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30日07:38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人物簡介:
河南省首家以殘幫殘的殘疾人社會公益組織豫殘聯盟(鄭州市海軍助殘志愿互助中心)發起人,這些年來,已為殘友捐贈300多輛輪椅,給4000多個殘友家庭提供生活幫扶。
9年前,一次意外讓袁海軍高位截癱,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出院后,袁海軍便走上了公益之路,開啟了另一種生活,他發起成立了河南省首家以殘幫殘的公益組織“豫殘聯盟”( 鄭州市海軍助殘志愿互助中心),幫助數千殘疾人走出心理陰影,重新“站起來”。□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 米方杰/文圖
回顧:一次意外讓他高位截癱卻從此走上公益路
今年44歲的袁海軍,曾是一名成功的生意人,2011年7月一起意外事故讓他高位截癱,也徹底改變了袁海軍的人生。
在家人和社會上好心人的幫助下,袁海軍走出心理陰影,并開始了他的公益之路。2012年年初他建立河南殘疾人成員聯盟群,隨后來自河南18地市的上千名殘友陸續加入。他還發起成立了豫殘聯盟公益組織,帶領殘友參加了“一碗面溫暖一座城”救助李剛、走進登封山區小學捐助貧困學生、“大愛中原暖冬行動”等一系列公益活動,并開辦“一碗面”的公益餐廳。
但讓袁海軍感到尷尬的是,“豫殘聯盟”雖做了很多公益活動卻沒有通過注冊,他多次去找相關部門解決身份問題,卻遲遲沒有下文。2014年10月,東方今報就此事進行連續報道,引起了鄭州市主要領導的關注和批示,隨后不久“豫殘聯盟”正式“轉正”。
近些年來,在不少公益活動現場,都能看到袁海軍和豫殘聯盟志愿者的身影。豫殘聯盟志愿者也已達300多人,其中包括數十名殘疾人志愿者。袁海軍也幫助數千殘疾人,重拾生活信心,重新“站了起來”。
現狀:重新創業用雙手托起更多殘疾人的夢想
在對殘疾人進行幫扶的同時,袁海軍有一個最大的心愿,就是讓眾多家庭困難的殘疾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
一直以來,他都在尋找適合殘疾人的創業項目。去年,袁海軍從洛陽成功引進了數千只蝸牛,在鄭州市區租下了一個廢舊廠房,開辦了蝸牛養殖基地。如今位于大河路北側的中部兩岸海鮮港多家商戶都在銷售他養殖的蝸牛,每天銷量數百斤。
在袁海軍的帶動下,省內多位殘疾朋友也開始進行蝸牛養殖。在袁海軍看來,養殖蝸牛的勞動強度低,投資小,損耗率也低,收益穩定,非常適合殘疾人及低保家庭作為脫貧的好項目。 袁海軍告訴記者,不久前他還和外省一企業達成了初步合作,隨后這家企業將上門來收購這些蝸牛。袁海軍表示,他希望自己養殖蝸牛成功后,能對更多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朋友免費培訓養殖蝸牛技術。“我希望更多殘疾人不僅能走出自閉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更能通過努力走出生活的困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有一個平凡又勵志的家庭,夫妻二人自主創業、勤勞致富,從一戶普通的水上人家打拼成為遠近聞名的魚苗養殖大戶,并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林華主抓養殖技術,莫玉婷負責推廣銷售,夫妻倆互相扶持、同心打拼,將創業路上的艱辛都化作了溫暖的回憶。
7月1日,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涼亭鄉王灣村,一名社員正在放養皖西大白鵝。據介紹,這群大白鵝屬于新天地生態養殖合作社。
貴州玉屏:返鄉養雞創業帶富鄉鄰 6月15日,在玉屏縣麻音塘街道辦事處祥查村蛋雞養殖場,工人在分揀雞蛋。由于規范養雞,蛋雞生長好、產蛋率高,養殖合作社發展進入快車道。
一個地方的名稱,常常反映了當地的過往或是人們的一種愿望,光輝村、野貓洞的得名也是如此。去年年底,老檢把辛苦積攢的近10萬元積蓄和借來的5萬元,都投入到新養雞場的建設中。剛回村,老檢就直奔村委會,找到駐村第一書記王贛萍說起自己的脫貧想法。
11月26日,在河南宜陽縣張塢鎮張塢村,80后返鄉創業人員朱九盤在她的藍孔雀養殖場內巡視藍孔雀生長情況。經過三年的探索學習,朱九盤的孔雀養殖規模越來越大,養殖藍孔雀4000余只,銷售包括孔雀羽毛、孔雀蛋、孔雀肉、孔雀標本工藝品等一系列產品。
5月7日,河南省光山縣磚橋鎮李崗村樺昌生態園,飼養員正在給藍孔雀喂食。據了解,該生態園2014年從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引進優質藍孔雀6000只及養殖技術,目前已發展為藍孔雀4.2萬只、年繁育10萬只、年產值達4000多萬元的藍孔雀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