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11:28 來源:科技日報
山楂藥材下腳料可以做婦潔洗液新藥,黃蜀葵廢棄莖稈可以做成木塑板,丹參廢棄物可提取做口紅……以往中藥材生產中,非藥用部位、廢棄物、下腳料,正在成為新寵。它們有的成為新醫藥及健康產品,有的成為新資源藥材、生物炭及炭基復合肥等產品。
目前,我國有300余種常用中藥材依靠人工生產供給,全國的藥材種植面積近億畝,藥材生產過程中每年直接產生非藥用部位約8000萬噸,加上藥材及飲片加工下腳料,每年產生的廢棄物近億噸。如何將這些廢棄物變廢為寶,同時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南京中醫藥大學段金廒教授團隊,歷時12年,研究中藥資源循環利用,將20多種中藥材廢棄物變廢為寶,3年增效18.8億元。
近日,該團隊以“中藥資源全產業鏈循環利用適宜模式與技術體系創建及其推廣應用”榮獲2019年度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每年產生中藥廢棄物近億噸
“受制于時代條件,中藥研究一度缺乏對藥物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的研究,也沒有條件研究藥物各個部位的價值,所以對中藥資源的利用較低。”63歲的段金廒記得,上世紀90年代讀研究生時,經常看到田間地頭堆滿了被廢棄的中藥材莖葉,有的還散發著陣陣臭氣,例如,當歸種植、成熟要兩年,每年在收獲其藥用部位根及根莖的同時,產生和廢棄的地上莖葉量與根部的產量相當,而這些莖葉中含有豐富的酚酸類化學組分,具有抗凝血、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以及抑制馬鈴薯腐爛線蟲等活性。
中藥材廢棄物不同于農作物秸稈,有藥物活性,隨便丟棄有可能污染土壤。段金廒曾經測算過,若將近億畝藥材生產過程產生的非藥用部位,和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固/液廢棄物、副產物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并形成產業鏈,釋放的價值不會小于藥材的價值。“雖然非藥用部位的藥用價值小,但作為獸藥、飼料添加劑、有機肥、生物炭等方面的價值充分挖掘以后,效益也是極其可觀的。”
下腳料變新藥還可做口紅
歷經20多年研究,越來越多的中藥廢棄物成為“寵兒”,被研發成新醫藥及健康產品原料,并帶來可觀的收益。例如,加工山楂藥材或果干、飲品時,會產生大量廢棄的山楂核,段金廒團隊用干餾碳化技術,開發出天然高效安全的婦科抗菌洗液新藥。“我們將山楂核在無氧條件下加熱后,產生氫氣、甲烷等可燃氣和醋餾液,醋餾液的殺菌作用強,經過配伍做成婦科抗菌洗液新藥。”段金廒說。
能解毒消腫、排膿止痛的黃蜀葵,渾身都是寶。段金廒團隊還將廢棄莖稈做成木塑板,對黃蜀葵花水提、乙醇沉淀過程中,“形成的溶液上漂浮著一層油狀物,我們提取油狀物里的藥用物質黃酮,用于黃葵膠囊的提質增效。”研究團隊成員郭盛說。
一度被“冷落”的丹參帶花莖葉,經過段金廒團隊和陜西中醫藥大學的研究,也于2015年左右進入陜西中藥材地方標準。“我們研究發現,被廢棄的丹參帶花莖葉原料,莖葉中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含量與丹參根中的相當,有相似的藥性,能活血化瘀,可替代丹參藥材制備丹酚酸。”
在不久的將來,愛美的女性甚至可以用上丹參酮口紅。段金廒透露,但丹參中起到活血化淤作用的丹參酮,并非丹參滴丸等藥物的提取物,而丹參酮晶體是紅色的,團隊進行簡單的工藝處理后,在實驗室階段研發出丹參酮口紅。
轉化8大類30余種資源性產品
中國的中藥材菊花,每年種植面積約50萬畝,其非藥用部位的莖葉量是藥用花量的6—8倍。江蘇射陽的菊花面積超過1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藥用菊花生產基地。段金廒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把菊花的莖葉用水蒸氣蒸餾后發現,它的化學成分可以做精油、空氣清新劑、香皂”。
此外,莖葉里提取的精油、黃酮,為每畝地增加3000元,把莖葉的渣子發酵后,做成纖維素酶,每畝有3000元的產值,這樣,一畝地菊花產值6000元,莖葉和根全部利用還能產生6000元收益。
團隊研究發現,菊花根莖里還有32%的菊多糖,與莖葉中有清熱抗炎功效的黃酮共同加入動物飼料,可以改善畜禽腸道功能。
目前,段金廒團隊已對銀杏、黃蜀葵、芡實、丹參、瓜蔞、甘草、黃芪、黃芩、金銀花、枸杞等20余種中藥材產生的非藥用部位及下腳料進行開發利用,轉化為新醫藥及健康產品。(金鳳)
11月5日,秭歸縣郭家壩鎮廟埡村村民在采摘枙子。近年來,該縣引導農民在山區發展枙子、當歸、柴胡等中藥材種植產業,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深秋時節,三峽庫區湖北省秭歸縣山區種植的中藥材枙子進入成熟收獲期,當地村民忙著采摘、轉運,一派繁忙景象。
刀婭芬在圓通速遞華東管理區浦東轉運中心務工,不久前又多了一份新工作——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上海圓通速遞勞務服務站穩崗專員。8月7日,瀾滄縣駐上海圓通速遞勞務服務站正式掛牌,工作認真、待人熱情的刀婭芬主動申請,成為首批穩崗專員。
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中村平均海拔超過2600米,這樣一個交通不便的深山村落在2018年實現了全員脫貧,并用不到兩年的時間把中草藥生意做得紅紅火火。2018年7月,對口幫扶干部趙柱會來到中村的時候這里已經實現了全員脫貧,為了鞏固脫貧成果,當地多方籌集了近20萬元資金,由村集體帶頭種植了50畝中藥材。
科爾沁草原科技“種藥”話致富:高質量蒙中藥材辟脫貧新路徑 2016年,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蒙中藥材品種選育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集成示范”在通遼市奈曼旗實施。
涼風村,海拔1700米以上,是重慶市城口縣周溪鄉的一個高山村;伍東,32歲,這個高山村的黨支部書記。上任后,伍東挨家挨戶排查哪些房屋符合危舊房改造標準,哪些農戶適用易地搬遷政策,帶領村民住進了嶄新的樓房。
“黃連的種植對光照要求較為苛刻,前期需求不多,但后期光照需求會逐漸增加……”在陜西省鎮坪縣華坪鎮尖山坪村的黃連種植大棚內,中國藥科大學駐村第一書記錢春華正在給藥農們傳授種植經驗。
2019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6個扶貧日,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沈洋 攝) 產業扶貧主要是指在貧困地區或貧困群體中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通過產業發展讓貧困者獲得可持續發展機會的一種扶貧模式。
秘制牛肉、五香豬蹄……鹵味食品受到不少人的歡迎。近日,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有關鹵味的產品責任糾紛案做出了判決。以此為據,徐先生將超市告上法庭,要求退還其購買鹵味的1849.8元,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賠償18498元。
小小中藥材,既是治病救人的良藥,也將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金葉子”。遼寧省衛健委近日宣布,發展遼寧道地藥材種植、生產,讓中藥材種植區貧困戶實現自我發展,建立并推廣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
國慶期間,達州顏女士自駕游前往阿壩州壤塘縣,在一服務區藥材鋪內被強迫購買了中藥材近5千克,價值6萬元,不給錢不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