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厚植新時代生態文化的路徑選擇

2019年08月23日16:02  來源:人民論壇網

5034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體系的內核,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還缺乏深厚的生態文化。”當前,我國生態文化正處于從初步培育到牢固厚植的發展階段,表現為“一高一深一缺”,即:社會大眾對生態保護認同度較高,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還“缺乏深厚的生態文化”,具體表現為生態規律認知欠缺、生態倫理道德欠缺、生態法治規范欠缺、生態踐行自覺欠缺等。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建設,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凸顯了生態文化的引領作用。

  著眼世界觀方法論,厚植新時代生態文化

  從哲學層面看,生態價值觀念是世界觀方法論問題。生態哲學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基本問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力求構建重視生態價值的世界觀方法論,因而處于整個生態文化建設的制高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生態世界觀、認識論、價值論、方法論和實踐論等多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集古今中外生態文明思想之智慧,賦予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天畏命、和諧共生等生態理念新的時代內涵;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規律,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指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觀方法論。

  筆者在調研中看到,那些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之地,最根本的經驗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了生態環境保護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比如,杭州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環境立市”“生態立市”和“美麗杭州”戰略,被評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如今“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麗景重現。又如,日照市圍繞“綠綠青山,清清河流,藍藍海洋,朗朗天空”總目標,大力實施林水會戰和污染治理,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國首例退港還海項目,成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再如,新疆在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開展“綠劍行動”,筆者在保護區看到綠水青山相映,碧湖長河縱橫,空氣清新如洗,夜間碧空繁星。此類事例不勝枚舉,實踐證明,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建議進一步從世界觀方法論高度學深悟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系統觀、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法治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治理觀,并把握蘊含其中的根本立場和辯證思維、系統思維、精準思維、前瞻思維、底線思維等。

  著眼文明興衰規律,厚植新時代生態文化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是當代中國生態保護的精神財富。同時,歷史教訓也要汲取。比如,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據史料記載,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毀林開荒、濫砍亂伐,這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保護,久久為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筆者曾在陜北農村插隊,手頭保存著1969年以來反映當地生態狀況的照片,1969年,陜北是黃土高坡,水土流失嚴重,1999年開始退耕還林,特別是近五年多來綠色發展加速推進,現在山山峁峁翠色滿目。

  筆者在山西、陜西、內蒙古交界處的黃河沿岸看見綠植遍野、水鳥翱翔。一位87歲的老人說起山西舊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這反映了以前的生態之痛。近年來,各級政府積極進行生態修復,厚植青山綠水家底,當地老百姓在“綠色之變”中逐步實現了“富足之變”。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迫切需要生態意識的提升。建議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組織的宣傳教育功能,加強生態文化載體建設,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著眼維護國家安全,厚植新時代生態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安全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既順應世界大勢,也是化解我國生態安全風險的重大戰略考量。應當看到,我國生態安全問題,并不是現在才產生的,只是現在凸顯了。比如,筆者隨政協大遺址保護和利用調研組到河南、四川調研,看到不少大遺址都有大象遺骨發現。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大象分布區域較廣。為什么現在大象在這些地方消失了?中外學者認為有氣候、農耕等多種因素。古人為擴大耕種面積,肆意砍伐森林,壓榨了大象的生存空間,也是大象退卻的原因之一。

  這些年來,隨著我國快速發展,生態問題集中凸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多領域、多類型、多層面生態環境問題累積疊加,生態頻頻“報警”,如果任其發展,必將釀成生態災難,甚至引發社會風險、政治風險。生態修復保護迫在眉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習近平總書記講過,20世紀80年代德國等國提出的“重新自然化”值得借鑒。一度被稱為“歐洲下水道”的萊茵河如今清新如許、鮭魚重現。建議進一步增強全民生態憂患意識,防止各類生態環境風險積聚擴散,還要對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網絡購物帶來的污染等新問題保持高度警覺,防范生態風險。

