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2日1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方紫薇制圖
王思晗制圖
山東青島港外貿集裝箱碼頭,一艘集裝箱貨輪進入港口。
俞方平攝(人民視覺)
31.54萬億元——2019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創下這樣的紀錄,中國有望繼續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從全球來看,進出口3.4%的增速在當前外貿環境下表現不俗;從國內來看,進出口規模的逐季攀增也劃出一道漂亮的上升線。
這一年,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進出口商品都有啥?有多少裝進了消費者的購物車?未來進出口還將如何影響百姓生活?
看進口
美好生活“載滿”購物車
臨近年關,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座商城人氣比平日更旺。商城一層臨時搭起“一帶一路”商品集市,吸引許多老老少少前來圍觀。擠進人群中一看,有東南亞的蜜餞果脯、日韓的干果小吃、哈薩克斯坦的手工編織品,還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水晶、珍珠等各式珠寶首飾……都是中國人鐘愛的年貨。
不論線上線下,進口“洋貨”越來越成為中國人年貨“購物車”里的重要角色。2019年,中國進口商品都有啥?少不了為中國家庭美好生活添彩的好東西。
——遍賞全球美味。車厘子、牛油果、大龍蝦、帝王蟹……當下這些高人氣的爆品,還只是進口食品火熱行情的一角。《2019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中國進口食品來源地達185個,進口食品市場零售規模已超萬億元,水海產品及制品、肉類及制品、乳品進口額紛紛突破百億美元規模。增長勢頭目前仍然強勁,2019年水果、水海產品進口大幅增長,分別達到39.8%和37.6%。肉類更是需求旺盛,全年進口豬肉210.8萬噸,增加75%;進口牛肉165.9萬噸,增加59.7%。
——樂享品質科技。高科技、創新力強的產品越來越成為進口格局中的“黑馬”。就2019年前三季度表現來說,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曾表示,中國進口高新技術產品達3.26萬億元,增長14.8%,更好地支持了國內創新發展。放眼全年,在電動載人汽車、消費品方面體現明顯。2019年,電動載人汽車進口增長1.2倍,消費品進口增長19%,其中化妝品進口增幅達到38.8%。
——進口助力民生。2019年底,河南鄭州藥品進口口岸正式獲批,此舉為河南再添一個功能性口岸,更多進口藥品將以更快的時效、更低的價格抵達有需求的患者手中。進口藥進醫保、部分原料零關稅,為大量民生產品的進口打開“綠色通道”。2019年,人用疫苗進口增長近90%,醫藥品進口增長25.8%。
“去年我們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進博會,下調進口環節增值稅稅率,取消部分藥品進口關稅,積極擴大消費品進口,豐富了國內商品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說,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對消費品進口增長起到非常大的拉動作用。
看出口
國際競爭優勢正爬坡
隨著國內市場潛力逐步釋放,進口態勢可觀,而隨著中國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出口也呈現新的亮點。
從數量看,出口數值為17.23萬億元,增長5%,規模不斷擴大;從質量看,國際競爭優勢顯著提高。“2019年我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上漲2.8%,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上漲1.4%,貿易條件指數是101.4,說明我們出口同樣多的商品可以換回更多的商品。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提高。”鄒志武說。
這樣的競爭優勢還體現在許多方面——
全球市場份額更大。作為重要的圣誕用品集貨市場,去年底的圣誕節,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再次火了一把。據海關統計,2019年前11個月,中國出口圣誕用品35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6%。近三年中國圣誕用品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始終保持在8成左右。
看似不起眼的商品背后,積聚著外貿的大能量。類似例子還有不少,根據WTO最新數據測算,2019年前9月,中國機電類產品、勞動密集類產品在全球市場份額分別提高0.2和0.9個百分點。
產品附加值更高。當今中國的出口格局里,已經不僅僅是玩具、服裝等傳統產品,一些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也保持良好增長態勢。比如,去年中國集成電路出口增長25.3%,半導體器件出口增長26.3%,太陽能電池出口增長47.5%,金屬加工機床增長近15%。
出口成績背后,是一批企業搶抓創新和質量。幾個月前,山東德州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拿到了國際光伏產業最嚴苛的歐洲TUV資質認證。公司負責人說:“拿到了這個認證,就相當于拿到了歐洲市場的通行證。前三季度,我們企業出口歐洲同比增長了50%以上。”
自主品牌效應更明顯。隨著技術、工藝的提升,許多中國企業也在國際市場上開拓自主品牌之路。一家食品企業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過去公司生產的大量產品為OEM(代工生產),跟上游品牌端相比附加值低。但實際上經過多年經驗積累,公司已經掌握了必備的生產技術和工藝。“近年來公司正著力打造自己的出口品牌,這也是增強外貿實力的重要一步。”
許多中國企業已經在同一方向發力,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出口品牌建設成效比較顯著,去年自主品牌商品出口2.9萬億元,增長12%,占出口總值近17%,比2018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
看趨勢
環境復雜但利好因素多
回看2019年,中國進出口可圈可點。但這一年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其實并不樂觀,加上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外貿何以能保持穩中有進?
