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12:15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豫西抗日多鏖戰 革命霞光映中原
——探訪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通訊員 孫新宇
東傍五指嶺、西對伏牛山、北倚盤龍山、南靠中岳嵩山,革命老區鞏義市涉村鎮上莊村坐落在這片秀麗美景中。位于該村西北部相鄰而建的丁、李、田三姓祠堂,就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近日,記者來到這里實地探訪。
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攝
從省道237拐入上莊村,村頭標牌上的標語“紅色記憶美麗新村”格外引人注目。再往村里行進,街道兩旁的宣傳欄和照片墻等,展示皮定均將軍和八路軍在上莊村的抗戰故事,充滿了紅色文化的印記,把人的思緒帶入那段崢嶸歲月。
1944年4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日本帝國主義孤注一擲,瘋狂發動了中原戰役,河南鄭州、洛陽、許昌等38座重鎮淪陷。中共中央根據戰爭形勢,作出了開辟河南抗日根據地、控制中原戰略要地的部署。4月22日,毛澤東致電滕代遠、鄧小平,為開辟豫西工作基地做準備。之后,中共中央多次發出指示,明確規定了開辟河南根據地的方針政策。7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向河南進軍的部署命令》,決定從太行軍區抽調得力干部和精銳部隊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盡快挺進豫西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
太行軍區根據中央的部署,抽調兩個主力團和地方武裝一部,組成了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支隊轄第三團、第三十五團和1個警衛連,由皮定均任司令員、徐子榮任政委,方升普任副司令員,郭林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10月,部隊進駐鞏縣,司令部設在今鞏義市新中鎮茶店村,1945年春移駐涉村鎮上莊村。
“當年鞏縣通往登封、密縣的唯一道路途經上莊村,村莊四周都是山脈,有利的地理位置便于八路軍進行隱蔽和開展游擊戰。此外,從三姓祠堂相鄰而建可以看出,我們村的民風非常淳樸,村民團結和諧,群眾基礎良好,因此先遣支隊將司令部設立在這里。”上莊村村委會主任丁志權為記者介紹。
三姓祠堂均坐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板瓦蓋頂,面闊三間。中間的丁氏祠堂為司令部辦公室,東側的李氏祠堂作為皮定均住室和作戰指揮室,西側的田氏祠堂則為徐子榮、方升普和郭林祥住室,其余幾間房為勤務人員住室。
皮定均率隊到達鞏縣后,深入敵后,頑強開展斗爭,在極其險惡的情況下,很快打開了工作局面。司令部制定了“下好五步棋,贏得整盤棋”的戰略決策,第一步是深入宣傳發動群眾,展開聲勢浩大的武裝宣傳,口號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失地;第二步是取締一切漢奸組織;第三步是發展人民武裝;第四步是廢除一切苛捐雜稅;第五步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三姓祠堂往東100米左右,即為中共河南一地委黨校舊址(1945年2月,豫西地委改稱為一地委,黨校是一地委創辦的),往東北方向幾百米處,則為鞏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記者走進抗日民主政府舊址,這里還保存著當時使用的菜窖、石碾等物品。
經過近一年浴血奮戰,皮定均率領部隊進行了200多場戰斗,殲敵3500余人。先遣支隊由1500余人發展到7000余人,建立了嵩山和箕山2個專署和鞏縣、伊川、臨汝、登封、廣武等8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及伊洛等2個辦事處,鞏固和擴大了擁有2萬多平方公里的豫西抗日根據地,從戰略上溝通了華北老根據地和中原解放區的聯系,為抗日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莊村有一處開闊的場地,村里人都叫“大場兒”。據村里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介紹,當時作為鞏縣、密縣、登封縣三縣官道的必經之地,此處是供過路行人休息的場所。而皮定均當年率領部隊南下離開上莊村時,這里是集合地。雖然八路軍告別了上莊村的父老鄉親,但嚴明的軍風軍紀讓廣大群眾認知了共產黨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初心,他們的革命精神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上莊村人奮勇向前的寶貴精神財富。
