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7日11:27 來源:新京報
今天一早,屠呦呦團隊再次放“大招”,迅速占領各平臺頭條。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于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癥”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抗藥性,青蒿素自己培養出的宿敵
青蒿素的發明,曾解救了世界各地飽受瘧疾危害和侵擾的人們。但瘧原蟲的抗藥性,也使得青蒿素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WHO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除了經費不足等因素,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是當前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
最早在2003年至2004年,首例青蒿素耐藥病例出現在泰國—柬埔寨邊界。2009年,臨床廣泛采用的青蒿素聯合療法(ACT)對泰國、柬埔寨等國的一些瘧疾已經明顯失效。
對此,WHO和各個國家尤其是瘧疾肆虐嚴重的地區早已憂心忡忡,一旦青蒿素再無力斬殺瘧疾惡魔,世界上每年又會有數百萬人的生命難保。
解決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已經成為屠呦呦團隊的當務之急。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后,屠呦呦團隊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投入到攻克瘧原蟲對青蒿素耐藥的攻堅戰中。
經過長期研究,屠呦呦團隊終于迎來了讓青蒿素煥發第二春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核心問題是青蒿素的半衰期(藥物在生物體內濃度下降一半所需時間)很短,僅1到2個小時。
ACT療程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殺蟲時間只有4-8小時,甚至更短。因此耐藥瘧原蟲株能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變生活周期或暫時進入休眠狀態,以規避青蒿素的有效殺蟲期。
針對這一問題,屠呦呦團隊此番從“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獲得突破,提出新的針對性治療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從3天增至5或7天;二是更換ACT療法中已產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對有抗藥性的瘧疾獲得了與過去不同的明顯療效。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這一突破對其他耐藥性研究有示范意義
屠呦呦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于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這一成果堅定了人們的信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第一線藥的地位。由于性價較好,這也會是瘧疾高發地區如非洲廣大貧困地區人群的首選藥物。
值得一提的是,該成果也具有某種示范意義。當前,病原微生物的抗藥性已成為醫學領域的重點難題。屠呦呦團隊的研究成果再次證明,采用多種(輔助)藥物輪替的辦法,是解決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的重要途徑。
這在其他疾病治療中也得到證明,如對抗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就是采用不同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以對抗HIV,讓HIV對藥物的攻擊力找不著北,也難以抵抗藥物的殺傷力。
這還表明,即便在用藥方式和時間上改變做法,也有可能達到增強藥物效果,延長藥物壽命的目標。
而除此之外,在美國、英國和泰國的聯合研究人員也在嘗試用基因剪刀對瘧原蟲的相關基因進行修復,從而去除他們的抗藥性。這一研究成果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獲得突破。當然,還有一個辦法是,研發抗御瘧原蟲的新藥,但這項任務也非常困難。
解決瘧原蟲的抗藥性有多種方法,只是需要沉下心來專心研究。屠呦呦團隊的成果表明,只要致力于研究不放棄,辦法總比困難多。
說到底,讓青蒿素這類藥物長久煥發青春,除了改變療法以增強其療效外,尋找其多種用途,同樣能提升藥物的價值,正如百年藥物阿司匹林一樣?,F在屠呦呦團隊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如研究“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癥”,下一步,相關成果獲得突破,也將會是更多人的福音。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10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揭曉,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告中說,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中國首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用創新性的研究為世界帶來了迄今最重要的抗瘧疾藥——青蒿素。1930年12月30日,浙江省寧波市開明街508號屠家男主人,從《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擷取“呦呦”二字,為剛剛降生的女兒取名。
盡管已經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4年,盡管名字近乎家喻戶曉,但屠呦呦依然保持著低調,依然頑強“抵抗”著外界的關注,依然還不習慣成為注目的中心。 中醫科學院中藥所原所長姜廷良說,重任委以屠呦呦,在于她扎實的中西醫知識和被同事公認的科研能力。
如果屠呦呦沒有發現青蒿素,人類與瘧疾已持續千年的戰爭,也許依舊一眼望不到盡頭。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如果屠呦呦沒有發現青蒿素,人類與瘧疾已持續千年的戰爭,也許依舊一眼望不到盡頭。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很多醫界專家感慨,回顧過去,我們七十年來艱苦奮斗,在舊中國孱弱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可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特色醫療保障體系;放眼未來,在健康中國國策指引下,我國醫藥產業將更新業態、更優模式、更強能力服務民生,并為世界醫療事業提供“中國方案”、做出“中國貢獻”。
因為發現了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萍脊ぷ髡呤怯袊?,中國科技工作者肩負著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奉獻于祖國的科技創新發展義不容辭,這就是我們當下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中國首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用創新性的研究為世界帶來了迄今最重要的抗瘧疾藥——青蒿素。”屠呦呦以不變的淡定、執著,詮釋著科學家“心中有國家、造福無國界”的大愛情懷,在青蒿素后續研究之路上奮力前行。
2015年在肯尼亞內羅畢,肯尼亞全國瘧疾控制中心負責人瓦喬·額吉薩展示兩盒由中國企業生產、含有青蒿素成分的抗瘧藥物??夏醽唶裔t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伯恩哈德·奧古圖(BERNHARDS OGUTU)博士表示,他歡迎中國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