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16: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央企新聞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重大進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成為一項長期任務。作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金融機構近年來不斷探索創新扶貧模式,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使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流向田間地頭。
增加金融服務可及性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表示,以往金融機構對農村的信貸投入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信貸技術,尤其是微型信貸風控技術的提升,更多的信貸投放于農戶本身,使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獲得財政補貼之外,還能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
上海期貨交易所衍生品部資深經理張敏認為,發揮保險優勢能夠助力鄉村振興,“為整個農業提供強有力的風險保障,是金融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必要措施。比如‘保險+期貨’模式,幫助解決農業發展中價格波動風險這一關鍵問題。這種新型的保險創新模式,對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金融教育“授人以漁”
防止返貧,增強“造血”功能是重要途徑。“金融扶貧不是‘一錘子買賣’。”貝多廣強調,金融扶貧不是簡單的貸款、融資,而是透過這些載體,幫助貧困人群學會正確使用金融工具,提升生產、經營和自身發展能力。金融扶貧的核心是通過啟蒙教育“授人以漁”,只救一時之急不如解一生之需。
張敏表示,金融扶貧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方式,而是精細滴灌。金融扶貧通過發揮金融市場特有的功能和機制,來做到可持續扶貧,使農戶通過勤奮勞動獲得有保障的基本收入,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
數字化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演進,推進了金融服務模式的更迭,也提升了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對此貝多廣表示,數字技術的發展給鄉村振興帶來積極影響。一是電商從城市覆蓋到鄉村,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進城,工業品也有了下沉渠道。二是供應鏈金融興起,養殖大戶或龍頭企業通過供應鏈衍生出去,影響到千家萬戶。三是數字支付得到普及,改變了以往只能通過郵局匯款的方式。數字技術滲透到鄉村,能夠有效增加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促進信貸服務,提升農戶生產與生活水平,是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為了把五中全會精神的學習貫徹不斷引向深入,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地,一支支宣講隊伍走進基層,面向干部群眾、面向青年群體進行宣講。 浙江省組織青年宣講團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課堂講堂,依托縣級融媒體中心、農村文化禮堂等陣地,讓全會精神深入基層。
據了解,魯山縣委第一巡察組自開展巡察村(社區)工作以來,積極探索“四問”工作法,查民情、體民意,及時發現基層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去年以來,魯山縣委第一巡察組共巡察了7個鄉鎮、83個村(社區),通過“四問”工作法,及時發現問題,并督促整改,贏得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金秋十月,豐收時節,各糧食主產區全力推進秋收工作進度,確保顆粒歸倉。在安徽阜陽種糧大戶李長安的地里,收割機和播種機同時上陣,1100多畝水稻8天就能收割完成并種上小麥。
2019年,隘口鎮電商銷售額達3200余萬元,日均發單800余單,電商扶貧成效明顯。隘口鎮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海拔從300米到1800多米不等,典型的山區鄉鎮,山高坡陡,貧困發生率高,素有“三溝兩叉一壩子”之說。
(林文斌 陳登達 魏興谷)入秋了,收獲的時刻也隨之到來。“小陶的‘特早蜜’甜味十足,外觀誘人,風味絕佳,經測糖儀測出含糖度高達15%。圖為當地非物質文化永安小陶二十八星宿亮相豐收節。
現代社會的服務貿易無處不在 從田間地頭到跨境物流 越來越多優質高效的 “中國服務”走向世界 為世界經濟注入 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中國農業技術助力非洲高產農田
從秧苗青蔥到麥浪滾滾,從塞北大地到江南水鄉。
習近平總書記18日赴安徽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先后來到阜陽市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
聯播+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安徽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6月、7月接連兩次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救災工作。央視網《聯播+》為您梳理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部署,與您一起讀懂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