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30日13:17 來源:人民日報
西藏那曲羅瑪鎮
養殖牦牛有奔頭(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本報記者 徐馭堯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海拔4500多米,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早晨7點多,牧民扎西達結就趕著牦牛出門了。
放在4年前,他不敢想象,自己竟能養近百頭牦牛。
2016年,鄉干部來到這個無畜戶家里推薦新政策。“政府可以借給你10頭牛,掙了錢再慢慢還。”
“養牦牛,咋掙錢?虧了咋辦?”
“多養母牛,可以靠牦牛奶掙錢。” “鎮上要開展牦牛乳制品加工,牦牛奶不愁銷。”
扎西達結動了心,有政策支持,政府還給解決銷路,咬咬牙先養10頭試試。幾年下來,扎西達結嘗到了甜頭:牦牛奶有人上門收;鎮上組織培訓,提供最新的養殖技術;想擴大生產,有小額貸款……如今,依托鎮上的噶爾德扶貧畜牧產業示范基地,扎西達結家的牦牛已經增加到了八九十頭。
像扎西達結這樣的養殖戶在羅瑪鎮越來越多。自2018年試運營以來,噶爾德基地共收購原奶140.29萬斤,兌現奶款1290.25萬元,銷售額達1736.35萬元,直接受益的貧困戶就超過5000人。
“發展牦牛奶產業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生態賬。”色尼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扎西同珠認為,“那曲在藏北高原,草場資源珍貴,每一點產出都要精打細算。”
扎西同珠說,噶爾德基地有牦牛奶產業加工生產線,還有一大塊牧場,“牦牛可以再多養些,收益也能再高些。”
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
西藏作為“三區三州”中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曾是全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除了牦牛產業之外,對于發展青稞產業,新品種增產、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產品深加工也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形成規模,效益開始顯現。
西藏那曲色尼區牧民 普次仁:加入了嘎爾德生態養殖示范基地以后,我們全家每個月將近有8000左右的工資,然后一年的話差不多9萬多,比以前翻了10倍。西藏那曲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石循凱:2019年我們全市的農牧民可支配收入是達到了12150元,同比2018年我們是增收增加了12.5%。
遠處的雪山高聳入云,近處的草甸綠波如毯,街上的藏式小樓雕梁畫棟。這里,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雪山鄉,平均海拔4200米,因為背靠阿尼瑪卿雪山而得名。2018年,雪山鄉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起果洛州唯一一家雪糕廠,成為牧民脫貧致富的甜蜜產業。
8月初,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麥地卡鄉,行走戶外仍然要裹上棉衣。“通過幾年的持續推進,那曲市農牧業合作社達1540家,輻射帶動農牧民7.35萬戶32.29萬人;組建‘一鄉一社’115家、‘一村一合’860個,輻射帶動農牧民5.37萬戶24.4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覆蓋受益。
【簡介】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區特有的珍稀牛種,是草食性反芻動物,被稱為“高原之舟”。如今,西藏當雄通過全網發售的方式,開啟了西藏牦牛產業“互聯網+“模式,牦牛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扶貧惠農產業,帶動牧民增收致富。
“菜籃子”“肉盤子”牽動民生,受疫情影響,抓好糧食蔬菜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今年農作物種植結構呈現出“五增兩減”態勢,即:青稞、豆類、薯類、油料、蔬菜增加,小麥、玉米減少。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幫扶單位——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先后投入近700萬元,幫助村里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改多村在2018年順利脫貧摘帽。脫貧后如何帶領群眾致富,駐村第一書記東林、村主任昂勞在合作社上“動起了腦筋”。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這里的高寒氣候拒絕了大多數生命,卻構建了牦牛、牧草和人這一簡單而穩固的生物鏈條,并歷經數千年。這些變化不僅印刻在普次仁的笑臉上,也將書寫在中國牧區脫貧攻堅的成績單上。
科學養殖牦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作為代表之一的“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科所所長巴桑旺堆難掩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