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07: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成都12月9日電(記者陳地)日前,四川省廣安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在廣安協興生態文化旅游園區展開考古挖掘時,發現“穿越”500年的雞蛋和稻谷。
谷倉罐里保存的稻谷和雞蛋(11月13日手機拍攝)。新華社發(唐云梅 攝)
據廣安市博物館館長唐云梅介紹,這兩樣文物是廣安市開展全民水庫規范化建設及西溪河流域綜合整治工程中,在協興園區葫蘆島西側的兩座明代古墓中發現的。
從墓地出土的墓志銘可知,墓葬為明代廣安人楊銘(1435—1501)及妻鄭氏、范氏等人之墓。墓地共出土各類文物17件,有釉陶谷倉罐、瓷碗、青銅簪、銅鏡、墓志銘等。最為特別的是M1二號后龕放置的谷倉罐,罐內尚存的稻谷中包裹著外形完好的雞蛋,雞蛋數量暫不詳。
據介紹,目前我國考古出土了雞蛋并見諸報端的案例僅兩起,一是貴州習水黃金灣遺址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漢代被泥土包裹的雞蛋殼,二是江蘇溧陽上興鎮土坑墓發現的2500年前春秋時期一罐已鈣化的雞蛋殼。國內考古出土雞蛋的案例極少,四川更是首次出現。
“雞蛋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得益于墓主之子對墓室的精心營建。”唐云梅說,石室墓做工精細,墓室封閉性好。所有的木棺內底鋪滿2—5厘米的石灰層,并枕以石灰枕,防潮防腐性好。裝有稻谷和雞蛋的谷倉罐有罐蓋保護,免受淤泥的侵蝕,“營造出了一個恒溫恒濕的密閉空間,陪葬的稻谷及雞蛋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鑒于考古出土雞蛋案例較少,此次廣安明墓出土保存完好的雞蛋,將為研究西南地區家禽的演變源流、喂養方式、養殖業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唐云梅介紹,下一步將采用紅外無損檢測技術對出土的雞蛋進行無損分析,弄清雞蛋的實際數量及保存狀況,以便采取更科學合理的保存手段。
12月6日,記者獲悉,今年3月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了解,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
12月6日記者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考古專家和學者在查看河南洛陽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發掘現場(11月27日攝)。
考古專家和學者在查看河南洛陽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發掘現場(11月27日攝)。徐陽墓地自2013年發掘至今,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大中型墓葬均有與之對應的陪葬車馬坑或馬牛羊頭蹄祭祀坑。
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刻刀(2019年1月8日攝)。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銼(2019年1月8日攝)。
11月14日,在埃及吉薩,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在彩繪木棺發現現場講話。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14日宣布,在吉薩省塞加拉地區出土100具距今約2500年的彩繪木棺,這是埃及本年度最大的考古發現。
當地時間11月14日,埃及吉薩,吉薩省塞加拉地區出土100具距今約2500年的彩繪木棺,這是埃及本年度最大的考古發現。 當地
考古發現證實距今200萬年前的中華大地上已有古人類活動,在安徽、山西、云南等地發現距今200萬年到170萬年的人類活動遺存。在山西陶寺遺址出土了距今4200年左右的迄今最早的銅鈴和銅容器殘片,為夏商周青銅禮樂文明奠定了基礎。
近日,鄭州市發改委批復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景觀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總投資85581萬元。這里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的沃土,出土了大量帶有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天象圖案的彩陶,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
10月28日,參觀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上欣賞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