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9日08:47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開欄的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旋律,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選樹了一批“最美國網人”先進典型,精心組織宣講活動,傳播國家電網人的奮斗之美、奉獻之美、品德之美,弘揚時代呼喚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展現電網建設70年來的非凡歷程、輝煌成就、卓越貢獻。從即日起,本報開設專欄,對這些先進個人和集體典型事跡進行宣傳報道,全方位立體化展現電網人“干事創業敢擔當”的精神面貌,激發愛國之情、報國之心和興企之志,凝聚建設“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的強大精神力量,為助推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河南日報記者 宋敏 通訊員 王洪濤
“他已經不把帶電作業當成工作,而是融入血液,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陶留海的同事和徒弟說。
“你創造了那么多第一,獲得了那么多榮譽,但你的平安才是全家人的心愿,我和女兒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陶留海的妻子說。
“人一旦內心有了堅定的信念,生命中就像有了一部永不熄滅的發動機。”陶留海如是說。
陶留海是誰?他是多項榮譽加身的“國字號”專家,他是心系電網“高鐵”、苦心鉆研解決世界級難題的“大國工匠”。
這個“國字號”專家是怎樣煉成的?他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綻放華彩?讓我們走近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檢修公司輸電檢修中心帶電作業技術專責陶留海。
技校走出的“國字號”專家
6月12日,省電力公司組織的“最美國網人”先進典型事跡宣講活動正式啟幕。記者在報告會現場見到了“打頭陣”報告的陶留海,他的臉上掛著一貫可親、憨厚的笑容,因常外出作業而曬得皮膚黝黑,被同事、徒弟們稱為“老師傅”的他,其實今年剛40歲出頭。
老家在新鄭農村的陶留海,小時候親眼看見“下苦力”的父親在火車上一锨一锨地卸煤,又經歷了父親因摔傷喪失強體力勞動能力的過程,從此發誓努力學習,替父親撐起家里這片天。1995年,他考上了新鄭重點高中,同時又收到南陽電力技工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讀高中、上大學是莘莘學子的夢想,不過求學漫長,需要花很多錢。上技校,早就業,可以為家分憂。最終我選擇了技校。”陶留海不后悔自己的選擇,他堅信,“只要肯吃苦、肯鉆研,學歷不高,照樣可以干出名堂。”
他果然一步步實現了“逆襲”:從一名技校畢業生,到國家電網公司專業領軍人才,再到全國頂尖的特高壓運維領域技能專家;從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到獲評2018“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再到“河南省勞動模范”。
提起陶留海的成功,同事、徒弟孫超為他總結了一個字“鉆”。
“上班的前五年里,晚上12點之前陶哥幾乎沒離開過辦公室,他對電力專業知識的學習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孫超說,曾有個老師傅這樣說起陶留海:小陶真是厲害呀,你問他帶電作業的技術規范或者是安全規程,他能明確告訴你在書的哪一頁,哪一行。他真是利用一切時間學習啊,那么厚的專業書都被他翻爛了!
正是靠著這股子韌勁兒、鉆勁兒,陶留海先后取得了大專、本科學歷,獲得了送電線路工高級技師、高壓線路帶電作業工高級技師等職業資格證書,掌握了從330千伏、500千伏到1000千伏、±1100千伏全電壓等級的全部超特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技能。
“不了解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根本不知道取得高級技師資格有多難。很多人干了一輩子,也未必能成為高級技師。而陶哥取得高級技師資格時,還不到30歲。”孫超說。
回望來路,陶留海覺得,自己的成長,大部分得益于多次參加競賽的歷練。2008年,他和隊友參加了國家電網公司首屆輸電帶電作業技能競賽。半年多的封閉培訓,除了要背書、總結知識要點,還要不斷進行體能訓練,每天早上,腿上綁著沙袋跑5公里。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還要不斷優化工作方法、改進工器具。陶留海的“鉆”勁兒又上來了,他一步步計算、實驗,最終發明了快速進電場的絕緣“士”字梯,比賽中原本上塔到下塔需要40分鐘,改進后不到8分鐘。
