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長征,密切聯系群眾的生動實踐

2019年08月24日17:2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5034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光明日報記者 陳城 王清彬 張青

  在漫漫長征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

  紅軍長征的奇跡,是理想信念和革命英雄主義支撐下的奇跡,更是密切聯系群眾的生動實踐。

  軍民魚水情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

  “要老公兄弟都去參加紅軍呀!”在福建省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當時的黨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記載了紅軍長征前,寧化人民為紅軍籌集糧食、錢款和被裝等工作。

  “紅軍絕對保護回家工農群眾利益。”云南尋甸縣柯渡鎮一座清真寺里,至今完好保存著紅軍當年留下的宣傳標語,記錄了紅軍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深得各民族群眾擁護的歷史。

  1934年11月,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在長征史中,紅軍與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有很多很多。可以說,正是人民群眾支持著中國工農紅軍,踏下每一個有力的步伐。

  “為什么寧化群眾如此堅定地跟黨走、支援紅軍?因為黨和紅軍是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原館長陳端說,紅軍來寧化建立蘇維埃政權以后,打土豪分田地,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當時只要家里有人參加紅軍,蘇區政府就頒發紅軍家屬優待證,紅軍家屬家里面的田地也會有人代耕代收。就這樣,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紅軍是為老百姓謀福利的,是群眾自己的隊伍。

  人民是靠山

  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這些宣傳口號,是紅軍以朱德總司令名義發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的部分內容。

  1935年5月19日,中革軍委派遣紅軍先遣隊通過四川涼山彝族聚居區,由瀘沽前往大渡河。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國民黨四川軍閥對彝族群眾的剝削壓迫,當地彝族和漢族之間嚴重對立。在紅軍不斷的宣傳解釋下,果基家支的頭人小葉丹愿意與紅軍進行交談,紅軍表達出劉伯承希望與彝族首領結為兄弟的意愿后,小葉丹十分高興,這才有了著名的彝海結盟。

  歃血結盟后,在小葉丹等的護送下,紅軍順利通過彝區,向大渡河疾進,為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贏得了寶貴時間。

  再將書頁翻至江西于都。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8萬余人在江西省于都縣集結,準備進行戰略轉移。

  那時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面前:于都河寬有600多米、水深1~3米,河上沒有橋,大部隊要過河必須架設浮橋,而架設浮橋需要大量板材,怎么辦?

  于都人民心向紅軍,把家中可用的板材都捐獻了出來。門板、床板、店鋪板,只要架橋用得上,就沒有人會留下一塊,有的老百姓甚至把正在掛果的瓜棚都給拆了。當年一位70多歲的曾大爺,將家中所有的門板、木材捐獻之后,硬是把自己準備了多年的壽材都送到了架橋工地。

  在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下,中央紅軍順利渡過于都河。

  永遠一家人

  “睡覺做夢想紅軍,紅軍個個笑盈盈。親親熱熱叫老板,和我就像一家人。”這首歌謠《想紅軍》,傳唱的是云南祿勸人民對紅軍的懷念之情。

  紅軍和人民群眾永遠是一家人。

  在紅軍長征經過祿勸翠華村時,當年才8歲、家庭貧困的王劉氏遇到了一位紅軍首長,首長還送給她一件棉襖。王劉氏一直悉心保管著這件棉襖,此后常給子女講起這段難以忘懷的往事。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在項英、陳毅的帶領下,留守蘇區的紅軍隊伍堅持游擊斗爭,掩護和保證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有一天,游擊隊沒收了當地土豪的一頭牛。項英知道后,及時指示:“你們了解一下,看附近群眾耕田缺不缺牛,如果缺,就把牛送給群眾。”游擊隊到駐地附近了解情況后,向項英、陳毅反映,目前群眾不缺牛,建議把這頭牛殺掉,改善一下生活。陳毅表示:“牛可以殺,但要有福大家享,游擊隊吃一半,群眾吃一半。”就這樣,附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吃上了牛肉。

