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30日07: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我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18年底,全國經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已達30.9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上升到2.2人。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還需提升質量水平,還應繼續加強對基層全科醫生的激勵,在待遇、學科建設、職稱晉升等方面再下功夫。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第四屆全科醫生培訓峰會論壇上,披露了一組新的數字:據初步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經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已達30.9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上升到2.2人。這組數字來之不易,這意味著我們已經提前完成國家在《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簡稱《意見》)中設定的工作目標——到202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還意味著我們離2030年每萬人擁有5名全科醫生的愿景又近了一步,更意味著我們身邊的健康網底越織越牢靠,更能滿足基本健康需要。
“全科醫生”正越來越多地被人提及,但說到細節,又有很多人心生疑惑:全科醫生是不是“萬金油”的低水平醫生?國家為啥要重視培養他們?全科醫生數量起來了,質量又如何?同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論壇。
進展:身邊有了健康守門人
“醫改的關鍵在基層,基層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關鍵在全科。全科醫生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說,近年來,我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相銜接的全科醫生培養體系基本形成,以“5+3”為主體、“3+2”為補充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初步建立,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計劃覆蓋所有貧困縣,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試點逐步擴大。
“我們已培養了一支30多萬人的全科醫師隊伍,并推開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推進醫改與分級診療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人才支撐。”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說。
記者在論壇獲悉,目前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取得了五方面進展:
全科醫生培訓體系更加健全。我國已形成“5+3”為主體、“3+2”為補充的新的全科醫生培訓模式,建成了由558個全科專業臨床培養基地和1660個基層實踐基地構成的全科培訓體系,5年來累計招收住院醫師4.5萬人,首批結業考核通過的全科醫生已回原單位工作,并受到一致好評。
全科專業評估更加規范。中國醫師協會(簡稱“協會”)連續3年對231個全科專業基地進行了現場評估,3年來有20個全科專業基地和3家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基地受到黃牌通報警告并督查限期整改,夯實了培訓基地的質量。
全科師資力量顯著提高。3年來,協會累計培訓2000余名全科培訓管理人員、5300余名全科住院醫師臨床指導醫師、1000余名助理全科培訓指導醫師,顯著提升了全科師資的帶教能力與水平。
相關技術標準完成制定。協會協助起草了“全科醫學科設置指導標準”“全科醫生培訓基地標準”“全科醫生培訓內容與標準”,使學科建設有標準可依。
已形成一批典型經驗。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在全科培訓方面均有成功的探索,一些先進經驗得到推廣,為行業樹立了榜樣和示范。
提升:離長期目標還有不少缺口
全科醫生數量更充實了,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曾益新分析,按照2030年每萬名城鄉居民擁有5名全科醫生的長期目標,目前還有近40萬人的人才缺口。數量是一方面,目前我國規范化培訓的全科醫生較少,大多數是以短期轉崗培訓為主,質量水平還有提升空間。此外,全科醫生在待遇、學科建設、職稱晉升等方面也有待完善。“一些社會觀念也應轉變,全科醫生不是低水平醫生,不是‘萬金油’,要充分認識全科的重要性,補足醫學教育上的薄弱環節。”
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干事陳馮富珍認為,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值得引起更多重視——生活方式的轉變,生態環境的變遷,人口結構的轉型、疾病譜的變化等等,都在給公眾健康帶來新威脅,而應對之策,在于更加重視全科醫生。“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增加,我們的醫療系統面臨更多挑戰,僅靠大醫院的醫療系統難以應對,所以一定要在基層加強全民健康,推進全科醫生培訓。”
“全科醫生在基層醫療系統是一個靈魂人物,他們不僅是人民健康的‘守門人’,也是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守門人。國家提出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就是要我們以人為本,做好慢性病綜合防控,提升民眾健康水平,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科醫生是提供這些服務的基礎。”陳馮富珍說,經過多年努力,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已得到提高,大部分疾病尤其慢性病都可以在基層治,當前,還須加強對基層全科醫生的激勵,改善他們的待遇和發展空間,吸引更多優秀醫生下沉到基層。
對于全科醫生培訓,張雁靈介紹,未來中國醫師協會將繼續抓好全科專業基地評估和培訓質量監管,提升全科師資隊伍水平,組織好“全科醫學卓越人才培訓計劃”的實施,讓全科醫生成為更受人尊敬的職業。
