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1日15: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王兆才在向新員工講解示范修車注意事項。
資料照片
初夏,走進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馬集鎮明德小學,一棟現代化的教學樓屹立在記者眼前,樓里傳出悅耳而稚嫩的瑯瑯書聲……但在幾年前,這所小學十幾個班的學生還擠在很狹小的空間里上課,一個班要容納七八十人,老師們只能在洗漱間工作。
這所學校的改變,要歸功于一名退役軍人——山東申科集團董事長王兆才。“30多年前,我就是從這里帶著夢想走出去的,今天能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多做點事情、為母校的建設盡一份微薄之力,我感到欣慰和幸福。”在為明德小學捐款的儀式上,王兆才表露心聲。
“軍人就要有付出精神”
王兆才出生于嘉祥縣一個農民家庭。1977年,剛滿16歲的他參軍入伍,成為空軍第十六航校的一名學員。入伍不久,他在部隊舉辦的空中通信大隊比武中斬獲頭籌,立下三等功。
入伍10年后,王兆才轉業到濟寧市一家國企工作。當時,他所在的企業沒有績效考核制度,但他依然選擇拼盡全力。作為業務員,王兆才輾轉天津、上海等地,每年回家的天數不到20天。“軍人就要有付出精神,踏踏實實做事。”王兆才感慨道。
上世紀90年代,王兆才因國企重組而下崗,每天無所事事,不知該何去何從……
“軍人不能被這點挫折打垮!”妻子不忍看到王兆才每天陷于失落,鼓勵他,“不怕吃虧的精神你有,奮進的精神你也有,現在正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好時候,怎么創業的闖勁你沒有?”王兆才被妻子一句話點醒,重整行裝開始了創業的跋涉……
“部隊培養出的韌勁幫我實現了目標”
1999年,王兆才抵押了房產,東拼西湊了20萬元,租下一間門市房,成立了一家汽車銷售公司。他立下在別人眼中不太現實的“雄心壯志”:10年內做到地區領先,20年內成為地區行業龍頭。創業以來,王兆才每天6點起床,經常工作到晚上11點才回家,全年幾乎無休……“部隊培養出的韌勁幫我實現了目標。”王兆才說。
王兆才把自己在部隊的經驗“搬”了過來,部隊的作風、軍人的品質,成了王兆才對員工的要求。“我要傳承弘揚軍人奉獻精神。軍隊管理標準化、系統化、規范化,其實放在企業也同樣適用。”他說。
“我想為大家做點實事”
記者發現,在公司里,員工見到王兆才,打招呼時會不約而同地稱呼他為“老班長”。一名員工向記者解釋道,大家習慣地稱呼王兆才為“老班長”,是因為他平易近人,這樣稱呼沒有距離感:“在公司里,無論年齡大小、級別高低,大家都是一起奮戰的‘戰友’”。
稱呼王兆才為“老班長”,還有一層原因,即退役軍人在公司員工中占很高的比重。創立公司以來,王兆才一直致力于解決退役軍人的就業,吸引了大量退役軍人來到申科;在公司中層干部中,有21人為退役軍人。“從部隊退役,我也經歷過‘迷茫期’,后來才慢慢摸索到了方向。我想為大家做點實事,幫他們度過這段‘迷茫期’。”王兆才說。去年,得知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王兆才喜上眉梢:“退役軍人有了‘娘家’,就有了歸屬感,要感謝黨和國家對我們這個群體的關愛和重視。”
奉獻是軍人的底色,王兆才始終沒忘記這一點。1992年,王兆才回鄉過年時,看到村里3個小孩趴在路邊的石臺上寫作業,手凍得像紅蘿卜……農村孩子的貧困生活在他腦海中不斷浮現,王兆才決定拿出80元資助老家的困難孩子,讓他們好好讀書。80元,對于當年靠百十元工資吃飯的王兆才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支出。從此,捐資助學、扶危濟困,逐漸成為王兆才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來,王兆才還時常在網上選一些品學兼優的貧困生,默默地資助他們完成學業。“我在部隊生活戰斗了10年,從一個不懂事的農村孩子成長為一名革命軍人,現在有能力了,回饋社會責無旁貸。”王兆才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