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9日22:38 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 德昂族是一個有悠久種植茶樹和飲茶歷史的民族,被譽為“古老的茶農”。自古以來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德昂族民間神話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就稱“德昂族是茶葉變的,茶是德昂族的根”。
“藏在深閨人不識,微酸微苦味甘甜”,這句詩形容的就是德昂族的酸茶,其工藝祖輩相傳。德昂族的酸茶大約有2000多年歷史,酸茶隨著歷史的變遷一直發展到現在。盡管時代在變,但德昂族的酸茶還是按照傳統的手工藝進行制作,還是原來的味道。
德昂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茶。“出生茶”、“成年茶”、“集會茶”、“社交茶”、“戀愛茶”、“定親茶”等等茶俗幾乎始終伴隨著每個德昂族人民的生命歷程。
楊臘三是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說:“德昂族就是以茶為生,以茶為圖騰,德昂族人的性格就像茶一樣,溫潤地散發自己的芳香。”飄著茶香的德昂族人民,在吸收現代文明的同時,也不斷傳承和發展著本民族文化。楊臘三說:“不丟失我們德昂族的茶文化是我最大的驕傲。”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銀河系工作室和光明網共同主辦的“可愛的中國”各民族優秀知識分子講述各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系列短視頻共58集,從8月6日起,將每天推出至少一集,敬請關注。(記者 車靜雯)
西藏、廣東、福建、吉林、北京、寧夏……藏族、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珞巴族、赫哲族、高山族……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56個民族的非遺傳承人及文化工作者,帶著他們精巧絕倫的非遺技藝,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共同唱起這首《我愛你中國》。
光明網訊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是一個愛好歌舞的民族。他們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創造了生動形象的"孔雀舞"和"象腳鼓舞"。
勤勞的黎族婦女利用土生土長的海島棉織黎錦,創造了紡、染、織、繡四大工藝,其中又有“雙面繡”等最具黎族特色的技藝。他們用自己種的海島棉紡線、染色、織錦,最后用織好的布來制作雙面繡,并在雙面繡的圖案上體現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明網訊 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邊,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毛氈是生活在高寒地區的東鄉族人的必需品,東鄉族的毛氈和搟氈技藝也聞名遐邇。
光明網訊 在新疆,有草原的地方就有哈薩克族人的足跡。世代以游牧為生的哈薩克人喜歡擇水草而居,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來,他們以冬布拉彈唱方式記述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冬不拉也是哈薩克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貴州赤水,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漫山遍野的竹林宛若“竹海”。慧心巧思的赤水姑娘,將這一根根竹子變成了精美的竹編藝術品。
柯爾克孜族的聚居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被稱為“獵鷹之鄉”。馴鷹習俗是柯爾克孜族在千百年來的生活中形成的獨特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