  1935年4月,中央軍委縱隊進入云南尋甸。一些紅軍戰士不懂少數民族宗教習慣,看到村里的清真寺比較寬敞,就在里面生火、做飯。發現這一錯誤后,朱德總司令親自向當地群眾道歉,并且安排宣傳員用紫紅土在墻上寫下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的大幅標語。紅軍離開村子時,有一匹軍馬懷孕了,清真寺阿訇金光明想將自家的騾子送給紅軍,而紅軍將這匹懷孕的軍馬留給了金光明,換了他家的騾子。

  無疑,長征是一次密切聯系群眾的生動實踐。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今天走好新的長征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22日 01版)

文章關鍵詞:長征史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 密切聯系群眾 群眾利益 長征勝利 實踐 光明日報 紅色中華 長征路 想紅軍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思想縱橫:從黨史中感悟艱苦卓絕

    “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么、是怎么來的”,這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必修課。回望我們黨98年奮斗史,感受滄桑巨變,感悟艱苦卓絕,能進一步激發黨員、干部守初心、擔使命的斗志,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 雄關漫道真如鐵——探訪婁山關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雄關漫道真如鐵——探訪婁山關 ”  肖開基退休前是婁山關景區的衛生管理員,特別喜歡聽老紅軍講長征故事,退休后,他依然風雨無阻向來婁山關的人們講述那段歷史。

  • 歷史在這里轉折:探訪遵義會議會址

    映入眼簾的是門樓上懸掛著的“遵義會議會址”六個金色刻字,這是中國諸多革命舊址中罕見的毛澤東親筆手書。如今,以遵義會議會址為中心,分布著遵義會議陳列館、紅軍總政治部舊址、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遵義紅軍警備司令部舊址等紀念場館和革命舊址,連接著“紅軍街”。

  •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題: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  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率領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擔任后衛任務,在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后被敵人截斷,鏖戰到彈盡糧絕,因腹部中彈不幸被捕。

  •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召開遵義會議 實現偉大轉折

    來看“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直播報道團隊,昨天從貴州甕安來到遵義。遵義是貴州第二大名城,是黔北各種土產的集散地,商貿市場十分繁華,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所經過的第一座較大的城市。

  • 黎平,紅軍在這里改變戰略方針

    “為了改變博古、李德原定的戰略方針,在政治局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大多數同志,要求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中央紅軍的戰略方針。:“黎平會議確定了新的戰略行動方針,為中央紅軍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遵義會議完成偉大轉折打下了基礎。

  • 沒有紅軍逾越不了的山河

    記者難以想象,當年以巨大傷亡渡過湘江的紅軍,是如何帶著騾馬、抬著輜重、扶著傷病員翻過這座華南第一高峰的。興安縣研究長征史的專家陳興華說,紅軍能翻越老山界,靠的是鋼鐵的意志和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心。

  • 江水為證永志英雄——來自廣西全州縣的報道

    “請看那邊河道,兩邊高出一塊,1934年一部分紅軍就是從那里渡的江。正如《湘江祭文》寫道,“山河嗚咽,日月無光,鬼神哭泣,大地神傷……英雄事跡,牢記心上,千秋萬代,永志不忘。

  • 實事求是,敢于擔當——“通道轉兵”使3萬中央紅軍暫脫險境

    這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轉兵紀念館外景(6月18日攝)。毛澤東堅持反對李德的意見,提出紅軍必須避實就虛西進貴州尋求機動,在川黔邊創建新根據地。通道縣紅軍長征史研究專家胡群松認為,“通道轉兵”是一項尊重客觀實際的決策,從危機中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

  • 風展紅旗如畫——來自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的紅色信仰報告

    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題:風展紅旗如畫——來自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的紅色信仰報告 6月17日,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觀壽公祠前,媒體記者在重溫當年紅軍長征前的場景。6月17日,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的觀壽公祠,媒體記者在重溫當年紅軍長征前的場景。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