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4日16:19 來源:光明網
“為人民抒情”之梨園戲
光明網訊(記者 陶媛)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分為小梨園、上路、下南三支流派,有生、旦、凈、丑、貼、外、末7個角色行當。《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蘇秦》等古老劇目傳承至今,經久不衰。
梨園戲的道白、唱腔都是用閩南話。“年輕觀眾聽到梨園戲的音樂覺得很喜歡,有點‘古樂’的味道。”來自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的國家二級演員林蒼曉說,其實藝術是沒有語言障礙的,北京、上海的觀眾來看梨園戲,依然可以從演員的肢體語言上感受到故事劇情和戲曲魅力。
演出結束后,與戲迷們聊天交流,是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的傳統。“觀眾就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會幫助我們不斷進步。”林蒼曉說,曾有一個叫碎碎的戲迷來看《呂蒙正》的演出。演到“呂蒙正當官”這一幕時,呂蒙正讓家奴把一支金花先送回來給他的夫人,報喜說“我中了”。后來呂蒙正回來與夫人團聚時,頭頂只插了一個金花。碎碎寫信提意見,“林老師,我覺得你們這個地方要改”,呂蒙正再離家時,應該讓他的夫人把報喜的那一支金花給插回去,這樣更好。
經過多方討論考證,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在昆山演出時采納了這個建議,增加了這一細節。很多觀眾特地跑去看這一幕,“你們改了,我們很開心、很感動。”
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這也是戲曲藝術的魅力所在。“我們跟戲迷關系很好。因為他們牽掛著演員,牽掛著梨園戲。雖然這是一個小劇種,但他們始終為梨園戲吶喊鼓勁。所以基本上每一個戲迷的名字我都會記得。” 林蒼曉最后誠摯地邀請,“梨園戲一生要看一次,可能你就會喜歡上她。”
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指導、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支持、光明網主辦的“為人民抒情”中國傳統戲曲科普訪談系列短視頻共20集,該系列短視頻以向網友科普我國各地方戲曲劇種為目的,邀請不同劇種的院團領導、演員、導演、專家對各劇種進行講解,介紹各劇種特點、歷史、知名演員及代表劇目。
原標題:“為人民抒情”之梨園戲:她是“古南戲活化石” 以觀眾為師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