22882人,帶動就業738人,戶均增收2848元。
“牛羊少了,但收入增加了”
牧旅結合 綠水青山引客來
天高云淡,草山懷抱下的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靜靜地睡在草原上。錯落有致的藏式民居映入眼簾,寬闊整潔的道路直通遠方。
眼前的尕秀村正是甘南州第一批創建的“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村”,這里平均海拔3300米,緊臨國道213線,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風景如畫。過去,居住在這里的村民都是純牧民,一頂帳篷、幾頭牦牛,外加幾只藏羊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亂倒亂扔垃圾的現象并不鮮見。
轉變始于幾年前,甘南州開始實施“全域無垃圾”的環境革命,尕秀村鋪庭院、刷圍墻、通暖氣、改廁所、裝廳堂、蓋廚房,基礎設施大大改觀。
環境變好了,富起來成為下一個目標。
甘南州扶貧辦有關負責同志介紹,尕秀村將農村“三變”改革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將鄉村旅游作為重點產業,實施了帳篷城、牧家樂等5個旅游項目。82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的“扶貧帳篷”以入股方式投入到度假中心,每家一頂帳篷,每頂帳篷5000元作為投資資金入股。帳篷城分紅,村集體經濟占30%,一般戶占30%,貧困戶占40%。
在尕秀村村民貢保加的牧家樂里,酸奶、糌粑、酥油茶,風味藏餐讓人眼前一亮。在村子里還可以買到加工好的風干牦牛肉、蕨麻、曲拉、蟲草等特色產品。“等到6、7月份,進入旅游旺季時,一天能賺上千塊錢呢。” 貢保加對記者說,“以前就是靠牛羊,逐水草而居。現在變化可大了,雖然我的牛羊少了,但收入增加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甘南州著眼脫貧攻堅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結合“全域無垃圾”創建行動,打造旅游專業村157個。扶持發展農家樂、牧家樂等1600多家,為3.8萬農牧民群眾就地就近實現旅游增收搭建了平臺,其中17個旅游專業村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納入“三區三州”旅游公益扶貧規劃范圍,甘南旅游扶貧減貧模式入圍“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下一步,甘南州全年計劃減少貧困人口1.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以下,退出貧困村97個。舟曲、臨潭兩個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分別為7.95%和6.31%,要在今年達到脫貧摘帽條件。加大對非貧困縣、貧困村內貧困人口的支持。貧困人口退出后,保持扶貧政策的連續性,盡最大努力減少和防止脫貧人口返貧。”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甘南州委書記俞成輝信心滿滿。
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官場溝村一家農業企業里,一名工人將收獲的花生裝入分揀機(11月4日攝)。”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土營子村果農在果園里將采摘的蘋果裝箱(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
天津市北辰區、甘肅省華池縣政府代表,探訪團成員及當地新農人代表等參會,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擔任主持。北辰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鞠振強,重點介紹了北辰對口幫扶華池縣過程中,打造的扶貧產業協作生態。
天津市北辰區、甘肅省華池縣政府代表,探訪團成員及當地新農人代表等參會,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擔任主持。北辰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鞠振強,重點介紹了北辰對口幫扶華池縣過程中,打造的扶貧產業協作生態。
“稻蟹模式、稻蝦模式是利用動物和植物和諧共生,達到穩糧增收的效果,這是一種綠色生態種養新技術。目前彭澤縣已成為江西省最大的蝦蟹產出地,2019年養殖小龍蝦12萬畝,年產量1.5萬噸,年產值6億元左右,預計到2020年底將達到16萬畝以上。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如今,博峪村的旅游業日漸紅火,博峪村也成了甘南州第一批小康村中的旅游專業村。
滿載李子的無人駕駛“單軌列車”穿梭在田間,李子在加工車間經過自動化挑選完成裝箱,被快速運往全國各地。仙桃李讓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的村民當上了股東,享受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滿載李子的無人駕駛“單軌列車”穿梭在田間,李子在加工車間經過自動化挑選完成裝箱,被快速運往全國各地。仙桃李讓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的村民當上了股東,享受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糧靠天,吃水靠挑。不只是郭連兵的雨鞋下崗,元古堆村的13個村民小組共447戶1917人的雨鞋,跟著郭連兵的雨鞋一起下了崗。目前,已經建成特色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馬鈴薯原種擴繁和綠色無公害當歸(百合)基地,目前正在傾力打造自然生態村休閑旅游基地。
四年前,鄢崗鎮還是遠近聞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經濟荒、人才荒、思想荒。現如今,再生稻、茭白、芡實等特色產業遍布全鎮,“名譽村長”、成功人士紛紛返鄉發展。昔日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未來鄢崗鎮還要把“北大倉”變成“北大行”。
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收官階段,目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接近完成,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與從需求側扶貧不同,供給側扶貧主要是幫助貧困人口發展生產,立足于“造血”,并通過發展產業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