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9日17:16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讓我們來認識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的一對母子。
母親的名字叫尼瑪,旁邊是她的兒子哈達布和。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大漠戈壁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一守就是一生。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也不靈便,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線。如今,兒子哈達布和接過了母親薪火相傳的守邊“接力棒”,傳承著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這里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與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很難想象,在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了40分鐘,記者終于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這天一大早,哈達布和就接到了當地邊境派出所的電話,問他能否出門巡邏一次,看看邊境線上的情況。
盡管尼瑪老人上了年紀,腿腳有些不便,但隔一段時間,也會和兒子出去巡邊,這次,她和兒子一起,帶記者去她40多年來默默堅守的邊境線上再走一走。
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尼瑪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里也買上了汽車,巡線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一路顛簸著行駛了大約半個小時,終于來到了巡線的第一站——潛伏哨所。這樣的小山包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過去,尼瑪就在這里站崗放哨。
盡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她告訴記者,站在這里可以觀察駱駝和羊群的蹤跡,再用望遠鏡,更是可以清晰地看到邊境線以外的情況。
確定周邊沒有可疑情況后,繼續往邊境線走,這里是老人以前放駱駝的草場。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里一邊放駝,一邊巡線。時間久了,她有了自己的一套偵察方法。
而現在,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里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里。
馮東海(前)和孟祥斌走在大興安嶺呼中區的山路上(無人機照片,1月13日攝)。新華社發(張濤 攝) 1月13日,馮東海(右)和孟祥斌到達宏偉線一處供電設備處開始檢查。新華社發(張濤 攝) 1月13日,在宏偉線巡線路上,馮東海(左)和孟祥斌在山頂稍作休息。
59歲的丁明全是國網哈爾濱供電公司輸電運維中心葦河運維班巡線工人,今年是他工作的第37個年頭,也是最后一年。班長鄭維明6時帶領丁明全、吳海全驅車向虎峰嶺深處進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起點處。
曹君,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鹽環定揚水管理處四泵站站長。曹君說,剛建成之初的時候,周圍全是荒漠,連草都特別少,不要說樹了,一刮風漫天遍野都是沙子。為了阻止流沙侵襲,曹君帶著泵站職工植樹治沙。
當被稱為“鋼鐵俠”的人工智能帶電操作機器人順利剝離高壓線絕緣皮的一刻,張黎明松了一口氣。就是這種追求盡善盡美的匠心,讓張黎明陸續完成了技術革新300余項,其中130余項成果獲國家專利,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近億元。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內江、自貢銷售分公司專用線分別接軌史家鄉站、自貢南站。6月20日17時54分,內江車務段接到運輸救災物資的任務后,立即主動聯系協調成都局集團公司調度所,做好重點列車調度工作,開辟抗震救災專列運輸綠色通道,確保專列到達車站后快取快卸,第一時間轉運災區。
他,12年來累計巡線1.3萬公里,梳理分析上萬個故障,練就快速處理故障的絕活;他,帶領團隊走訪特殊用戶2700余戶,義務處理各類用電難題5000余次……他就是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鄭州分公司檢修工郝濤,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青年崗位能手、鄭州市技術標兵等19項個人榮譽。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在中國首個以黑頸鶴及其繁殖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青海玉樹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原“護鶴人”踏雪巡線監測,為身處雪災中的黑頸鶴做“后勤保障”工作。
郭俊強是國家電網昌吉供電公司輸電運維五班副班長,正與同事徐兵生、陳露行進在巡線途中。“茫茫戈壁是舞臺,高高鐵塔是聽眾”,巡線途中,郭俊強不時會吼上幾句自編的勵志歌曲,昂揚、奮斗的旋律久久回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文匯)
王建康是青藏鐵路公安局西寧公安處哈爾蓋派出所剛察車站警務區唯一的值班民警。剛察車站警務區位于青海湖畔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每天只有7581/7582次西寧往返格爾木的兩趟慢車經過。
這里是中國西北邊陲的汗德尕特鄉,這里的冬天天氣嚴寒,最低溫度有零下三四十度,到處是一片白雪茫茫。這是阿勒泰古老的滑雪板,和現代滑雪板不同的是,滑雪板的底部用馬前腿的毛皮包裹著,上山的時候逆毛,可以緊抓雪面防止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