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1日08:4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愛國情 奮斗者】
懷川大地的豐收使者
——記河南省焦作市農林科學院院長、研究員段新國
光明日報記者 崔志堅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仕智
懷川是太行山腳下到黃河岸邊的一片沃土。30多年來,懷著對“三農”的無限熱愛,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業技術員成長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從一名基層干部成長為一名專家型領導,先后獲得國家和省市科技獎勵19項。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焦作市農林科學院院長、研究員段新國。
讓中國人飯碗里有更多焦作優質糧
段新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小學、中學在農村念書,大學在河南農業大學就讀。1985年,段新國畢業后被分配到焦作市農技推廣站,自此開始了農業科研工作。
20世紀80年代,焦作就是全國糧食高產區,但是重復過去高投入低效率的糧食發展模式已行不通。段新國主動請纓,主持了“焦作市80萬畝小麥高產綜合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重大課題研究項目,獲得了農業部二等獎。
一個更高更大的夢想,在他心中升騰:把懷川打造成全國糧食優質高產的典范,讓中國人飯碗里有更多焦作優質糧。
在隨后的幾年里,他帶領同事先后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課題研究,獲得國家和省市科技獎勵19項,為該市在全國率先實現噸糧市、小麥千斤市作出了積極貢獻。
2002年,段新國走上農業局副局長的崗位后,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更加重大。他先后組織實施了焦作市“八五”“九五”糧食生產規劃、噸糧市建設、小麥千斤市建設等重大課題,主持制訂焦作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農業產業化工作意見等,使該市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一年一個臺階,大大促進了全市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點亮鄉村振興之光
近年來,段新國走上市農林科學院院長崗位后,緊密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開展“農業提質工程”,大力發展“三新一高”農業新經濟,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做法、示范項目和轉型發展模式,為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2015年9月,河南省“中原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獲科技部正式批復,焦作市被列入9個核心區之一。為加快核心區建設,段新國主持編制的《焦作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整體規劃》獲科技部批準,在全省18個地市率先開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重點建設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四大懷藥、有機蔬菜、優質林果、機械粒收玉米、中醫農業、優質種苗、高效立體種植、綠色高效節本10個示范園,8個被評為全市優秀示范基地,為全市鄉村振興提供了樣板。
他帶領團隊,聚焦全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攻關,形成一批優勢特色農業新產業。主持選育的“焦花1號”花生新品種,通過農業部申請品種登記公示,填補了該市花生新品種選育的空白,示范推廣2.6萬畝。他承擔該省“四優四化”優質小麥和優質中藥材專項,開展“四優四化”先進技術集成與示范,建立綠色增效、雙優雙高、三種三收、四優四高技術示范基地1萬畝,形成了一批農業新業態。
段新國在全省率先啟動中醫農業技術研究與應用,將中醫原理、技術與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形成從技術研發、技術轉化到行業管理、成果落地、品牌營銷、推廣示范等一套完整的產業服務體系。在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四大懷藥、蔬菜、果樹上試驗示范。目前,植物中藥肥在鐵棍山藥上已試驗成功,產品出口韓國、日本。溫縣亢村生產的中醫農業蔬菜經檢測,達到中醫農業產品質量標準。
成果留在千萬農家
“論文寫在懷川大地,成果留在千萬農家。”這是段新國不懈的追求。多年來,他致力于推進農業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10月,段新國隨焦作市代表團赴以色列、荷蘭、日本,開展現代高效農業合作暨鄉村振興考察訪問,在焦作市委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與以色列索利公司共建“中以(博愛)高效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園”,與荷蘭普林斯集團共建100萬平方米現代化溫室,與日本中部環境技術株式會社共建“中日有機農業科技創新合作示范園”。目前,圍繞全市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需求,段新國已主持引進以色列、荷蘭、法國一流種子企業番茄、黃瓜、辣椒、茄子等新品種39個。
博愛縣有個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過去單一種植辣椒、娃娃菜、懷菊花等,品種技術落后收益差。2016年起,段新國為合作社開展“三產融合項目研究”,先后幫助引進試驗新品種35個,研究選育出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天椒1號”、“天椒2號”、“天珍1號”、博愛傳統特色優勢產品清化姜新品種“天姜一號”、菊花新品種“天菊1號”。同時組織推廣麥套辣椒一年雙優雙高集成技術、小麥—甜玉米—袖珍白菜(娃娃菜)一年三優三高集成技術。經過4年努力,目前已建成集科研、生產、培訓、訂單、加工、服務、銷售于一體的綜合示范社,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目前,示范推廣面積5000余畝,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和貧困戶2695戶,戶均增收5000多元。
在段新國團隊指導幫助下,全市涌現出溫縣鑫合農莊現代農業產業園、河南國之醫公司中醫農業示范基地等,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做法、示范項目和轉型發展模式。這些示范區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輻射帶動農戶2萬戶、貧困戶1500戶,推廣面積20萬畝。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21日 03版)
“孟州供電公司派駐盧村第一書記的幫扶工作真抓實干,成效顯著,確實是行勝于言。”11月11日,焦作供電公司副總經理鄭向陽在孟州市供電公司定點幫扶工作調研現場,對第一書記行東濤給予了肯定評價。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翟嵩峰介紹說,1950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將《引黃灌溉工程計劃書》呈水利部轉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親批該工程。其中,黃河灘區王園線生態文化廊道、嘉應觀治黃興水文化園、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暨淤堤連臺等重大項目正在加速推進。
9月21日,修武縣七賢鎮韓莊村,隨著焦作市長徐衣顯洪亮有力一聲令下,全市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黨建綜合體農民節會活動月活動拉開帷幕。在消費扶貧產品推介展示區,二十余家焦作品牌農產品經營主體帶來幾十種產品參展,集中展示各種各樣的高品質農副產品。
9月初,一則好消息傳來: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公告,對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進行公示,焦作市修武縣成為我省入選的三地之一,并在驗收認定中排名全省第一。作為焦作市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市的“排頭兵”,修武縣“挑大梁、打頭陣、創特色”,為全市創建工作打響“第一炮”,令人振奮。
孟州市深化“四好農村路+健身休閑”,發揮龍石線、王園線等慢行健身綠道功能,有針對性地謀劃自行車賽、馬拉松賽,帶動沿線農民增收。博愛縣深化“四好農村路+產業扶貧”,改建山區15.3公里月寨路,改造提升櫻桃園、核桃園、冬桃園等觀光采摘園10個,帶動沿線11個山村致富。
焦作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城市之一,除了轉型別無出路。圍繞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康養地”、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焦作叫響了“太極圣地、山水焦作”兩大旅游康養品牌,連續4年獲“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
將經濟轉型、對外開放、綠水青山、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文化提升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為抓手,焦作正開啟旅游“二次創業”的嶄新局面。春天,走進農家,享受田野牧歌;夏天,在山巒的臂彎里享受自然之美;秋天,在文旅小鎮重拾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