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6日11: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9年版陽澄湖大閘蟹防偽鎖扣揭幕。(資料圖)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供圖
25日,各地號牌的車輛擠滿了蘇州陽澄湖邊。人們翹首以盼,等著漁船運來一簍簍剛剛捕撈上來的大閘蟹。隨后,大閘蟹們被稱重、分類,運往全國各地。陽澄湖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
作為大閘蟹當中最為知名的品牌,“陽澄湖大閘蟹”名揚海內外。有詩云:“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但是“人怕出名蟹怕肥”,陽澄湖大閘蟹的高知名度也給它帶來了諸多煩惱。
2019年版陽澄湖大閘蟹防偽鎖扣。(資料圖)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供圖
長期以來,市場上充斥著假冒的陽澄湖大閘蟹。有統計顯示,2017年陽澄湖大閘蟹真實市值約3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是當年“陽澄湖大閘蟹”的總營銷額卻達到了300億元,真蟹與假蟹的比例高達1:99。
為了規范市場,自2006年開始,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保護辦”)開始采用發放陽澄湖大閘蟹防偽蟹扣的方式,以此保證“陽澄湖大閘蟹”的正宗。
蘇州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姚水生介紹,今年的防偽蟹扣在保持原有專業防偽功能的基礎上,著重在結構外觀和編碼查驗等方面作了升級。此外,今年還升級了防偽查驗平臺,增強標識溯源功能。消費者可通過掃描蟹扣上的二維碼,了解大閘蟹是否確實產自陽澄湖。
理想很豐滿,蟹扣的數量卻非常骨感。蟹農顧敏透露:“保護辦提供的防偽蟹扣數量是每10畝3000個,平均下來每畝只有300個。這幾年養殖技術改善,每畝大閘蟹的養殖密度可以達到上千只,根本不夠用。很多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實際上是無扣可戴。”
楊維龍是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的首任會長,見證了防偽蟹扣的誕生。他介紹,蟹扣的發放數量標準制定于2004年前后,實際參考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閘蟹養殖密度。他認為:“在經過近20年后,可以考慮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蟹扣的數量。”
為了補上防偽蟹扣的差額,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也推出了自己的蟹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蟹農私下告訴記者:“協會的蟹扣是每畝800個,每個要收0.3元的制作費,但是包裝上也不能打出‘陽澄湖大閘蟹’的名字。所以有些蟹企干脆自己做一個蟹扣給自家的蟹套上。反正消費者對蟹扣的認知也很模糊。”此外,在實際操作中,有些蟹農為圖方便經常是蟹與扣分離,導致“一些真扣會套在假蟹上”。
作為應對,現在保護辦的防偽蟹扣每年都在進行技術升級,力求讓消費者買到的“陽澄湖大閘蟹”都是正宗的。另據了解,目前有關部門正就每畝大閘蟹的防偽蟹扣發放數量進行調研,有望讓更多的正宗陽澄湖大閘蟹獲得“護身金牌”。 (記者 鐘升)
“丁真”作為在先的姓名權,由丁真本人享有,其他人不能隨便搶注。那些蹭流量、傍名牌的企業應該明白,商標與產品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從根本上說,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產品和服務本身,并非吸引眼球的商標
據沈陽市鐵西區委宣傳部官方微博消息,針對沈陽市第127中學教師金某有償補課、家屬毆打學生家長事件有關人員處理情況,鐵西區紀委監委30日發布通報稱,2020年11月28日,按照區委、區政府安排部署,區紀委監委立即組織人員成立審查調查組,對沈陽市第127中學教師金某有償補課、家屬毆打學生家長等問題線索進行審查調查。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3日發布“關于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要通過實名驗證、人臉識別、人工審核等措施,確保實名制要求落到實處,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
11月2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在其官網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發現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并點名汪涵直播帶貨涉嫌刷單造假;李雪琴直播銷售數據“注水”;李佳琦直播間“買完不讓換”等明星直播帶貨亂象。
3歲“吃播”佩琪被父母喂到70斤、6歲小男孩望望在父親規劃下練習蒙眼走鋼絲……近段時間,“另類”未成年人主播屢被曝光,引發輿論熱議。
近日,武漢市開展杜絕“家長作業”進一步減輕中小學過重課業負擔專項整治行動,要求各校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并將“不得要求家長代為評改作業”納入今年的教育工作績效目標管理,為中小學生“減負”。
“在‘雙11’消費時與室友都看中了一款化妝品,在使用相同優惠券,同一時段同一平臺購買這款產品時,室友的購買價格為221元,而我的購買價格為238元,相差17元。”家住北京海淀區的魏女士近日向《工人日報》記者訴說,她本人有9年網購經歷,而她室友剛參加工作兩年,網購次數和金額明顯低于她。她對自己遭遇的“殺熟”感到很生氣。
本是為孩子鞏固學習效果的作業,卻成了折磨家長的利器,這和原本為了家校溝通方便成立家長群,結果卻變成了令人崩潰的“壓力群”如出一轍。其實通過梳理可以發現,這幾年來,為了給家長減負,各地一直給輔導作業、規范班級群等“病癥”開“藥方”。但這些措施真的有效嗎?
“南昌一小學老師要求家長不批改作業需寫情況說明”一事經報道后引起眾多老師及學生家長熱議。有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學生的作業到底要不要家長來修改,核心在于家校教育的邊界:學生作業批改的權利屬于老師,家長應該督促、檢查孩子作業,并非“批改”作業。
近日,山西太原教育部門明確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政策出臺后引發網友熱議,不少家長表示:“終于可以給家長減減壓了,家長上班又上學,太不容易,希望盡快全國普及!”對此,南京的家長和老師以及專家怎么看?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