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一帶一路 · 新疆在行動】為全球治沙貢獻中國智慧

2019年05月17日18:13  來源:新疆日報

5034

  圖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防沙治沙團隊工作人員在毛里塔尼亞架設自動氣象站(攝于2019年3月5日)。 圖片由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提供

  2012年,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來到“非洲綠色長城”的締約國毛里塔尼亞,對這里的風沙運動規律、氣候狀況等進行基礎研究,并向當地人宣傳推廣防沙治沙先進理念和技術。

  目前,該研究團隊在“非洲綠色長城”部分成員國開展了荒漠化數據庫建設、遙感數據解譯、自動氣象站建設等工作,旨在為防護林防沙方案的設計、防沙工程材料的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在剛剛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上,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了關于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協議。

  新疆日報訊(記者謝慧變報道)4月26日,記者見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研究員徐新文時,他興奮地說:“就在幾分鐘前,一家北京的企業聯系我們,準備洽談毛里塔尼亞防沙治沙相關項目的合作。”這意味著,徐新文和他的科研團隊耗時近7年研究出的科研成果即將實現轉化。

  荒漠化防治是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和挑戰。2016年,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聚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以釘釘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帶一路”建設推向前進,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近年來,新疆生地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中國治沙經驗,用實際行動造福當地人民。

  助力“非洲綠色長城”計劃

  2007年,為應對日益嚴峻的荒漠化危害,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11個國家聯合啟動“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即建立一條橫穿非洲大陸的綠化帶,來阻止撒哈拉沙漠南移。然而,該計劃因其覆蓋面廣、工程量大以及區域、技術差異等原因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缺乏成套的技術模式與綜合系統方案來同時實現植樹造林、生態恢復減貧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等目標。

  借助科技合作項目,2012年,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來到“非洲綠色長城”的締約國毛里塔尼亞,對這里的風沙運動規律、氣候狀況等進行基礎研究,并向當地人宣傳推廣防沙治沙先進理念和技術。

  2012年,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的周娜第一次來到毛里塔尼亞,她最大的感受是先要適應“吃”沙。周娜回憶,剛去的幾天正好趕上沙塵天氣,毛里塔尼亞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淹沒”在沙塵中,只要一出門,嘴里眼里都是沙。即便是開車出去,車子也很容易陷入沙里,幾乎每天都要在沙漠里推車。

  努瓦克肖特西臨大西洋,地下水礦化度高,淡水基本都來自南邊塞內加爾河,需要用輸水管調取。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地人種植防護林能不能活全“看天”,遇到持續干旱,存活率就更低。所以,在當地傳播節水灌溉技術成了“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指導的首要任務。周娜說:“雖然淡水缺乏,但以前當地人種樹還是大水漫灌,通過我們的示范,他們對滴灌技術已經完全接受了。”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2017年,新疆生地所與“非洲綠色長城”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約定:新疆生地所將為“非洲綠色長城”計劃提供科技支持,將塔克拉瑪干沙漠治理的經驗在毛里塔尼亞推廣,并輻射到非洲其他國家。同時為這些地區在農、林、牧生態系統監測評估、可持續土地管理和綠色經濟等方面開展培訓和研究,共同推動“非洲綠色長城”建設。

  圖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防沙治沙團隊工作人員和毛里塔尼亞當地人一起進行機械防沙實驗時合影留念(資料圖片)。圖片由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提供

  推廣防沙治沙經驗

  毛里塔尼亞地處非洲西北部,是一個建立在撒哈拉大沙漠上的國家,國土總面積103.07萬平方公里,但超過80%的國土被沙漠覆蓋,只有0.2%的土地適合耕種。

  從烏魯木齊到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乘飛機需要中轉兩次,行程需要24個小時。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成員每年至少要去兩次,每次最少要待半個月。

  2012年開始,這個團隊就在中國新疆和毛里塔尼亞之間來回穿梭,他們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為毛里塔尼亞構建了首都圈綜合防護體系規劃方案。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負責人徐新文介紹,近年來,毛里塔尼亞采取了一系列防沙治沙的措施,取得了實效,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人工造林采用的固沙植物單調,大量固沙機械大方格面積過大、無法保護方格內的固沙植物,方格內部還存在大量流動沙丘、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人居環境等。

  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歷時7年,無數次與沙漠進行“交鋒”,終于制定出詳細可行的方案,該方案也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該方案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建成后將徹底改變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的景觀狀況,改變人居和農牧業生產狀況。”徐新文說。

