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捷龍一號火箭首飛成功!我國龍系列火箭來了

2019年08月18日16:58  來源:科技日報

5034
顧楠 王偉童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8月17日12時11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制的捷龍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以“一箭三星”方式,將千乘一號01星、“星時代-5”衛星和天啟二號衛星送入軌道。

區別于目前我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一院將未來用于商業航天發射的火箭命名為“龍系列”。捷龍一號就是龍系列的“首發先鋒”。

一院院長王小軍介紹,捷龍一號自2018年2月正式啟動研制工作到如今首飛,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時間,是中國航天研制周期最短的火箭之一。

“捷龍”雖小,性能優異

捷龍一號長約19.5米,箭體直徑1.2米,起飛重量約23.1噸,是我國固體火箭中體積最小,重量最輕的火箭。

“雖然它小,但五臟俱全且性能優異,能夠實現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200千克運載能力,在我國固體商業火箭中運載效率是最高的。”捷龍一號火箭項目技術經理龔旻說。

捷龍一號火箭點火起飛 拍攝:高一鳴

龔旻介紹,該火箭在國內創新采用衛星倒裝的空間布局形式,使用模塊化衛星艙設計,可為衛星提供直徑1.1米、高度1.5米,以及直徑1.4米、高度2米的兩種類型艙段空間,能滿足一箭多星發射需求。同時它實現了全箭控制執行機構簡化設計,可為微小衛星技術驗證、星座組網和補網提供更加安全、靈活、經濟、迅速的服務。

捷龍一號火箭還是我國首個全面采用智能化技術進行數據分析與判讀的固體火箭,利用分布式網絡完成多點并行在線數據解析、分發與判讀,結合專家系統、神經網絡等算法設計智能數據分析系統,可實現測發控和遙測數據多維度判讀,自動生成測試評估報告,大幅提升測試效率和數據分析的準確性。

2021年進入批任務階段

為實現高性價比、高可靠、快履約、快發射等特點,捷龍一號在研制過程中大膽嘗試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流程、新配套。

據一院所屬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唐亞剛介紹,在管理流程上,捷龍一號優化發射準備流程,縮短發射準備時間,采用一車一箭方式,成熟期運抵發射場后能夠實現24小時內快速發射;在制造上,通過大規模組批生產縮短發射服務履約周期,與用戶簽約后6個月即可出廠,通過借用成熟型號產品及技術,降低研制成本,加快研制進度,有效控制技術風險,提高產品成熟度和可靠性。

拍攝:王駪

在研制捷龍一號過程中,該公司也積極開展了體制機制的變革創新,探索建立了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商業模式以及研發、運營模式。唐亞剛說,捷龍一號的研制經費主要是面向社會融資而來,在研發中打破了原有的計劃采購模式,而采用競爭配套方式,以此得到最好的技術和最優的價格,使火箭成本降低、性能提高。

根據規劃,“捷龍一號”將分三步開展運營:一是完成研制及首飛任務,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創新商業、研發、運營模式;二是到2020年12月完成研制批任務5發,完成1.4米衛星艙方案設計和飛行驗證,具備國內各主要發射場實施發射的能力;三是從2021年起進入成熟批任務階段,實現較高的國內發射占有率,打造“捷龍”國際品牌。

我國有望3年內實現火箭重復使用
其實,我國計劃打造的龍系列火箭不僅有“捷龍”,未來還有騰龍系列。唐亞剛介紹,前者以商業固體運載火箭為主,對發射設施的依賴度比較低,而且比較靈活;后者以液體運載火箭為主,運載能力較大。

更讓人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火箭也將實現重復使用。

拍攝:王駪

7月26日,我國運載火箭首次“柵格舵分離體落區安全控制技術”試驗取得成功,為后續發展可重復使用火箭奠定了基礎。一院正在加速后續相關研發工作

唐亞剛說,一院正在對不同的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開展研究,既有垂直回收,也有水平起降。“我們已經加快了重復使用技術的開發,預計未來2至3年,可以實現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他說。

文章關鍵詞:捷龍一號 火箭 成功 責編:王江龍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