雖然如愿以償在比賽中刷新了成績、載譽歸來,但陶留海也因為這次比賽推遲了婚期。妻子王美蘭至今仍耿耿于懷,“結婚這么大的事兒,你都能變。”岳母也不理解,“他能有多忙啊?哪怕就抽一天,結完婚再回去也中啊!”但家人們還是轉變了態度,“留海工作很重要,很有價值,我應該支持他。”王美蘭說。直到2009年4月,兩人才以集體婚禮的形式完成“人生大事”。
多年的苦學,給了他豐厚的回報。2008年,陶留海成為國家電網公司首批生產技能專家,那一年,他才30歲。2014年,他順利通過國家電網公司領軍人才選拔考試,成為當年國網河南電力唯一的輸電檢修專業的領軍人物,也是國網河南電力唯一具備技術技能雙專家稱號的員工。2016年12月,他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完成了從一名技校生成長為一名國內輸電運維和帶電作業專家的蛻變。
行走云端的“刀尖舞者”
超、特高壓電網幾乎沒有停電時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是保證電網安全運行的重要檢修手段。陶留海的工作就是在不停電的情況下對輸電線路進行檢修和維護。
“這項工作特點有‘三高’:高電壓,等電位作業時,人員身上有近百萬伏的電壓;高電場,遠超人體生理所能承受的極限,必須采取人身安全防護;高空,八九十米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危險。”國網河南檢修公司副總經理劉紅偉說,這是技術要求最高、危險性最大的一個工種,帶電作業也被稱為“在刀尖上跳舞”。
陶留海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爬鐵塔的感受。“那是1998年10月,我作為送電線路架設工,要爬30多米高的鐵塔綁弧垂觀測用的標志。爬垂直的那段時,還沒有太大感覺。到了鐵塔曲臂的位置,要斜著往上爬,雙腳踩著手指頭粗的腳釘,下方懸空,我低頭一看,心里有點膽怯了,腿開始抖了。”陶留海用胳膊緊緊地抱住塔材,定了定神兒,對自己說:一個老爺們兒,上來一多半啦,可不能半途而廢!上!就這樣,他在膽戰心驚、恐懼焦慮中完成了任務。
有了第一次爬塔和半年的架線施工歷練后,陶留海被抽調到帶電作業班,這艱苦和危險比爬塔要更大。“剛開始接觸帶電作業,我覺得很神秘,那時心想,這家里220伏的照明電還能把人電死哩,和50萬伏的電壓直接接觸,還不成灰兒了,可得好好學習。”他說。
特高壓,相當于電網中的“高鐵”,可以將能源基地的能源以電流的形式快速輸送到負荷中心。2009年,我國首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示范線路——1000千伏長南特高壓交流工程縱貫河南全境,我省進入特高壓時代。2011年,1000千伏特高壓南陽站擴建完成,該站由開關站轉為變電站,標志著“外電入豫”戰略在我省正式落地。2014年,±800千伏天中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建成投運,至此,河南電網在全國率先跨入了特高壓交直流混聯運行的新階段。
特高壓建成了,怎么維護?沒有任何運維歷史經驗可以借鑒,作為我國第一代特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人,陶留海及其團隊只能靠自己。河南境內160多條超、特高壓輸電線路綿延9480多公里,他們的運維檢修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作為全省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陶留海及其團隊率先完成了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800千伏哈密—鄭州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的首次帶電檢修。他主持參與500千伏同塔雙回路帶電安裝導線相間間隔棒等國內首次作業,填補了我國輸電線路帶電作業8項空白。
如今作為技術專責,陶留海本可以進行技術指導,不需要參與到工作中,但每次帶電作業,他總是要到現場、全過程參與。有些現場在大山里,車不能開到位,他就主動拿著工器具,帶著大家登山開路,跟著大家一起蹲在工作現場啃燒餅。
“每次他都不厭其煩地仔細講解,再三叮囑危險點是什么;我們在塔上干活,他就在塔下瞪大眼睛盯著,還不斷扯著嗓子喊‘頭不要抬高、幅度不要太大……’”孫超說,他總是很操心,說“越是大意的時候,越容易出事故。我們這個隊伍,一個都不能少”。“酷暑時節,我們勸他到遠處陰涼處歇著,他說,‘我的兄弟們在高空帶電作業,他們頂著太陽干活,我去涼快著,我憑什么?’這個隊伍里的所有人都覺得,他就是我們自家的大哥,親哥。”孫超說。
參加工作21年來,陶留海始終扎根一線,累計開展帶電作業450余次、3400余小時,實現了作業零差錯、零事故,為全省多供電量近100億千瓦時。
創新奉獻的“時代工匠”
2018年5月26日,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國特高壓直流試驗基地內,陶留海及其團隊在一座高壓線塔下集合完畢。他們歷時兩年研發的±1100千伏特高壓帶電作業核心關鍵技術——屏蔽服,正式進行帶電實際操作,接受目前世界上最高電壓等級模擬輸電線路的挑戰。
穿著屏蔽服的郭文博登上80多米高的線塔,坐在特制的吊籃里,手持電位轉移棒,從高空中的線塔“飛”向下前方的導線。僅僅幾秒鐘,郭文博手中的電位轉移棒就“吻”上了導線。頓時,陶留海和大家集體歡呼:“我們成功了!”
