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15:39 來源:解放日報
11月25日,一個初冬的傍晚,江西省軍區(qū)上饒干休所干事徐燕榮在微信中告知我:老紅軍姚樹蘭因病在南昌去世,享年103歲。
姚樹蘭年輕時代照片
“犧牲我不怕,就怕給組織添麻煩”
“跟黨這么多年,現在雖然退休了,但也不能給組織添麻煩,要為黨分憂。”這是姚樹蘭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前幾年,姚樹蘭住的房子出現墻皮脫落、滲水現象,干休所領導幾次上門提出重新裝修,可她堅決不答應:“能住就行了,花那個錢干啥?”后來,還是房子出現水管、電線老化等問題,姚樹蘭才勉強同意裝修,但前提是不準超標準,而且材料費由自己出。
從戰(zhàn)火硝煙中一路走來的姚樹蘭絕對有資格受到組織照顧。長征途中,姚樹蘭跟隨部隊三爬雪山、兩過草地,九死一生。過夾金山時,狂風呼嘯,飛雪漫天,突然,幾聲悶響傳來,姚樹蘭還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兩位戰(zhàn)友架著一路狂奔。等她緩過神來,回頭看見巨大的雪團從天而降,正好砸在她剛剛經過的路段。原來是雪崩,幸好是有驚無險。
過草地時,因為年小體弱,姚樹蘭一人走在后面,不小心陷進一處沼澤,她拼命掙扎,卻越陷越深,只好一動不動地待著。沒多久她聽見班長在空曠的草地上大聲叫她的名字,但她卻沒有力氣回答,更不愿班長因來救自已而陷入沼澤犧牲,“就算自己犧牲了,也不能犧牲戰(zhàn)友”。就這樣,休息一會后,姚樹蘭拽著草根用盡力氣往前爬,終于爬出了沼澤去趕部隊。
姚樹蘭與孩子合影
“犧牲我不怕,就怕給組織添麻煩。”從1937年入黨那天,姚樹蘭就要求自己:“從這一刻起,我就是黨的人了,一切聽從組織安排!”1955年,姚樹蘭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復員,并隨軍去寧夏當了一名普通家庭婦女,含辛茹苦養(yǎng)育4個子女。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她從未提起自己的紅軍經歷,也沒有向組織要求待遇,而是帶頭開荒種地,靠采摘野菜彌補糧食不足。后來,有了富余的糧食,她就拿來救濟左鄰右舍,自己仍然過著拮據的生活。
20多年里,姚樹蘭隱功埋名,從末向組織提過一個要求。直到1979年,一位老戰(zhàn)友找到她后,才幫她匯報上級,恢復了紅軍的待遇。作為一名老黨員、老紅軍,姚樹蘭對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嚴格。4個兒女個個靠奮斗成才,沒有一個沾過“紅軍后代”的光。
“奉獻社會,有一份熱就要發(fā)一分光”
姚樹蘭
80多年前,稚氣未脫的姚樹蘭義無反顧地離開親人,走向荊棘滿途的漫長征程。那段苦難的歲月充盈著理想和激情,鑄就了她人生中耀眼的激昂,成為記憶中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多年來,她就是憑著這樣一種執(zhí)著的信念,保持著一名老紅軍、老黨員的本色,奉獻社會,關愛他人。退休以后,姚樹蘭經常要求自己:“全社會都在學習雷鋒事跡、弘揚正氣,我雖然年紀大了,也不能落后。奉獻社會,有一份熱就要發(fā)一分光。”
2003年春夏之交,國家遭受突如其來的“非典”襲擊,嚴重的疫情深深牽動著姚樹蘭的心,她每天通過電視、廣播關注疫情動態(tài)。當看到或聽到白衣戰(zhàn)士不顧個人安危、與病魔英勇作戰(zhàn)倒下的消息,老人的心隱隱作痛。此時此刻,姚樹蘭想得最多的是該做點什么:思來思去,她決定把平時節(jié)儉下來的1萬元錢捐贈出來,算是為抗擊“非典”做些貢獻。
姚樹蘭這種大愛之舉在上饒市迅速傳開,她卻說:“這點捐款不一定能起多大作用,但能表達我們對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對奮戰(zhàn)在抗擊非典一線同志們的敬意;雖不能親臨抗擊非典的戰(zhàn)場,但老黨員的心永遠同全國人民連在一起。”
國家有難、群眾受災,姚樹蘭總是第一時間解囊相助。2008年初,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遭受嚴重冰雪災害,損失巨大,她又以紅軍老戰(zhàn)士的高風亮節(jié),強烈要求捐獻1萬元支援災區(qū)人民。
對人慷慨,對己“吝嗇”。姚樹蘭的生活十分簡樸,一條洗臉毛巾撕裂了幾個口子,每次女兒更換新的,她又重新拾起補補再用;干休所給她安裝了空調和熱水器,她為了省電,夏天仍然搖著紙扇解暑,冬天用熱水袋暖身。
在干休所的登記冊上,人們看到姚樹蘭的一筆筆捐款記錄:特大洪澇災害,捐款1000元、棉被50床;汶川大地震,捐款5000元;玉樹大地震,捐款2萬元;支持贛南原中央蘇區(qū)建設,捐款1萬元……
“關愛青少年,就是播種希望和末來”
作者與姚樹蘭合影
作為方志敏烈士的故鄉(xiāng),上饒革命老區(qū)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經濟發(fā)展慢,條件艱苦。一段時間,長期在上饒工作生活的姚樹蘭得知老區(qū)山村一些孩子因家境困難面臨失學時,十分焦急。姚樹蘭一面利用各種機會動員全社會重視教育,關愛青少年成長。一面從離休費中擠出助學基金,與上饒二中、鐵山小學等貧困學生掛鉤幫困。
上饒縣鐵山鄉(xiāng)是一個經濟欠發(fā)達的偏遠少數民族鄉(xiāng),由于學生家境貧困、思想觀念落后,不少家庭存在孩子失學或半途輟學的問題;因學校地處偏遠、生活條件艱苦,一些老師也是思走盼調,無心教書育人。姚樹蘭了解后,與鐵山小學6名貧困學生建立結對助學關系。十年中累計捐資數萬元,幫助16名貧困學生重返學校并完成學業(yè)。
在姚樹蘭家里,保存著一沓沓受資助孩子們的來信。他們在信中這樣寫道:尊敬的姚奶奶,是您的無私資助,讓我們重返校園;是您的殷勤勉勵,使我們茁壯成長;我們一定好好學習、不負期望,以實際行動回報您的關心關愛。2010年,姚樹立所在的“五老講師團”被中央文明委和關工委聯(lián)合表彰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chuàng)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