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9日18:2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北京作為全國第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實施垃圾分類已有17年,但實施效果并不明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硬性制度約束。
目前,我國垃圾分類法律法規政策不完備。雖然國家頒布了多部涉及垃圾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但大部分偏重于垃圾清掃、收集、運輸、處置等內容,缺乏垃圾分類回收等具體的責任和義務等明文規定,無法約束強制居民、企業和有關政府部門開展此項工作。同時,垃圾分類工作缺少末端環節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缺乏具體指導分類的標準。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每天產出的生活垃圾數量巨大,只有對垃圾分類作出“硬”約束,加上不斷的宣傳教育,才能讓這日益增多的垃圾真正變廢為寶。
一是適時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政策。例如對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文藝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以及相關企業,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對不按要求分類的單位企業依法予以處罰。
二是建立針對居民的垃圾分類獎勵機制。通過建立居民“綠色賬戶”“環保檔案”等方式,對正確分類投放垃圾的居民給予一定數額積分獎勵,積分可兌換一定數量的實物。開展垃圾分類收集知識和技能培訓,并建立垃圾分類督導員及志愿者隊伍,指導監督公眾分類投放。
除了采用經濟手段以外,還需要創新發展,引入市場機制,提高垃圾分類效率水平。加快城市智慧環衛系統研發和建設,推廣“互聯網+”等回收模式,促進垃圾收運系統平臺與線下物流實體的結合。鼓勵地方政府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環保公益機構等合作,建立針對居民的垃圾分類獎勵機制。
(國家旅游局政策法規司 高 源)
日前,在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興經濟開發區的四川中再生資源開發有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拆解廢舊家電。” 像老張這樣走街串巷的個體回收人員,是家電再生利用企業的重要供貨方。
垃圾分類已成為新時代新時尚,朗縣仲達鎮仲達村成立“垃圾兌換超市”,有償回收垃圾,值得借鑒。仲達村“垃圾兌換超市”的實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種新型垃圾治理體系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綜合素質,還能建設美麗鄉村、提高農村顏值。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一場以“共建綠色快遞城市”為主題的活動在無錫隆重舉行。會上,無錫市郵政管理局、無錫市生態環境局還對10家蘇寧小店快遞包裝回收專區進行了“綠色燈塔”授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