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8日11:19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蘭考火車站站臺河南商報記者王春勝/攝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陳詩昂
車站,見證著站臺上的聚合離散,也見證著所在城市的發展變遷。始建于1915年的蘭考火車站也是如此。
電影《焦裕祿》中,風雪夜,災民拖家帶口擠火車,端著討飯碗四處流浪;而今,隨著蘭考脫貧發展,蘭考站也從三等小站升格為二等站,更多人愿意從這里重新抵達蘭考。
眼下,蘭考站正在進行功能優化擴建,預計在今年國慶節前以新面貌示人。
行囊之變
“端著討飯碗”—大包小包—“西裝革履”
卜剛在鐵路上干了一輩子,2008年退休前是蘭考火車站副站長。他生在蘭考,長在蘭考,工作在蘭考,也見證了蘭考的發展。
說起蘭考的變化,他聊起了《焦裕祿》這部電影,有一幕是災民在風雪夜搶著擠火車逃離蘭考的情景。卜剛說,都說故土難離,想想那時候的人卻要背井離鄉、端著碗去外面討飯,是多么無奈。
上世紀90年代,蘭考進入勞務輸出時代。同一個車站,站臺上還是黑壓壓的人,“大包小包,有的甚至帶上鍋碗瓢盆,恨不得把半個家都帶上火車”,但神情已然不同。
2019年春運前,71歲的卜剛在退休后再次回到車站。他發起成立了一支“焦桐老年服務隊”,吸引了5名車站退休職工加入。春運時,他們戴著紅袖標,穿梭于車站候車廳、站前廣場等地方,時刻準備著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這時候,他發現站臺上的蘭考人又不一樣了。現在蘭考人出行,沒了大包小包,一個旅行箱成了更多人的標配。
從卜剛的講述中,我們能看到,蘭考站迎來送往的旅客,身份逐漸從逃難的災民,轉變為務工潮下去往沿海的務工者,再到現在“西裝革履”的旅人。
車站還是那座車站,站臺還是原來的站臺,旅客的表情、著裝、行囊一直在變,而蘭考站也見證了蘭考的貧窮、災害、發展和新生。
站臺上,卜剛望著身旁飛馳而過的列車,他無限感慨,蘭考再不是過去的樣子。
留得住人
現在的蘭考,是個適合居住、生活、工作的地兒
蘭考火車站和行駛在隴海鐵路上的列車,也跟著旅客的變化而變化著。
卜剛念高中時,學校離蘭考站不遠,在教室里就能聽到火車的鳴笛聲,那時候,蒸汽機車還是多數。
在他印象中,最初,蘭考站每天只有三四趟車停靠,主要往鄭州、商丘、徐州等周邊城市去,“從蘭考到鄭州只要8分錢,一趟需要4個小時。”
后來,蒸汽機車換成了電力機車,鐵路一次次提速,從曾經的時速三四十公里到后來的100公里、120公里,再到高鐵的300公里。隨著2016年蘭考南站的投用,蘭考到鄭州這段路程被壓縮至31分鐘。
改革開放后,蘭考火車站也變得日漸繁忙,現在,每天有57趟車在蘭考站停靠。
上世紀90年代,卜剛的兒子卜令濤從部隊轉業到蘭考站工作,目睹了火車站周邊的變化。他記得,原來火車站前的站前路上,總是黑乎乎的,“不光火車燒煤,老百姓家里也燒煤,馬路染成了黑色,坑連坑很難走。”再看看現在,站前路跟大城市的道路沒有任何差別,行路不再難。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在一些方面,也實現了趕超。
慢慢地,作為地標、裝修靚麗的蘭考站也變得不再光彩照人。而火車站周邊,過去簡陋甚至略顯破爛的房屋,如今已經被一棟棟高樓大廈和一排排特色民居取代。卜令濤說,過去,下班后基本上沒地兒可去,“現在的蘭考,是一個適合居住、生活、工作的地兒了。”
“怪現象”
有了高鐵站,蘭考站發送人次不降反升
蘭考站不大,候車廳很小,顯得破舊。卜剛說,車站跟他退休時并無太大變化。
但就是這樣一個二等站,發送旅客人數在節假日能趕上一等站的許昌站。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蘭考站發送旅客達到147萬人次,日均4040人次。春運時,車站高峰時期單日發送旅客突破1萬人次。
蘭考站黨總支書記李文標說,2016年有了高鐵站后,蘭考站客流應該應聲下降才對,但蘭考站客流這些年一直在增長,這顯得更為難得。
隨著客運量的增長,蘭考站從三等站升級為二等站。鐵路車站標準顯示,二等站日均上下車及換乘旅客在4000人以上,三等站為2000人以上。
“客流增長的背后,是蘭考與外部聯系的更趨緊密,是蘭考經濟活動的愈加頻繁。”李文標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前些年,過了大年初五車站常以務工流、學生流向外輸出為主,現在富士康、恒大等企業的入駐,讓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選擇在蘭考扎根。
