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9日12:0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來源:8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典標
禁 地 芳 華
四個上海姑娘的原子城往事
這張照片看著很普通。四個秀氣的上海姑娘,在帳篷前站成一排。從左往右分別是——王蘭娣、范德娟、羅惠英和俞錫君。 不普通的,是照片上模糊的背景和拍攝時間。那青海湖東岸的金銀灘,拍攝時間是1963年7月。半個多世紀后,每當講解員講到“這張照片是這個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時,人們都會不禁駐足凝視。
經過改造建設,當年的原子城如今已發展成為青海湖北岸金銀灘地區的草原新城——西海鎮(2006年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侯德強攝
金銀灘是什么地方? “西部歌王”王洛賓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就誕生在這里。可是,從1958年起,它在地圖上“消失”了30多年。當時,導演凌子風有一部電影,名字就叫《金銀灘》,也被悄悄被停播了。
為什么會被停播?這四個上海姑娘哪知道。 1958年,她們還是高三學生。這是那時的羅惠英。
1963年7月初,同樣的命運讓她們登上了從蘭州到西寧的同一趟火車。她們被告知要去“一個重點工程”。
782廠去參加“重點工程”人員合影。本報記者張典標翻拍來動員的人很神秘,只是強調,“你們一個肩膀挑的是中國7億人的擔子,另一個肩膀挑的是全世界30億人的擔子。”在西寧,她們領到了防寒“四大件”:狗皮帽子、藍色棉大衣、大頭鞋、牛毛氈。
防寒四大件。本報記者張典標翻拍抵達青海省海西州海晏縣金銀灘時,加厚牛毛氈搭的帳篷星羅棋布。四姐妹被告知這里是青海221廠。
這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初建時的全貌(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她們被分配到221廠機關器材處,任務是根據需求列計劃,到全國各地訂購并管理器材。當時,俞錫君在基建材料管理處,羅惠英在科研器材供應處,王蘭娣管化學試劑,范德娟管生產器材。
這是建設者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設場景(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這片海拔3200米高原,生活工作確實苦。 最困難的時候,每人每月只能吃半兩油,24斤糧食,吃的是帶麥麩的面做的饃,吃完就便秘。唯一的菜就是茄子干,還發霉生了蟲。 廠里不少人患了水腫,住的也不好,最開始是地窩子,再后來是帳篷。除了夏天,不是大雪紛飛就是飛沙走石。一旦刮起風沙來,帳篷也擋不住盡管帳篷里有火墻,但仍然寒冷刺骨。
這是建設者在工地上吃飯。本報記者張典標翻拍 當時,年輕的四姐妹并不覺得苦。她們趕上了“草原大會戰”。大會戰的一項內容就是搞生產突擊。整個廠所需要的設備、材料清單都會匯總到了器材處。“一本比字典還厚的設備、材料清單本,要求一式五份。” 俞錫君墊著復寫紙登記,可那時候的紙厚,得握著圓珠筆尖使勁戳,一支筆要么沒兩天就用完了,要么就被戳壞了。有時候要求一式六七份,再怎么戳也寫不出來,只能刻鋼板印。沒多久,俞錫君的指間就全是厚厚的老繭。
草原大會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糊里糊涂忙了一年多四姐妹也不知道,自己參與的重點工程是什么。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是爆炸時的火球。新華社發(資料照片)這時,俞錫君才知道自己是在參與“造原子彈”。怪不得她們那時的保密工作那么嚴格。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消息發布時,廠里的一個工作人員十分驚訝,“我們國家還能制造這么厲害的武器?在哪生產的啊?”
