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5日07:10 來源:河南廣播電視臺法治頻道
(原標題:高額利息下餌 非法“吸金”22億)
十年間,非法集資案件成了一些老百姓心中的痛,那么怎樣才能遠離非法集資詐騙呢,讓法官來給我們解答一下。
這是一起非法集資案件,涉案金額上億元,目前還在審理階段。而這樣的非法集資案件,最近幾年一直是屢見不鮮。
“浩亞達”三個字的背后也是一起非法集資案件,早在2011年到2015年間,洛陽街頭巷尾,鋪天蓋地都是浩亞達的廣告,月息一分八到兩分五的固定收益吸引了不少群眾。
而這幾人就是其中一部分。
這家浩亞達公司利用大量廣告造勢,短短四年時間非法吸收公眾存款22億元,涉及1400多名群眾。
2015年底,浩亞達公司資金鏈斷裂,未兌付合同本金3.6億余元。2017年,法院作出判決,法人及幾名公司成員被判處三到二十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主審法官表示,群眾看中的是投資擔保公司給的利息,而投資擔保公司看中的是群眾的本金。
法官提醒:
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凡是高息都是陷阱。如果說我們身邊有親戚朋友正在非法集資,我們盡快的向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進行報案,要及時的固定好證據,比如你的投資理財合同、你的收據、已經向你支付的利息票據等等。要及時的進行固定,將來作為案件審理過程當中定罪量刑的一些依據。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并非真正基于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網絡化、跨境化明顯。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承諾保本保收益就是金融詐騙”“警惕高利誘惑 謹防集資詐騙”“主動參與非法證券期貨活動不受保護”……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和非法集資的宣傳、打擊力度不斷加大,群眾的防非意識也不斷提升。不法分子的手法不斷翻新,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和非法集資的隱蔽性也越來越強。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承諾保本保收益就是金融詐騙”“警惕高利誘惑 謹防集資詐騙”“主動參與非法證券期貨活動不受保護”……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和非法集資的宣傳、打擊力度不斷加大,群眾的防非意識也不斷提升。不法分子的手法不斷翻新,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和非法集資的隱蔽性也越來越強。
記者從最高人民檢察院了解到,近年來,金融犯罪呈現持續高發態勢,涉眾型金融犯罪尤為突出,新類型案件不斷增多。據最高檢統計,2019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案件10384件23060人,同比分別上升40.5%和50.7%;起訴集資詐騙犯罪案件1794件2987人,同比分別上升50.13%和52.24%。
近日,銀保監會等五部門發布提示稱,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并非真正基于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網絡化、跨境化明顯。
為防范金融風險,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根據銀保監會《關于加強保險業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5月29日至6月30日,平安產險三門峽中支將開展2020年度非法集資風險排查整治活動。
隨著后疫情時期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各位親要警防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群、QQ群、朋友圈、微博等渠道進行非法集資活動。
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教育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程,也是防范非法集資的治本之策。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活動自2013年起開展,各地、各部門及各行業機構重視程度逐年提升,宣傳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大。
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我市的廣大居民有了更多的理財需求,面對眾多的選擇一些投資者缺乏正確的投資觀念,更容易被高利潤所誘惑。
長圖|金融知識課堂——如何防范非法集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