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12:05 來源:澎湃新聞
有些情況既然有人提到了,那就需要講講清,講講透。
“彭博社報道稱,中國官方聲明和主要官方媒體報道并未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的磋商結果稱之為‘協議’。中國商務部只是說雙方在一些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意朝著最終達成協議的方向努力,在聲明中并未提到美方承諾周二不上調關稅或者美方聲稱的中方將在兩年內采購400億至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報道稱,新華社將最近的一輪磋商稱為‘理性和務實’的進展,但并未提到協議或者任何具體步驟。”
那么,中美之間是否就協議達成一致?澎湃新聞注意到,知名微信公號陶然筆記發文《為什么雙方都愿意成交,但有的媒體誤讀?》進行了詳細分析并給出判斷:雙方的表態實際上是一致的。
特朗普總統是在和劉鶴副總理會晤的正式場合向媒體宣布這件事的。他使用了“協議”這樣的措辭,談到了文本準備,甚至提到了簽署時機。
如果中方對這些內容有異議,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
為什么中方的措辭里,沒有“協議”這樣的字眼?因為雙方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不同。
熟悉中方情況的人會知道,中方向公眾傳遞的官方措辭和文件,往往會經歷十分嚴謹細致的過程之后才會發出。
這遵循了中國人的習慣和傳統——這些措辭和文件發出之后,是能代表官方立場,用作資料援引,甚至形成歷史記錄的內容。
還要看到,中美經貿磋商是當前全世界的頭等大事,此前也經歷過幾度波折,協議文本的準備也需要幾周時間。
考慮到這些因素,中方在這個問題的表態上慎而又慎,并不奇怪。
從美方的關注點來說,引導資本市場預期是其最看重的內容。11日當天資本市場是什么反應,大家也都十分清楚。
何況美方以“協議”的措辭來形容目前中美的進展狀態,也能看出對中方信用程度的認同。
因此不管外界的猜測如何,我們大致可以確認——一方面雙方的對外表態實際上是一致的,正留待最后的文本和簽署;另一方面對協議的表述,中美因為文化和表達習慣的原因,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環球時報15日發表社評文章《中美實現突破,應該高興而非唱衰》。文章指出,一些美國和西方的輿論力量不愿意看到中美經貿磋商取得進展。歐媒中有樂于“坐山觀虎斗”的情緒,美媒中則有不少人同當前的執政集團結了梁子。干擾中美緩和關系,讓兩國達不成經貿協議,成了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動方向。
文章對美國和一些西方媒體在尋找中美雙方通報的“溫度差”進行了有理有據的辯駁。
文章說,中美對雙方經貿磋商結果的通報從來就沒有在表述層面高度一致過。每一次都是美方說得多,披露一些很具體的內容。中方則言簡意賅,只說很原則的話。比如中美關于雙方促進貿易平衡的具體數字信息,中方迄今從未對外通報過。中國對談判結果的通報程序與美方有很大不同,總的來說雙方對此都已經習慣了。
中美這一次談判顯然實現了突破,雙方都對進展感到滿意,并且形成了達成最終交易的強烈意愿。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雙方的積極態度形成了相向而行的新局面,有了結束貿易戰更明顯的政治決心。我們希望這一好的形勢能夠持續下去,順利達到雙方成交的結果。
西媒有些懷疑中美實現突破的真實性,至少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貿易戰打得太久了,雙方之前在接近達成協議時出現過反復。而且就在上周新的談判之前,美方剛又宣布制裁28家中國實體,進一步沖擊了輿論對雙方取得積極成果的預期。上周華盛頓談判的成果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其中一些人的質疑可以說是情不自禁的,更何況挑刺是很多西媒的條件反射。
文章最后提醒說,中美若達成最終協議,將對中國、美國以及全世界都有利。美國和西方媒體有必要在這個重要時刻不被自己的小利益綁架,給中美通向達成協議的路上埋地雷,而應為中美結束貿易戰做出他們各自的積極貢獻。貿易戰是雙輸游戲,誰都不應為了自己的那點利益眷戀這一游戲和與它所相關的各種慣性。
14日晚的新聞聯播播發了當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鐘聲文章《推動中美關系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透過10月10日至1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能夠感觸當前中美經貿關系發展之脈。積極向好的信息說明,中美雙方共識的一面在上升,合作的意愿更突出。
文章指出,處理好中美經貿關系有利于中國,有利于美國,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中方提出“三個有利于”主張,美方欣然贊同。世界在看,中美雙方能否為實現“三個有利于”而共同不懈努力?,F在,中美雙方同意相向而行,一步一步往前走,這是求同存異,以務實理性態度采取建設性行動的體現。
一諾千金,中美雙方理當堅持相向而行,按照兩國元首確定的原則和方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妥善解決彼此的關切,推動兩國經貿關系健康穩定向前發展,不斷增進兩國和世界人民福祉。
坊間有不少傳聞稱“第七次人口普查首次把查房信息納入普查范圍”“查房是為房地產稅征收做鋪墊”,去年6月相關傳言曾一度引發熱議。
坊間有不少傳聞稱“第七次人口普查首次把查房信息納入普查范圍”“查房是為房地產稅征收做鋪墊”,去年6月相關傳言曾一度引發熱議。
近期,教育部發布公告表示,為簡化留學回國人員辦事程序,自2020年11月1日起,取消《留學回國人員證明》(以下簡稱《證明》)。對此,權威人士辟謠:這等猜測純屬誤讀——取消《證明》,只是為了簡化留學回國人員辦事程序,讓歸國人才不再“跑斷腿”。
▼ 近日,深圳發放千萬數字人民幣紅包的活動,引發了不小的關注。深圳某超市負責人鄧彩蓉:我們所有門店都經過了數字人民幣交易流程的操作培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迎接每一位顧客的到來。
近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對普通公眾、特定場所人員、重點人員以及職業暴露人員進行分類,針對不同場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學建議。由于《指引》提出,“普通公眾在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等場所,建議不戴口罩。”從而導致很多人放松了警惕,認為“可以不戴口罩”了。
?12日晚記者發現,部分自媒體出現一組數據,稱郭某鵬密切接觸達39373人,并由此延伸開來,進行解讀。
12日晚,大河報記者發現,部分自媒體出現一組數據,稱郭某鵬密切接觸達39373人,并由此延伸開來,進行解讀。然而,據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截至11日12時,經流調初步判定其密切接觸者24人,一天之內,這近4萬的“驚人”數字從何而來?其實,只要稍微留意查看官方發布信息就會發現,郭某鵬密切接觸者39373人屬于對官方發布信息的嚴重誤讀,該數字為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數字,且絕大多數已解除觀察,目前有199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消息,一直備受關注。在全民積極防疫的同時,一些虛假防治措施等謠言也在網上傳播,引發不少網友誤解誤讀。(王晗 王輝)
美國總統特朗普11日在會晤劉鶴副總理時表示,經貿磋商取得了實質性的第一階段成果,他還希望雙方團隊抓緊工作,及早確定第一階段協議文本,并繼續推進后續磋商。
公司罰款60萬元,實際控制人及主管罰款10至90萬元不等并終身市場禁入,這是此前證監會對康美藥業及相關當事人的處罰。證監會也明確表示,將加快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件的辦案進度,嚴格依法處罰,對涉嫌犯罪的將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