  著眼增進民生福祉,厚植新時代生態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深刻揭示生態文明的民生本質,彰顯了我們黨的初心使命。當前,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污染已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生態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全社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力量解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嚴厲懲處環境違法行為。

  筆者在調研中看到,各地在生態富民上下功夫,逐步實現生態保護、環境美化、群眾脫貧、鄉村振興的“多贏”。比如,百色市把芒果作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支柱性產業,“百色芒果”享譽國內外。一些群眾說,芒果樹既結“綠果果”又結“金果果”,綠了生態,富了生活,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當前,應進一步完善森林、草原、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在生態扶貧、環境整治、食品安全等方面下實功夫,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著眼共建共治共享,厚植新時代生態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當前,一些地方存在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不強,“知行不一”甚至“知害仍為”等現象。有的企業違規非法排污,搞“黑色增長”;有的種植戶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自己吃的則用農家肥;有的隨意浪費資源;有的甚至直接破壞生態。比如,禾花雀曾經是亞洲等地數量最多的鳥類之一,2004年之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但一些人認為禾花雀能“滋補強壯”,隨意捕殺食用,此后13年間瀕危等級經歷了近危、易危、瀕危,2017年升級為“極危”,若再不加以保護,就野外滅絕了。

  種種問題說明,必須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倡導綠色生活理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議盡快研究制定《生態文明促進法》《自然資源保護法》,制定《中國公民生態保護公約》。大道至簡,現在需要一個全社會共同信守、簡約實用的生態保護行為規范,在全社會樹立“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綠色發展、人人參與,美麗中國、人人享有”的生態文化理念。

  (作者為國防大學原副校長、教授,中將)

文章關鍵詞:生態文化 生態憂患意識 生態風險 生態道德 生態安全 生態價值 瀕危等級 生態意識 生態哲學 生態修復 責編:彭向華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

    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廈門市鼓浪嶼、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萬壽巖遺址,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身體力行推動文物保護搶救,修復隆興寺,保護古寺碑,組織開展文物、古樹普查,對文物古建劃定保護范圍……

  • 第一觀察|習近平滬蘇之行還有這些細節

    前幾天,習近平總書記開啟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后的首次京外之行,目的地是長江下游地區。3天時間,總書記橫跨上海、江蘇兩地,從長江入海口處的浦東,沿南通、揚州一線溯江而上,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

  • 時政微紀錄丨習近平總書記江蘇行

    江淮大地,轄江臨海,鐘靈毓秀,習近平總書記開啟今年第13次國內考察。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 萬里長江繪宏圖——習近平總書記滬蘇紀行

    11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1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 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引起當地干部群眾熱烈反響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第一站來到江蘇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在南通,習近平總書記還來到南通博物苑,走進我國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張謇故居陳列室,了解張謇創辦實業、發展教育、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

  • 第一觀察丨五中全會后第一次地方考察,總書記關注這個主題

    在赴上海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后,習近平總書記沿著長江一路向西,先后到江蘇南通、揚州考察調研。長江岸線生態、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江都水利樞紐運行……考察行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其中。

  • 聯播+丨囑托殷殷 聆聽總書記江蘇行生態寄語

    11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考察,就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等進行調研。從“江海門戶”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到揚州市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再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總書記考察長江岸線環境綜合治理,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調研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建設和江都水利樞紐運行等情況。

  • 時政新聞眼丨從考察途中的四句話,讀懂習近平江蘇之行

    11月12日到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總臺央視記者王昭順、王侃拍攝)  這次考察,總書記專門來到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苑,了解他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在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習近平總書記說,黨和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就是要對水資源進行科學調劑,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

  •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被稱為“中國運河第一城”的江蘇揚州考察。當年6月,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 習近平在江蘇考察時強調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12日下午,習近平來到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聽取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介紹,對南通構建生態綠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關系少兒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要把它做好。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