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5日10:49 來源:中工網
圖為,工人在廣西興業縣一家“就業扶貧車間”內加工乒乓球拍。圖片來源,新華網。
就業是民生之本。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從持續不斷擴就業領域,到運用多種政策工具穩就業規模,再到將就業作為宏觀政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多策并舉,多力共襄,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億萬百姓的“飯碗”更加穩固,美好生活的基礎更加扎實。
就業穩則人心安,就業穩則信心足。如果糧食足則國家安,那么就業足則民心穩,民心穩則預期好,預期好則抗壓強。
1949年,全國就業人數只有1.8億人,2018年,增加到7.8億人,增幅達329.1%,高出同期全國總人口增幅1.7倍。人社部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6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00萬人以上;國家勞工組織和世界權威機構認定:“中國就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外一致肯定中國交出了亮麗的就業“答卷”。亮麗的“答卷”背后,是黨和政府堅持就業優先,鼓勵創業就業的成果。
隨著就業總量的持續增加,就業結構也在發生根本性轉變。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業主要根植在第一產業,依賴于第一產業,到當前就業更多靠第三產業。2018年,我國一、二、三產從業人員占比分別為26.1%、27.6%和46.3%。從一產到三產,就業結構完成了從“金字塔形”到“倒金字塔形”的華麗轉身。就業結構的歷史性轉變,其背后蘊含的是我國產業結構的歷史性調整帶來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殷實和富足。
伴隨著就業總量的穩定增長和就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民眾的就業權益得到了顯性提升:勞動報酬不斷增加,最低工資保障線和企業工資指導線作用凸顯;職工的休假權益得到持續保障,從單休制擴大到雙休制、黃金周,帶薪休假逐步落實。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全年法定休息日才59天,現如今全年休息日可達120天以上;從大學生“一次分配定終身”到雙向選擇,從鐵飯碗到造飯碗,從安排就業到支持創業……改革釋放了巨大的就業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致力于解決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業讓人民群眾實現了從滿足溫飽、邁向小康再到追求美好生活的一步步跨越。就業夯實民生之本之路走得從容、扎實和堅定。
(本欄目文章系中工網原創,網媒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中工網”,平面媒體如轉載須經本網授權許可)
近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莫榮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對我國就業影響總體有限。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近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莫榮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對我國就業影響總體有限。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從短期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于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于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增加。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在28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介紹了“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就業方面取得的成就?!懊鎸谰碗s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就業任務,我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保持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帶動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政策不斷出臺,支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就業新形態、新模式快速成長?!笆濉逼陂g,我國從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到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不斷創新、充實的政策工具箱化解著復雜多變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編者按:“就業”身兼“六穩”與“六保”之首,其中如何保障近三億農民工就業尤為關鍵。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李行健 張浩森)臨泉縣宋集鎮的農婦張富玲今年50歲,受疫情影響,在江蘇打工的廠子不景氣,她干脆回了老家,和同鄉的姐妹搭伴來縣里月嫂培訓班報到。
走進安徽省合肥汽康工藝品有限公司,68名殘疾人正在技術人員帶領下緊張有序地做手工工藝品綠植,車間干凈整潔,一片繁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全國累計有2209萬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706萬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共幫助20.2萬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累計幫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213萬人,就業底線牢牢守住。
走進安徽省合肥汽康工藝品有限公司,68名殘疾人正在技術人員帶領下緊張有序地做手工工藝品綠植,車間干凈整潔,一片繁忙。合肥汽康負責人吳昌華介紹,企業入駐合肥市包公鎮后,不僅廠房租金有優惠,吸納殘疾人就業還有就業補貼和社保補貼,幫助企業更快步入良性循環。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建好全國暢通、全面覆蓋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確保就業供求信息能及時、充分、準確地發布出來,而且能有重點地推進地區之間的需求信息有效對接,防止供求脫節而影響就業。
穩就業,要辯證看待危與機,善于抓住危中之機;在關注短期總量的同時,還應理順就業結構 千方百計、多管齊下,用好人口素質提升所孕育的新一輪人才紅利,就業不僅穩得住,也必將推動經濟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