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17:26 來源:猛犸新聞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張曉冬 萌友 王保喜
老鄭州王懷民先生家里,收藏著許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商店里用的“包裝紙”,這包裝紙大小不一,看起來還有點“土氣”,但它散發出來的味道卻是老一代鄭州人的難忘記憶。
據王懷民回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一個樸實的年代,那時候,顧客在商店里買完商品,營業員不像現在給個塑料袋一裝就行了,一般都要用“包裝紙”進行一下簡單的包裝,那時候雖然沒有如今的塑料袋,但是大家也沒有感覺到哪里不方便。
王懷民介紹,小時候一到過年,他的父親總會帶著他到國營糖煙酒食品商店去買糕點、龍蝦糖、瓜子等年貨,他清楚的記得,顧客購買的商品經過秤量后,營業員會將它倒在一張張鋪好的包裝紙上。柜臺上方掛著一個紙盒子,紙盒子里裝著一團捆扎用的紙繩,繩頭從紙盒下面的小眼里穿出來,包裝時營業員就往下拉紙繩,需要多長就拉多長,營業員的包裝手法也都非常嫻熟,三下五除二,用紙繩捆好物品,紙包的上方,還用“紙繩”打出一個活結,方便顧客拎著回家。
那時候,不光是買糕點食品要用包裝紙,就是到當時鄭州市很有名氣的鄭州市百貨大樓、手工業大樓、紅旗大樓、紫荊山百貨大樓、二七塔紡織品商店、德化街布店等購買各種針紡織品時都是用紙做的包裝的。而且,許多大的國營商店包裝紙上都印著自己的店名、商店建筑圖案、經營品種、地址和電話。當然,也有一些小的商店為了降低成本,只用一張干凈的紙來做包裝。
那時,就是到中藥店買中草藥,營業員也是用早已裁好的黃色包裝紙,把一副副配好的中草藥包裝好,然后用紙繩捆綁結實,再交到顧客的手里。
王先生說,他小的時候經常見到主婦們,挎著籃子去菜場買菜、買肉,各種款式的籃子組成了一道風景線。肉食商店內,營業員也是用事先裁好的四方形包裝紙,把顧客購買的肉包好然后過秤,最后交給顧客。那時的包裝紙非常的環保,不像現在,滿大街都是白色的塑料袋,從生產到丟棄,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在此,他也呼吁人們在生活中,少一點使用塑料袋,多一點環境保護意識。
每年的“雙十一”都是網購的高峰期,最近,很多人都已經收到了自己訂購的商品,但隨之而來的還有成堆的包裝盒、塑料袋。北京市民:比如說紙盒子的是可回收的,其他的塑料的、泡沫的我不太清楚到底是不是可回收,一般來說會扔到其他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