——國內經濟穩。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從全年經濟數據來看,主要指標保持穩定,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仍保持較快增長,增速明顯領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鄒志武說,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國內經濟的穩定表現為外貿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韌性強。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空間在外貿領域同樣具備。中國有數量龐大的外貿企業,去年有實際進出口活動的外貿企業達到49.9萬家,尤其是生產經營更加靈活的民營企業,釋放出更強的外貿發展活力。2019年,民營企業首次超過外資企業成為最大的外貿主體,其中出口占比超過50%。與此同時,貿易伙伴遍布全球、多點開花。2019年中國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經濟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了10.8%、6.8%和8%。
——政策效應顯。2018年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措施。今年1月1日起,中國再次對850余項商品實行進口暫定稅率,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20%。有關機構依據2018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進行測算后發現,此次降關稅,77%的商品降低1—5個百分點,有180多種產品實現零關稅,國內外企業迎來更多產業合作的機遇。
對2020年的外貿形勢,不少機構提出預警: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依舊嚴峻復雜。但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六穩”政策落地、營商環境改善、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等諸多利好也給市場帶來信心。“預計2020年中國外貿有望繼續保持總體平穩增長態勢,高質量發展將邁上新的臺階。”鄒志武說。
聲音
2019年中國外貿的表現可謂非常出色。縱向來看,在2018年高基數之上,2019年進出口規模再創新高,并且在結構上實現持續優化,實屬不易。橫向來看,在全球經濟低迷、需求不振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增速高于全球各主要經濟體整體水平,充分顯示了中國外貿強勁的韌性。中國民營企業出口占比超過半壁江山,我們的出口將更加穩定,高質量發展底氣更加充足。
——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所長梁明
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出口、進口的實際新增額都大于全國的進出口、出口、進口實際新增額,2019年的全國外貿實際新增量主要是民營企業增長帶來的。2019年民營企業貿易順差同比增加了0.67萬億元,可以說,正是因為民營企業貿易順差實現較大增長,為中國外貿保持順差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對穩定市場總需求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研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趙晉平
“兒子分到鄉里當老師,兒媳婦在會川鎮務工,家里去年買了小車,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董建新領辦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了80戶建檔立卡戶,通過在食用菌大棚務工和入股分紅的形式獲得收入。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0年11月13日,河南省寶豐縣觀音堂林站,山坡上的光伏項目頗具規模。近年來,寶豐縣通過土地流轉,在山坡上發展光伏產業,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增收3000元,并設立公益崗,有效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增加了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近期,“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宣傳采訪活動來到青海、四川,探訪這里的涉藏州縣,以黨建引領,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等方面的生動實踐。青海依托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走綠色發展之路,在旅游、民族手工藝、特色農業等產業上做文章,助力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的光伏產業園區,是國內大型光伏發電基地之一,為當地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光伏扶貧項目的帶動下,青海省1622個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多國人士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為中國未來發展描繪了藍圖,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樹立了信心。意大利前經濟發展部副部長 杰拉奇: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推動綠色發展,近年來中國光伏產業、電動汽車等領域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
10月16日,新疆軍區某團官兵來到駐地努爾巴克村,看望維吾爾族吾馬爾江老人一家,為老人家送上一些生活常用藥品和米面油。9月22日,美國彭博新聞社發文稱,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后,中國發展將迎來又一座里程碑。
韶淑英的老伴兒多年癱瘓在床,需要照顧,家里還有十多畝地,原來一年收入5000多元,日子過得很艱難,還欠了不少外債。據興發村黨支部書記孫立春介紹,興發村人多地少,人均僅有4畝地,以前村里沒什么產業。村民韶淑英在興發村笤帚糜子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
國慶節當天,中國和土耳其合作的光伏產業園項目員工在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園區舉行了慶祝儀式,高唱國歌,祝福祖國。中國和土耳其合作的光伏產業園項目是中國光伏產業走出去的一張名片,也是土耳其第一個全光伏產業鏈項目,項目涉及的光伏工藝技術、高端設備均來自中國,項目完工后年產能可達500MW(兆瓦)。
當年開春后,村里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村合作社流轉300畝地,建起280個育種大棚,村民以每棚1000元的價格承租,貧困戶優先租用。村黨支部和駐村扶貧工作隊一道,精準制定脫貧攻堅思路舉措,爭取項目、引進企業、聯系市場,帶著群眾闖出產業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