??新聞鏈接
兩位“石頭”老人與黑石關戰斗的故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通訊員 孫新宇
鞏義市涉村鎮上莊村有兩位老人,名字都叫丁石頭。其中一位,大名就是丁石頭;另一位則小名是丁石頭,大名是丁華龍。不過村里人都習慣叫他們“丁石頭”。
皮定均司令率領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到達上莊村時,前一位15歲,后一位8歲。他們的所見所聞,逐漸勾勒出了先遣支隊進入豫西對日作戰的首場勝利——黑石關戰斗的始末。
黑石關戰斗之前,八路軍已來過上莊村,可15歲的丁石頭并沒有見過。他只見過當時鞏縣的偽軍“黑石關維持會”和地方武裝“麥牛隊”。“偷雞摸狗、欺壓百姓,這是日本人和麥牛隊常干的事。”
“1944年10月16日凌晨3點左右,外邊突然響起了槍聲。我們躲到窖井下,不敢出來。大約半個小時后,槍聲結束了。很多人沒見過八路軍,甚至沒聽說過,害怕得很,就跑了起來。直到在山川村的一個卡口,他們攔下了我,說他們是八路軍,是人民的軍隊。這我才第一次親眼見到八路軍,感覺他們很不一樣,紀律很嚴格,對老百姓很親熱。”丁石頭回憶說。
另一位當時8歲的丁石頭則獲悉了黑石關戰斗的結果。當時,皮定均司令的家屬和兩個警衛班借住在他家。年幼的丁石頭,則在不經意間聽聞了眾人交談黑石關戰斗的情況。
“經過詳細偵察,皮司令和鞏縣南山口青年抗日救國會主席郝純鑣周密計劃,決定夜襲黑石關。他們先摧毀了日寇守橋的一個小分隊和日偽軍百余人,后立即到民夫住所解救了2000多名抓來修橋的民夫。”丁石頭向記者介紹道。
丁石頭清晰記得民夫們被解救后的情景。“2000多人被解救后,回到各村都成了八路軍的宣傳員。他們編的順口溜,走到哪里就宣傳到哪里。可見村民心中對皮司令和八路軍的感謝、尊敬和愛戴之情。”
時光荏苒,當時年幼的兩位丁石頭,現都已成了耄耋老人。而他們對于皮定均和黑石關戰斗仍記憶猶新。這場深入豫西敵后抗日的首場勝利,在鞏縣樹立了一面抗日的旗幟。自此,抗日的烈火熊熊燃燒在豫西抗日根據地。
傳承紅色基因 做好富民文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通訊員 李志欣
涉村鎮上莊村位于鞏義市南部山區,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是鞏縣抗日民主政府和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所在地。
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煥發新的活力。上莊村積極爭取資金50多萬元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進行修繕,設立了紅色記憶文化墻,成立了義務講解隊,組織志愿隊伍參與管理。近半年來,這里不僅吸引了涉村鎮的中小學生、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還接待了30多家市直單位以及外省市的參觀團。紅色文化成了上莊村耀眼的名片。
上莊村曾經依靠資源型企業輝煌一時,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該村的發展陷入困境。為加快上莊村發展,涉村鎮利用該村地理優勢,將其納入大南溝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大規劃,邀請國內知名團隊幫助該村制定發展規劃。
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成立以后,積極推進村莊全面發展。借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爭取資金,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該村啟動了土地復耕和飲水工程,謀劃申報道路、飲水等民生工程3項。
2019年,該村通過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80余畝發展花椒產業。村干部介紹,下一步將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擴大種植面積,打造花椒種植示范園區。
上莊村現有盤龍煤礦、上莊化工廠、上莊水泥廠等廢棄建設用地200余畝,他們將引進一批低能耗、科技型企業,為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們要利用現有資源,堅持項目帶動,深化黨組織和黨員創業行動,積極壯大集體經濟、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村委會主任丁志權信心滿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