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4日08:35 來源:新華社
70年前,黨中央“進京趕考”,這里是進駐北平第一站,見證了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人民共和國奠基的光輝歷史。
面對建設全新國家的艱巨任務,新中國的締造者這樣告誡全黨:“過去的工作只不過是像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70年后,在人民共和國華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重溫共產(chǎn)黨人的趕考“初心”。
展望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新時代的領路人向全黨發(fā)出號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滿懷信心繼續(xù)把新中國鞏固好、發(fā)展好”。
9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這是習近平瞻仰雙清別墅。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回顧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全國勝利和黨中央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歷史,緬懷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離開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河北西柏坡,向北平進發(fā)。3月25日,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與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進駐香山。在這里,繼續(xù)指揮解放全中國,籌備新政協(xié)、籌建新中國。
秋日的香山公園,蒼松翠柏,空氣清新。
毛澤東同志辦公居住地雙清別墅,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同志辦公居住地來青軒等革命舊址,掩映在綠樹之間。
雙清別墅里,簡樸的桌椅家具,墻上的地圖,桌上的紙筆書報,還原著革命勝利前夜,開國領袖在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場景;六角紅亭前,當年毛主席坐在木椅上閱讀《進步日報》“南京解放”報道的畫面,如在眼前。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在這里,毛澤東、朱德同志發(fā)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角,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全國各地勝利大進軍,徹底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tǒng)治。
香山腳下,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莊重大氣,“四梁八柱”的雨棚造型寓意黨中央在此為新中國搭建四梁八柱。
紀念館里陳設的《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主題展覽,全景式呈現(xiàn)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的這段非凡歷程。
展覽序廳,矗立著高達3.8米的毛澤東主席雕塑,兩側的大型浮雕,刻畫了1949年的兩大標志性歷史事件:
左側,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競發(fā),一舉突破國民黨千里長江防線;右側,毛澤東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同民主人士齊聚一堂,肝膽相照,共商建國大業(yè)。
9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這是習近平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為新中國奠基》主題展覽。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xù)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展覽的5個部分以清晰的歷史脈絡,記錄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路前進的堅實步伐。
天翻地覆慨而慷。
從上海石庫門、嘉興南湖出發(fā),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zhàn),從瑞金到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京,終于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走進展廳,猶如走進時空的隧道。
西苑閱兵的珍貴影像,展現(xiàn)人民解放軍的英勇氣概;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手稿,描繪新中國的藍圖;黨中央指揮解放全中國的電報墻,彰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
老百姓支援解放軍橫渡長江的小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樣式、開國大典時使用過的禮炮和大紅燈籠……一件件實物,意味深長。
9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這是習近平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為新中國奠基》主題展覽,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雖然只有半年時間,但這里是我們黨領導解放戰(zhàn)爭走向全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總指揮部,是中國革命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0年過去,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接續(xù)奮斗,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今天的人民共和國,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態(tài),傲立在世界東方。
撫今追昔,鑒往知來。
人們依然記得,6年前,2013年7月,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
他說:“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人們依然記得,2年前,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赴浙江嘉興瞻仰南湖紅船。
他強調:“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70年前,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之時,毛澤東主席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趕考永遠不會結束,只會給出一個又一個嶄新的考題。
今天,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意味深長。
9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這是習近平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為新中國奠基》主題展覽,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趕考路上,必須愈進愈勇——
“我們緬懷這段歷史,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決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使‘中國號’這艘巨輪繼續(xù)破浪前進、揚帆遠航。”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為了誰、我是誰、依靠誰。趕考路上,時刻銘記宗旨——
“我們緬懷這段歷史,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革命情懷,始終贏得人民的衷心擁護,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緊密團結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共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國共產(chǎn)黨立志千秋偉業(y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趕考路上,定當不改本色——
“我們緬懷這段歷史,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始終保持奮發(fā)有為的進取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70年,是一個光輝的節(jié)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展望未來,中國的發(fā)展前景無限美好。”
2020年12月3日,黨中央決定,授予周永開、張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盧永根、張小娟、加思來提·麻合蘇提同志“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奔走在危重病人身邊 疫情期間,張定宇帶領同事 誓死捍衛(wèi)有疫情“風暴眼”之稱的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跨世紀航程。
習近平: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場多邊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密集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回應時代之問,給出中國方案。“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風高浪急之時,人類唯有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zhàn),才能乘風破浪,行穩(wěn)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們不懼挑戰(zhàn) 也不畏險阻 “十三五”,發(fā)展的腳步 有目共睹 聽我數(shù)一數(shù) 出門不帶錢包叫作移動支付 北斗衛(wèi)星讓你不再迷路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昔日,這里是長沙最大的城中村,如今,它已蛻變成人才聚集的文創(chuàng)高地。9月17日下午,瀏陽河畔,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V谷”馬欄山視頻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園考察時指出:“文化產(chǎn)業(yè)是一個朝陽產(chǎn)業(yè)。
我們不懼挑戰(zhàn) 也不畏險阻 “十三五”,發(fā)展的腳步 有目共睹 聽我數(shù)一數(shù) 出門不帶錢包叫作移動支付 北斗衛(wèi)星讓你不再迷路
2020年11月,記者來到陜西西鄉(xiāng)白龍?zhí)伶?zhèn)。這親切而熟悉的味道,開啟了我們尋訪甜蜜事業(yè)的一天……
2019年8月19日下午,敦煌莫高窟,參觀游覽的群眾激動地歡呼起來,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