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13:31 來源:人民日報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11月5日出席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開幕式及相關活動,并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主席連續兩年出席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一貫立場,體現了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展現了中國與世界互利共贏、攜手前行的胸懷與擔當。世界見證,中國始終言行一致,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停滯,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停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停滯。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在首屆進博會上如此作比:“今天的中國正在搭建三座橋:通往世界之橋,通往繁榮之橋,通往未來之橋。”來自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首屆進博會交易采購成果豐碩,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額達578.3億美元。如今,這些訂單不斷落實,各項合作正在加速落地生根。
近14億人口的中國大市場敞開大門,與世界分享機遇,不僅有助于中國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也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滿滿的獲得感。借首屆進博會的東風,孟加拉國的貧困婦女手工編織的黃麻工藝品,出現在了上海高端百貨的櫥窗里;美國夏威夷的新鮮水果現身中國的網紅茶飲店;意大利企業帶來的“網紅小家電”牽手中國互聯網企業,讓百姓同時享受到“海淘”價格和全國聯保……與首屆進博會相比,第二屆進博會規模更大、質量更高、活動更豐富。截至目前,來自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商學界人士和國際組織代表將應邀與會。各國政要和企業的參會熱情,充分展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舉辦進博會的高度認可與期待。進博會已經成為全球企業分享中國發展紅利的絕佳平臺,中國已成為越來越富有吸引力的廣闊市場和投資熱土。
中國的開放源于自信,自信的中國必將促進世界的進一步開放。正如習近平主席在首屆進博會期間所言,“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中國主動擴大進口,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促進共同發展的長遠考量”。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3%,創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最低點,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應當看到,在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背景下,越辦越好的進博會不僅展現了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也將推動全球貿易需求增加,為世界經濟增添新動力。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黃浦江畔,一年一度的“進博時刻”即將如約而至,中國將與八方賓朋共襄盛舉,共謀發展,共享未來,書寫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增進各國人民福祉的嶄新篇章。
在北京賽區國家速滑館,場館內部構造已經整體顯現,近千名建設者熱火朝天推進場館機電工程、裝飾裝修工程和制冰工程建設。當前,北京冬奧工程已逐步從“場館建設”轉入“測試賽就緒”階段,辦好“相約北京”測試賽成為做好當前各項籌辦工作的重要抓手。
相約2020網安周|永不落幕 鄭在守護
落日余暉下的照片嗎 老人手指夕陽 醫生駐足眺望 這支陪老人看日落的醫療隊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在武漢期間,他們全力救治病患 圓滿完成了任務 4月1日中午他們離漢返滬 ”令人感動的是
下午3點,值班結束后回到家中,告知家人我可能會奔赴武漢抗擊病毒,老公很理解我,我的兩個孩子卻有點“哭哭臉”,舍不得我了。武漢戰“疫”日記丨被刷屏的“海報護士”:我媽終于知道我在一線戰斗了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24日第三次向在野黨發起議會重新選舉挑戰,說議會如果同意12月12日選舉,將有更多時間繼續審議他與歐洲聯盟新近達成的脫離歐盟協議法案。
海河之水,孕育活力的城市;天津之眼,望見千年的記憶。這是光的世界,璀璨動人;這是水的詩篇,永不懈怠。
圖為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走進宜昌慰問演出現場照。新華網發 楊舒然攝 圖為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走進宜昌慰問演出現場照。新華網發 楊舒然攝 圖為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走進宜昌慰問演出現場照。
四年前的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奧委會128次全會上那個讓中國驕傲的聲音“北京”響起后,擊敗阿拉木圖的北京開始了有條不紊的冬奧會籌辦工作。從申辦冬奧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就一直對這一賽事格外關注,并多次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作出指示。
創新發展,數說未來。2019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博會)今日開幕,今年已是連續舉辦的第5屆。數據顯示,120名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核心嘉賓確認參會,相比2018年增長140%;參會國家數由去年29個增加到55個,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30個。
深入交流交融 第十九屆“相約北京”藝術節與亞洲文化展演相結合,通過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全方位呈現亞洲文明多樣性,促進亞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