這個“成功”來之不易,很少有人能夠體會他們的辛勤付出。這一切都是為即將投運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做準備。
“這條線路途經6個省,6個省級檢修公司同時站在世界最高電壓電網運維技術賽場上同場競技,誰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率先做出實實在在的業績,誰就能占領世界電網運維技術的制高點。”陶留海說,它的電壓是居民照明電壓的5000倍,進行帶電作業沒有先例可循,意味著必須超越現有世界電力技術、標準和項目管理經驗。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在關鍵技術參數、個人安全防護、作業方法、工器具等方面苦心鉆研,解決世界級難題。
在陶留海和團隊的努力之下,河南研發的±1100千伏屏蔽服經過嚴密檢測,比1000千伏屏蔽服的屏蔽效率提高40%,各項指標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他們還成功研制出大噸位絕緣子卡具、大噸位絕緣拉棒等系列帶電作業工器具,申請發明專利受理8項,實用新型專利受理4項,填補了系列帶電作業關鍵技術世界級科技空白。
多年來,在陶留海的帶領下,Ω型電位轉移棒、“士”字梯等一系列發明,不但是全國獨創,而且還在全國推廣普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39項。他還作為全國帶電作業標準化委員會成員,負責編寫特高壓帶電作業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4項,并參與我國首個特高壓帶電作業培訓項目的開發和教材編寫工作。
連年兼任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帶電作業理論和實操培訓講師的陶留海,編寫了《特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基礎知識分冊》等系列培訓教材,累計為20余省培養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帶電人才500余人。“在國網技術學院,陶留海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之一,他的課通俗易懂,風趣幽默,指導性強。”陶留海的學生這樣說。
2017年11月,陶留海站在中國帶電作業會議的發言臺上作主題演講。看著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地的電力企業工程師專注的神情,看著他們和翻譯不斷交流,陶留海內心升騰起了一種自豪感:“我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代表河南在特高壓輸電帶電作業技術方面占領世界制高點而自豪,更為強大的祖國而驕傲。”
“在他的影響下,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提升,技能等級、職稱、學歷都得以進步。”孫超說,自己先后獲評技師、工程師,獲得了“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技術能手”稱號。輸電檢修中心的人才當量、密度,由公司成立之初倒數第一,成為現在公司業務機構排名之首。
“感謝這個時代,沒有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沒有特高壓電網發展提供的機遇和挑戰,也不會有我的今天。”陶留海說,河南特高壓電網正實現井噴式快速發展,他要把河南在特高壓輸電帶電作業領域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向全國推廣、向世界推廣。
“咔咔咔”,11月18日,我省黨政代表團在江蘇南京學習考察的現場,閃光燈不停亮起,光源來處除了記者的相機,還有不少代表團成員的手機。以這次學習考察為契機,鶴壁將持續深化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帶動業態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作為全國最大紡織業集群地區之一的福州長樂區,借力數字技術和工業互聯網,傳統紡織業正變得輕盈而時尚。以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為核心,數字經濟已成為福州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2020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落戶河南鄭州,“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是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的主題,數字化展會是最大的亮點。
今年活動的主題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結合疫情防控需要,以線上宣傳為重點,線上線下相結合,主要內容包括網絡安全高峰論壇、數字化展會、主題晚會、全民知識競賽等。場館設置了3000平方米的互動體驗專區,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吸引廣大群眾深度參與。
周口×××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網址失聯,負面輿情較多,注冊資金少于1000萬人民幣。………… 在河南省大數據管理局大數據研究院可視化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以上風險預警信息,這是我省“互聯網+監管”系統的日常工作場景。
而今思南,深山群眾走出貧困陰影,走向陽光地帶,過上幸福滿滿的生活,眼前這位老人絕不是個例。詮釋時代發展的辯證法,演繹山地拔窮根的新故事,烏江岸畔的思南,正涌動新潮,破浪前行。
4月17日,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第五十三場新聞發布會在鄭州召開。會上,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夏愛英就當前河南將如何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加強農產品品牌打造,促進品牌消費回答了記者提問。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前線,除了醫院里晝夜忙碌的臨床醫護人員,還有一群每天與病毒正面交鋒的“防疫人”。到今天鄭州已經21天沒有新發本地病例了,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境外的疫情卻呈現一個快速發展的態勢,我們的工作也轉向對入境人員的篩查。
3月14日上午11時許,經過積極救治,信陽市最后一位確診患者在信陽市中心醫院治愈出院。截至3月14日11時,信陽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74例,累計治愈出院272例,治愈率99.27%;連續21天無新增確診病例,連續16天無疑似病例;無重癥、危重癥患者。
聯想到前天湖北和武漢的重磅換帥,信號已經越來越明確:決戰的關鍵時刻就要來了。今天這場發布會的主題是介紹“在湖北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情況”,邀請的四位發布人都來自國家衛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