  目前,該研究團隊在“非洲綠色長城”部分成員國開展了荒漠化數據庫建設、遙感數據解譯、自動氣象站建設等工作,旨在為防護林防沙方案的設計、防沙工程材料的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不僅如此,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還積極組織國內從事荒漠化防治的6家企業,對“非洲綠色長城”成員國進行考察,為下一步建設中國荒漠化防治技術展示區作準備。徐新文介紹,目前展示區已經完成規劃設計工作,正在與各個企業積極溝通,籌備展示區材料。展示區內將呈現中國防沙治沙材料、先進設備技術等,建成后不僅將為毛里塔尼亞科學防沙治沙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為非洲其他國家的風沙災害治理提供借鑒與參考。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徐新文不僅僅是“非洲綠色長城”項目的負責人,同時還參與了中哈“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興城市生態屏障建設合作研究項目。

  哈薩克斯坦1997年遷都,新首都努爾蘇丹位于哈薩克斯坦中北部荒漠草原。這里大風天氣頻繁,有“風都”之稱。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2016年,中哈“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興城市生態屏障建設合作研究項目啟動。

  徐新文帶領團隊,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已在努爾蘇丹建成了引種篩選基地,成功引入40余種植物苗木和插條,建立了20公頃示范基地,針對當地林帶種植密度大、成活率低等問題構建了“調整密度—改良土壤—喬灌組合”的林帶結構優化模式。目前努爾蘇丹的生態環境已得到明顯改善。“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在積極謀求走出去,我們提供技術支持,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共同為‘一帶一路’國家謀福利。借助新的科技項目,下一步我們將針對引種植物的管理監測、林木的更新維護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徐新文說。

  在近期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了關于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協議。“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徐新文說,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分享中國先進的治沙經驗,不僅能夠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貢獻力量,積極“走出去”也帶動了我國防沙治沙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實現了互利共贏。

文章關鍵詞:防沙治沙 毛里塔尼亞 非洲綠色長城 一帶一路 林帶結構 貢獻力量 新疆 絲綢之路 生地 淹沒 責編:彭向華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從故事中領略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投入更多資源,措施更加精準。圖為2020年9月9日,駐村黨員干部在貴州省榕江縣計劃鄉污略村上門開展“問診”工作。

  • 與沙漠戰斗到底——王有德

    王有德,男,回族,中共黨員,1953年9月生,寧夏靈武人,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治沙英雄”“改革先鋒”等稱號。

  • 【地評線】中安時評:“中國魔方”筑牢防沙治沙的“綠色屏障”

    上世紀50年代,寧夏中衛西北兩面被騰格里沙漠包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城區僅6公里的地方。共建生態中國,我們都是參與者,從一草一木的保護做起,從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做起,凝聚強大力量共繪綠色畫卷。

  • 開展荒漠化防治,建設綠色家園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認真搞好科學規劃,堅持因地制宜,摸清底數,實施綜合治理,有計劃地開展“沙地還林”,強化沙地農田林網建設,做到治理一片、見效一片、受益一片,循序漸進、鍥而不舍。要搞好技術培訓,讓廣大農牧民因地制宜運用好科學成果,掌握各種實用技術,提高防沙治沙科技水平。

  • 我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

    2019年我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據了解,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沙漠公園建設,我國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顯著。

  • 【綠色發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首次授予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在42名榮獲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的功勛模范人物中,治沙英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 【奮進的中國精神】是他們,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

    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本期,我們走近“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看其帶領職工有效阻止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寶貴經驗。”   30多年,他們憑著“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后”的拼勁,有效控制流沙100萬余畝,庇護了引黃灌溉區的萬頃良田,也逼退了沙漠20余公里。

  • 立下愚公志 敢啃硬骨頭

    《列子·湯問》中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但只要立下愚公志、敢啃硬骨頭,不畏艱險、接續奮斗,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沒有實現不了的愿景。

  • 讓荒漠變綠洲的接續奮斗者

    (記者付文)“時代楷模”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的感人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在隴原大地引發熱烈反響。“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的事跡,更加堅定了他治沙造林的信心,“今后,我將以他們為榜樣,為美化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 今天,種樹去!

    春和景明,萬物萌動 新疆帕米爾高原的杏花盛開了 單調的河谷一下子變得驚艷起來 冰川融化的雪水潺潺流過 芬芳彌漫仿佛置身秘境桃源 湖南張家界的草木竄出了新的枝丫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