這是指示原二二一廠爆轟試驗場方向的路牌(2011年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攝為了保密,“221廠”有好幾個名字,一開始叫“青海省綜合機械廠”,也叫“蘭字839部隊”,還叫過青海礦區、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在“密不透風”的環境里,幾乎沒人能夠在這里留下一張私人照片。四個姑娘的那張合影如何誕生呢? 那是1963年7月底的一天,俞錫君正在貨站接收一批新到設備,發現有一件設備包裝破損了。
停放在“原子城”內鐵路上的機車。當年,這輛機車,承擔了出入“原子城”的物資、人員的運送。中國領導人進入禁區,也是由該機車牽引。新華社記者王精業攝(1996年11月27日發) 器材處叫來保衛處工作人員來拍照, 準備向廠家索賠。保衛處的工作人員給設備拍照后,俞錫君壯著膽子對他說,“給我們也拍一張吧。”沒想到保衛處的人真答應了。保衛處的那位工作人員只給了俞錫君唯一的一張兩寸大小的照片。 沒多久,廠里就傳出有人因為往北京寄私人相機而受調查挨處分。當時只有保衛處才有相機,拍照都得經過政治部許可。而她們拍這張照片壓根沒得到政治部的同意。俞錫君也不敢往家里寄,這張照片就一直壓在俞錫君的箱底。
這是青海湖金銀灘草原深處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廢舊廠房(2006年6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侯德強攝再后來,因為工作調動,四姐妹離開了金銀灘,天各一方,斷了聯系。1993年前后,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城技術館向職工征集舊物件,俞錫君才翻出那張藏在箱底30年的老照片。 不久之后,在籌建中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來綿陽征集實物的時候,那張照片又回到最初拍攝的地方。
昔日的原子城“神秘禁區”如今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草原新鎮。新華社記者侯德強攝 這時候,被稱為“原子城”的221廠已經退役了,并被移交給了地方政府,更名為“西海鎮”。2009年5月,“原子城”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青海原子城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2006年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侯德強攝
2009年7月的一天,女兒帶著67歲的羅惠英和老伴一起重游金銀灘。在剛開放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里她發現了那張四人合照。她激動得在紀念館里喊出了聲。這是羅惠英和合照的合影。
再后來,
2014年8月11日至12日,海西鎮舉行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周年紀念活動,原子城紀念館邀請221位“核功臣”重回金銀灘,幾個姐妹也收到了邀請。
三姐妹重返金銀灘參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0周年紀念活動。本報記者張典標翻拍四姐妹,唯獨不見范德娟,當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工作人員尋訪范德娟的時候,她已經生病了,沒趕上這次重聚就去世了。 這時,大家都兩鬢添霜,臉上也掛了不少皺紋。這是現在的王蘭娣。
現在的王蘭娣。本報記者張典標攝那一次,王蘭娣、俞錫君和羅惠英花了整整兩天,都沒參觀完整個原221廠區,三姐妹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工作過的地方這么大。”這是現在的俞錫君。
現在的俞錫君。本報記者張典標攝
正是那一次重返金銀灘,她們才知道了“青海221廠”的歷史。就在四姐妹從上海到寶雞的那一年,毛澤東主席提出,“原子彈就是這么大的東西,沒有那個人家說你不算數,那么好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的功夫完全可能。” 當年7月,青海221廠開始籌建。在四姐妹來到金銀灘的那一年,負責研制原子彈的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在她們來之前的幾個月就到了金銀灘,先后有1.8萬名技術人員、工人和專家隱姓埋名來到這里。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矗立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西海鎮(2006年3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侯德強攝那張照片是王蘭娣參與“造原子彈”的唯一憑證。2014年之后,俞錫君給了王蘭娣那張合照的復制照片,王蘭娣把它小心翼翼地夾在相冊里。 1988年,評高級工程師的時候,王蘭娣提過一句自己曾參與研制原子彈的工作。沒想到王蘭娣遭到一陣擠兌,“你這哪有原子彈嘛,一點原子彈的信息都沒有。” 王蘭娣沒評上高級工程師,后來索性對那一段經歷一字不提。王蘭娣的簡歷里關于“造原子彈”只字未提。關于那段經歷,只有一句話:1963年至1967年在青海西寧市500號信箱工作。西寧市500號信箱是221廠的收信地址。
圖為中國原子城爆轟實驗場全景。新華社記者文貽煒攝 有一次,孫女問羅惠英,要是當初在上海不去寶雞,到了寶雞也不去青海的話,那她現在怎么著也得是個資深醫生了吧?羅惠英回答說,“沒什么遺憾的,參與造原子彈也光榮!”這是現在的羅惠英。
現在的羅惠英。本報記者張典標攝 那張合照公開之后,三姐妹的生活沒有多大改變。在綿陽的俞錫君喜歡看電視和遛彎;在上海的羅惠英每天給小區的老太太們讀報紙、執著地每天走一萬步;在西安的王蘭娣除了帶孫子,就是看電視。
王蘭娣。本報記者張典標攝
她最愛看的是《風箏》,最喜歡的角色是
《風箏》里的共產黨特工鄭耀先,
“他死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去北京天安門看升旗!”
詳細報道,見8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9版,或“新華每日電訊”學習強國號
聲明:“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10-6307634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也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我們將按國家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國慶假期首日,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景區的講解員朱淑華和同事在忙碌中度過。國旗教育館負責人王叢偉說,建設國旗教育館,是希望通過弘揚國旗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國慶假期首日,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景區的講解員朱淑華和同事在忙碌中度過。國旗教育館負責人王叢偉說,建設國旗教育館,是希望通過弘揚國旗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七·一”前夕 ,山西省科學技術廳黨委第十五支部黨員代表來到山西省軍區太原第四離職干部休養所,與該所黨員干部聯合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主題黨日活動。江蘇常州是一座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以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是常州的紅色家譜,也是常州的思想根基、文化血脈和精神力量。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4月23日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并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向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春天是播下種子、破土萌發的季節,青春是培根鑄魂、逐夢前行的歲月。“今天,很高興來到這里看望老師和同學們,與大家一起說說河南的出彩故事,共同展望新時代河南的絢麗畫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譜寫河南工作更加絢麗新篇章,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
春天是播下種子、破土萌發的季節,青春是培根鑄魂、逐夢前行的歲月。“今天,很高興來到這里看望老師和同學們,與大家一起說說河南的出彩故事,共同展望新時代河南的絢麗畫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譜寫河南工作更加絢麗新篇章,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