激勵:強化師資培訓和崗位吸引力
為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去年1月國辦印發《意見》,針對全科醫生強培養、補短板、重使用、促發展四方面提出多條改革舉措。曾益新認為,當前最為重要的就是抓好落實。
對于全科醫生隊伍質量,曾益新提出,“擴軍”的同時更要注重“提質”。醫學院校和培訓基地要加強學科建設,強化師資培訓,嚴格過程管理和結業考核,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各地、各培訓基地要對改革提出的重要舉措和關鍵任務列出時間表、路線圖,建立工作臺賬,對賬銷號。國家衛健委將會同有關方面對各地工作落實情況檢查指導,納入醫改重點督查內容,獎優罰劣。”
曾益新認為,強化激勵,全面提升全科崗位吸引力,是解決全科醫生隊伍短缺問題的治本之策。“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完善基層績效工資制度、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認真實施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在職稱晉升、崗位聘用、住院醫師與專碩同等對待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為全科醫生創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環境、更為廣闊的事業平臺,讓他們有待遇、受尊敬、留得住、能發展,讓全科醫生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為提高基層全科醫生活力,陳馮富珍建議,鼓勵全科醫生自由執業,為不同性質的醫療機構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意見》也提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支持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個體或合伙在城鄉開辦全科診所,為居民就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鏈接
何為全科醫生?
相比專科醫生,全科醫生是“通才”,他們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能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對于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全科醫生可以及時診治,而對于一些疑難重癥,全科醫生會介紹相關的專科醫生,實現醫患精確匹配。
全科醫生也不完全等同于家庭醫生。首先定義不同,現階段家庭醫生主要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注冊全科醫生(含助理全科醫生和中醫類別全科醫生),以及具備能力的鄉鎮衛生院醫師和鄉村醫生等;其次,任務不同,全科醫生絕大部分在基層做家庭醫生,但也有部分在大醫院的全科醫學科工作,負責全科門診分診和全科醫師培訓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30日 13 版)
新藥專項構建了以綜合性大平臺為骨干、單元技術平臺(包括藥物安全評價平臺、藥物臨床研究平臺、資源平臺等)為支撐的藥物研發創新體系。截至2019年底,衛生健康領域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39項,其中特等獎1項;醫學科技論文總量居全球第2位,醫藥類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首位。
題:急事急辦,有呼必應——山西原平開設“民企100急診平臺”依托新規劃,不久前,尚蘭根與一家投資公司初步達成合作意向,盤活爛尾項目,投資15億元開發商業住宅。
疫情發生以來,全大衛、勞拉、沈義揚三個老外的故事,在海南島廣為傳播,他們的笑臉一直印記在大家的腦海里。與大衛捐助物資抗疫不同,愛笑的南非籍英語教師勞拉·荷蘭通過精神上的鼓舞,為海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做貢獻。
與全國政協委員王松靈約采訪時間很不容易,作為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忙碌是王松靈生活的主旋律。” 當政協委員這些年,王松靈的履職材料越堆越高,有為雙周協商座談會準備的發言稿,也有為專題協商會準備的調研報告。
與全國政協委員王松靈約采訪時間很不容易,作為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忙碌是王松靈生活的主旋律。” 勤勉履職、扎實工作,王松靈通過不懈努力,詮釋了一名政協委員的責任和擔當。
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過電視屏幕發表全國講話,宣布了一系列“和平時期從未施行過”的強力措施。伯特蘭院士對此表示,法國與意大利疫情從流行病角度分析,在同一階段內的各項數據非常相近。
1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就疫情防控工作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會上,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永錦就家庭醫生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進行了回應。
菲利普·克萊因(Philippe Klein),一位目前仍在武漢工作的法國全科醫生。在其位于漢陽區住所里醫療物資攤放屋內走廊兩側,空蕩的廚房酒吧臺上一瓶未開封的法國香檳格外顯眼。
題:專訪留漢法國醫生:備好香檳,待吾妻歸來 但克萊因并未放假,而是每日穿戴整套防護裝備自駕往返武漢三鎮,在中國同事的線上協助下為有需要的外籍人士上門看診。
河北省提出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85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廣東省的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20萬人;浙江省將新增城鎮就業80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0萬人。完善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 多地明確提出,將在2020年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為后續養老待遇調整提供社保基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