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9日10:3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這封家書,
短短數百字。
字字句句,
催人淚下。
信中有“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信念,
有“不需要營救我”的決絕。
更有對三個幼子的殷殷囑托,
那拳拳愛子之心讓人淚目!
寫信人:劉伯堅
我黨我軍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劉伯堅奉命留在蘇區堅持斗爭,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
收信人:劉伯堅的妻嫂梁鳳笙等
時間:1935年3月16日
地點:國民黨江西省大庾監獄
劉伯堅寫給親屬的遺書
從被捕到犧牲,劉伯堅共給親人寫了四封書信,其中三封反復囑咐妻子的兄嫂找到虎、豹、熊三個兒子,并對孩子們提出殷切期望。
最后一封信是劉伯堅寫給愛人王叔振的,信是這樣寫的:
劉伯堅并不知道,在他寫這封信之前,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閩西游擊區光榮犧牲了。
四封家書,
一行行滾燙的文字,
仿佛能碰觸到那份對信仰的堅守,
和對孩子深深的愛與期望。
一起追憶血與火的歲月,
了解那些難以忘懷的往事……
“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劉伯堅,被毛澤東譽為“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縣。早年曾就讀于成都高等師范學堂,1920年赴歐洲勤工儉學,1921年與周恩來等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3年底,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劉伯堅
回國后,劉伯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應邀到馮玉祥部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即原西北軍)總政治部副部長。大革命失敗后,劉伯堅再次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學習結束后回國到中央蘇區工作。
1933年11月,葉劍英(左起)、楊尚昆、彭德懷、劉伯堅、張純清、李克農、 周恩來、滕代遠、袁國平等紅一方面軍領導在福建建寧。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出發長征,劉伯堅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革命斗爭,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為主力紅軍戰略轉移做了大量準備和牽制工作。主力紅軍撤離中央蘇區后,國民黨軍隊向各革命根據地腹地發動進攻。蘇區斗爭越來越艱苦,留守紅軍的游擊戰爭是艱苦卓絕,九死一生。
1935年3月4日,這位早年曾留學蘇聯、在馮玉祥西北軍中享有“軍中驕子”之譽的紅軍高級指揮員,在率部突圍時左腿中彈不幸被捕。
劉伯堅在大庾監獄和綏署候審室被關押了12天。在這短短的12天鐵窗生活中,他和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并給我們留下了氣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珍貴遺墨。這些家書文筆流暢,字跡瀟灑,充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
劉伯堅在獄中寫下詩詞《帶鐐行》
劉伯堅寫給妻子信中的最后一句話是:“十二時快到了,就要上殺場,不能再寫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禮!”一邊是森嚴的殺場,一邊是從容的留墨,這是一種怎樣的凜然和鎮定。正如老將軍宋任窮所說的:“劉伯堅這個人真了不起,快要上殺場了,還是那樣鎮定自若的寫家書,信上的字跡和筆畫,跟平時工作時的字跡和筆畫一模一樣,一點沒有變。”
劉伯堅寫給妻子王叔振的遺書
劉伯堅的這幾封家書幾經周折,輾轉到周恩來同志手中,周恩來看到遺書后,潸然淚下,直到解放后還多次提起:“那些遺作,是我們黨在戰爭年代里流血犧牲的烈士給他的親人的最完整的遺書,是我們黨的寶貴的財富!”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劉伯堅和妻子王叔振的愛情故事,曾在北伐軍中傳為佳話。戰斗的歲月里,夫妻倆聚少離多。
劉伯堅與妻子王叔振
劉伯堅有三個兒子,由于工作需要,在前往中央蘇區前,將大兒子虎生托付給妻子王叔振的嫂子,帶回西安撫養。此后,虎生再也沒有見過父母親。豹生則被寄養在一只商船上,熊生剛剛出生一個月,就被母親送給閩西連城縣芷溪村黃蔭胡家撫養。虎、豹、熊三兄弟自來到人世,便天各一方。
送走小兒子熊生時,在閩西蘇區工作的王叔振給劉伯堅寫去這樣一封信:
毅伯:
你說過的為著革命,我們是什么都可以犧牲的。我忍著極大的痛苦,含著眼淚,把熊兒送人了……
妻 叔振
舐犢之情讓劉伯堅對三個年幼的孩子非常想念。在寫給妻嫂的家書中,劉伯堅多次提及孩子,信中詳細描述和記錄了幼子托付的地方和人家,這背后是一位身為革命者的父親的深深牽掛。
劉伯堅為三個幼兒所設想的人生之路,不是追求大富大貴、功成名就,而是希望“最重要的,諸兒要繼續我的志向,為中國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繼續我未完成的光榮事業。”在給妻子的絕筆信中,劉伯堅亦不忘囑托把孩子養育成人,希望愛人“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我的光榮的革命事業。”
在劉伯堅夫婦犧牲后,三個孩子都在難以盡述的艱難中長大成人,并先后被中央找到。1979年5月,在劉伯堅、王叔振雙雙犧牲44年后,他們三個兒子在北京相聚。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
劉伯堅在家書中預見到了人生即將終結,但他坦然接受這一殺身成仁的結果,并拒絕家人設法營救自己。
他在信中特別叮嚀親友們不要將他被捕之事告訴曾經的“友人”——原西北軍高級將領馮玉祥、鄧寶珊以及國民黨上層人士于右任等人,更不要請他們出面營救。主要原因在于,他深知自己“與他們走的道路不同”,不愿“喪失革命者的人格”。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劉伯堅保持了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氣節。他以大無畏的革命勇氣寫道“為中國革命犧牲毫無遺恨”,表露出“決定一死以殉主義,并為中國民族解放流血”的決心。他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是劉伯堅對自己短暫一生最好的總結。
劉伯堅烈士紀念碑
劉伯堅家書的故事,是長征路上紅軍無私無畏的一個縮影。這種精神的力量,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進行偉大斗爭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偉大長征精神、學習偉大長征精神、弘揚偉大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