“新車站”
今年國慶節前,蘭考站將以新面貌示人
眼下,蘭考站正在改造。
根據改造方案,蘭考站在原址對車站站房進行功能優化擴建,站房將向站前廣場方向外擴10余米,完成后車站面積將增加超過1700平方米,候車面積將擴大一倍,高峰時能容納1000人候車。
更大的變化將出現在站前廣場。建業將以蘭考站為中心,打造一條體現焦裕祿時代精神的文化、商業、旅游、研學原創街區。
根據項目方提供的資料,蘭考站站房改造方案主題,正取自《焦裕祿》中那幕“車站風雪夜”。站房外觀整體采用紅磚和水泥灰等色彩,配以傳統紋飾、紅五星、紅旗等元素,塑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獨有建筑風格,整個街區風格也如此。
據了解,今年國慶節前,蘭考火車站就將以新面貌示人。
長久以來,我國海產養殖主要在沿海地帶,多年下來,養殖戶已經飽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沿海養殖面積正在收縮。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用一年多時間做海水降鹽實驗,讓青蟹不斷適應蘭考的生存條件,最終成功了。策劃丨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 陳劍平院士 劉艷
映象網訊(記者崔學慶)“這個果實大多數人是叫不出名字的,但這就是我們村的寶貝,就是因為它,我們村的道路不再泥濘。”開封市
2018年12月28日,蘭考縣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成立,2020年4月份再次深化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按照生產流程再造組織機構、分配人力資源、重塑薪資系統,破除了人力、平臺、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痼疾頑癥”,開啟了蘭考縣媒體融合發展的新篇章。今年扶貧日期間,蘭考融媒策劃了脫貧系列報道《聽我說謝謝你》,展示脫貧攻堅成果,群眾幸福生活。
奏響了蘭考人民奔向小康的幸福樂章。每周二晚19:30
近年來,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利用當地的桐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樂器產業,產品包含古箏、琵琶、古琴等多個品種,成為遠近聞名的“樂器村”。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9月23日,工人在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一家樂器生產企業制作樂器。
9月17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及黃河流域九省區網信辦承辦、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協辦、映象網執行承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蘭考。
接到爆料,@河南都市爆料 記者陳爆爆立即聯系鳳凰城物業,一名韓姓經理答復:現在蘭考縣住建局已經介入,對樓體的鑒定結果已經出來了,初步懷疑是今年雨水過大,塌陷的地方出現漏水點導致的,關于后續維修,物業會盡力配合。對于物業的答復,孫先生表示異議,樓體有36米高,但是樁基只有兩米三深,他懷疑是樁基不夠深導致的下陷。對于此事,@河南都市爆料 也會持續關注!
今天中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攜手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河南第一站——蘭考東壩頭鎮張莊村。
《走村直播看脫貧》來到蘭考張莊村——幸福之路 值得期待
蘭考縣委副書記丁向東、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馬書臣、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王承哲對分論壇進行了總結。谷建全表示,本次論壇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從實踐和理論多視角出發,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