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4日15:42 來源:西部網-陜西新聞網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指出:要在實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時,注重發揮好德治的作用,推動禮儀之邦、優秀傳統文化和法治社會建設相輔相成。
振興鄉村,文化先行。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民族的靈魂。優秀的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民的精氣神,能夠增強農民的凝聚力,能夠孕育良好的社會風氣,能夠為億萬農民帶來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很多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等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曾明確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提高文化自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筑牢“文化魂”。鄉村振興的核心,也就在于文化振興。通俗點來說,若是沒有文化的振興,物質再發達的鄉村也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已經成為了時代呼喚、民心所向。當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文化發展愈顯滯后。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筑牢“文化魂”。
增加文化供給,豐富文化生活。文化是重要的民生,對農民而言尤其如此。從各地現實來看,相對城市豐富的文化設施和多彩的文化生活,鄉村文化設施的確比較薄弱,文化活動比較匱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僅要大力改善經濟條件,還要活躍鄉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補齊農村文化這塊短板。增加文化供給、豐富文化生活,也已經成了推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客觀要求和有效途徑。
提升農民參與感、幸福感,讓鄉村文化多一點“泥土的芬芳”。農民是農村振興的主體,也是農村振興的受益者。鄉村文化如何建設,村民最有發言權。這就需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億萬農民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濃厚氛圍,讓鄉村文化多一點“泥土的芬芳”,多一點“時光的味道”。
文化興鄉村興,文化強鄉村強。鄉村文化振興既是解決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和農村文化發展不充分的戰略選擇,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和必要保障。事實上,繼承好、弘揚好、延續好傳統文化,既是文化進步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不斷豐富鄉村文化內涵,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以鄉土文化溫潤鄉村“精氣神”,鄉村將煥發更多生機和活力。(楊飛)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既是一個當代命題,更是貫穿近百年來黨領導中國鄉村現代化事業的長期主題之一。回望歷史,毛澤東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問題上有著可貴探索,其中的精神內核對今天鄉村文化振興仍有借鑒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近日,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名單公布,64家基層文藝院團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達州文藝帳篷輕騎隊隊員 譚仕海:就我個人而言,只要我能上班一天,我就永遠是帳篷隊的一員。
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是美麗鄉村的精神內核,是鄉村精神文明的基石。推動鄉村振興,要真正讓鄉村老百姓富起來,精神文明強起來,鄉村生活美起來,為推動新時代鄉村發展描繪更加美好的未來。
推出了一系列誠信創建活動,通過廣播、發傳單等方式,引導村民用心種植、用信用賣西紅柿、用誠信贏得利益?!敖麩斩?,保護環境”“禁止焚燒秸稈,留住碧水藍天”……秋收過后,這樣的宣傳標語在吉林省的鄉村經常能夠看到。
昨日,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發布《2020年度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入選人員名單》,我省有20人入選?!班l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是文化和旅游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戰決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人才工程,是鄉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領域最高榮譽。
10月29日,“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采訪團來到了荊門市沙洋縣拾回橋鎮。截至目前,拾回橋鎮文化綜合體共開展水產養殖技術培訓12場,惠及農戶2417人次,其中稻蝦連作技術培訓1245人次、四大家魚養殖技術培訓1172人次,惠及貧困戶263人次。
強化引領力,創新基層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培育文化力,凝聚基層黨組織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基礎。增強數字化生產力,推動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治理的信息化建設。
新華社鄭州10月29日電題:從送文化、種文化到創文化———解碼鄉村文化振興的河南探索 2016年以來,河南從9萬名注冊文化志愿者中征招了1.6萬人,組成一支支文化志愿小組,分赴全省貧困鄉村,以志愿幫扶帶動農村開展文化活動,讓鄉村生長出一支永不離開的文化隊伍。
鄉村文化振興,不能只靠送文化,也要種文化,讓農民自己創文化。近年來,河南在鄉村文化振興探索上尤其注重激發內生動力,通過培育一批文化志愿者隊伍、挖掘一批鄉村文化能人,在農村廣闊天地留下一批永不撤離的文化“輕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