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9日09:54 來源:河南文明網
丁新科
7月8日,來自湯陰縣的41歲村醫李風明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捐獻“生命種子”,幫助江蘇一位素不相識的患者重燃生的希望。很多人不會想到,他本身是一位殘疾人,正因為感受過疾病帶來的困苦,他一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為生命護航。(見7月9日《大河報》)
正因對病痛的經歷刻骨銘心,李風明選擇走上行醫這條道路。平日里,他是父老鄉親信賴的村醫,誰家有個頭疼腦熱,半夜三更來喊,他都會麻利地趕過去。在危難時刻,參加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幫助挽救患者的生命,更是他對醫者仁心職業精神的身體力行和生動詮釋。值得一提的是,我省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成功案例中,醫務人員比例最大,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在我省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這一“后援軍”隊伍中,醫務人員所占比例也最高,這與醫務人員對移植知識了解得比較多、顧慮比較少,更愿意積極參與獻愛心有很大關系。醫務工作者的示范,為其他行業的志愿者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多年來的宣傳示范教育、科學有效的志愿隊伍培養機制,使我省在造血干細胞捐獻數量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這也與中原文化中急公好義、樂于助人的傳統美德滋養密不可分。今年以來,80后小伙邱明樂為韓國患者捐獻“生命種子”,鄭州愛心市民孫釗等待16年終于捐獻成功,漯河月嫂洪淑敏,無償獻血金獎獲得者李素貞,新鄉90后退伍軍人張豪杰……正是這些普通人,在他人的危難關頭,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
已故作家二月河曾經說過,中原沃土滋養的河南人不僅能在平凡日子里真情相助,而且總能在危險時刻挺身而出,這是河南人的傳統美德。了解這些人的故事,我們就會對李芳老師在生死關頭用血肉之軀守護孩子們的安全,對英雄王鋒“三返火海”舍己救人等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個個榜樣組成的精神燈塔,激勵著更多的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向上向好,而樂善好施、純樸厚道、無私奉獻的美德定會代代相傳,成為人們的自覺遵循,并一步步發揚光大。
9月24日下午,河南省紅十字會將在河南省人民醫院2號樓21樓舉行造血干細胞交接儀式,慶祝我省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總數突破900例。
9月3日,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來自鄭州的愛心市民崔先國在家人的陪同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為一位白血病患者送去了新生,成為鄭州市第309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8月14日上午,商丘南丁格爾護理志愿者李寧、鄭州教師路同勝分別在省人民醫院、省腫瘤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救助2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李寧、路同勝分別成為河南省第888、889位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2020年8月14日早上8點,鄭州教師路同勝走進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他將在這里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幫助一位遠在廣東的未成年血液病患者重獲新生。 鄭州市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工作站喻厚淇表示,路同勝是鄭州市第308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河南省第889位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8月6日上午,商丘寧陵醫生萬玉柱在省人民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為一名血液病孩子帶去重生希望。萬玉柱成為河南省第886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7月30日上午,南陽“公益達人”袁祖賓、新鄉大男孩常瑞豪分別在省人民醫院、省腫瘤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救助2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袁祖賓、常瑞豪分別成為河南省第884、885位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不滿19歲的常瑞豪,也是河南省年齡最小的捐獻者。
24號上午,漯河志愿者孫劉洋在河南省腫瘤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成為河南省第876位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這幾天,在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獨山港鎮中心小學,7歲的楊子涵和其他孩子一樣,認真地學習著知識。誰也想不到,這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孩子,竟然可以毫無懼色地走進手術室,為救治患病母親捐獻造血干細胞。
6月18日,來自鶴壁的80后孫新華、王超、新鄉00后黃中秋分別在省腫瘤醫院,在省人民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為三名血液病患者帶去重生希望。三位捐獻者分別成為河南省第872、873、874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6月14日是第17個世界獻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今年的主題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號為“獻血,讓世界更健康”。正常人體內的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7-8%,一般成人的血液總量為4000-5000毫升,一次獻血200-400毫升僅占總血量的5-10%,一般失血600毫升以下都可以不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