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7日14:00 來源:深圳新聞網
深圳新聞網2020年2月16日訊 2月15日晚,武漢大雪初歇。脫下一身沉重的防護服,56歲的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又出現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專家組會議上。
圍繞《國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修訂,這位專家組副組長、第二批國家中醫醫療隊隊長與全國中醫專家展開熱烈討論。
前一天晚上,他出席湖北省第二十四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亮出了廣東中醫醫療隊援助武漢的“成績單”。
抵達武漢已超20天,人稱“德叔”的他在高強度工作中高速運轉,瘦得“脫形”仍恨時間不夠用。因為,這是他在歷經17年前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簡稱“非典”)九死一生后踏上的新戰場。
“德叔”張忠德。
蓯蓉:抗非英雄再出征
蓯蓉,一味名貴中藥,補性和緩,諧音“從容”。德叔,就是帶著一份從容奔赴一線的。
歲末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國。古老的中醫能否奮起沉疴,舉世矚目。
1月24日除夕,張忠德匆匆扒了兩口午飯,給家人交代了幾句,孤身趕往廣州南站。他的終點是武漢,防控疫情的主戰場。
G1128次列車2號車廂里,只有他一人。前路迷霧重重,他神閑氣定,研究病案。
張忠德除夕趕赴武漢。
他是“抗非”英雄,這樣的仗,他打過。
2003年,時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主任的張忠德,與護士長葉欣不約而同作出選擇:盡量包攬對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檢查、搶救、治療、護理工作,有時甚至把同事關在門外,“這里危險,讓我來”。
一個救命的動作差點讓他丟命。一位病人情況急轉直下,他一個箭步沖上去,插管上呼吸機,沒想到因此“中招”。
發燒、呼吸衰竭,他住進了重癥監護病房,將寫好的遺書壓在枕頭底下。當聽到葉欣感染犧牲的消息,他的眼淚止不住。
轉機在第19天出現。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幫助下,他奇跡般地闖過了“鬼門關”。
“當年感染過‘非典’,這次不怕嗎?”記者問。
“病人在哪里,我的戰場就在哪里。你必須去!這是醫生的責任,是醫生的命運。”張忠德說。
杏仁:慢郎中成急先鋒
杏仁,是德叔在此次“戰疫”中常用的一味中藥,諧音信任。出于對中醫藥的信任,對杏林仁醫的依賴,武漢的病人們與他結下不解之緣。
“43歲女性患者,高燒、寒戰、頭痛明顯,體虛難起身,病情反復持續一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接收了一名重癥患者,張忠德查診后做出了一個“藝高膽大”的決定——純中醫治療。
第一天,服用兩次中藥,高燒開始消退;第二天,配合八段錦、穴位貼敷等中醫傳統療法和外治法;第三天,完全退燒且無反復,全身癥狀改善明顯……第八天,患者達到出院標準。
這一手,讓病人們看到了中醫的實力。在與新冠肺炎的較量中,“慢郎中”發揮出“急先鋒”的作用。
張忠德查看患者肺部影像。
57歲的殷女士從廣州到武漢探親,發燒8天喘不上氣,看到廣東派出中醫醫療隊到了武漢的消息,幾乎是“爬”過去就醫的,出院時寫下表揚信,“感謝中醫!”
對此,德叔有底氣。中醫治療瘟疫有數千年歷史,2003年廣東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療效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認可。
作為中醫世家甄氏雜病流派傳人,他擅長運用中醫治療呼吸道疾病,“找德叔看咳嗽”被老廣們熟知。他還有強大的“后援團”——在北京的85歲恩師、國醫大師晁恩祥,在廣州有兩位17年前馳援香港的女同袍楊志敏、林琳,經常遠程會診,支招治療疑難病例。
在武漢接診100多個病例后,他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核心病機以濕毒熱為主、部分有寒,明代名醫吳又可治療瘟疫的名方“達原飲”和漢代醫圣張仲景的經方“麻杏石甘湯”大有可為,“熱盛”的則加一些清熱解毒藥,輔以八段錦、耳穴貼敷等傳統療法和外治法。這是他打出的中醫藥診療“組合拳”。
張忠德診療患者。
在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張忠德曬出“成績單”:截至2月13日12時,廣東中醫醫療隊共收治116名病人,其中108例是重癥、危重癥,105例服用中醫藥后病情明顯改善,19例出院,22例符合出院標準轉入緩沖病房。
張忠德在湖北省新聞發布會上。
令他欣慰的是,這座城市飄起了中藥香。
據報道,武漢每天有3萬多份中藥送到社區隔離點和醫院,湖北確診病例中中醫藥參與率達75%。他參與制訂的國家中醫藥診療方案,正在推向全國。鐘南山院士也公開呼吁,讓中醫藥及早介入治療。
當歸:醫患都要平安歸
“蓯蓉當歸”是“德叔”帶領的廣東中醫醫療隊的“網名”,寄望從容勝利、平安而歸。
當歸,是他對隊員們的承諾。
“我是隊長,我帶著他們來,就希望他們能夠平平安安回去。”動情一刻,張忠德落淚。
他心里清楚,醫場如戰場,進入隔離區,病毒就如同“流彈”般防不勝防。17年前,他失去了隊友葉欣,這樣的痛,畢生難忘。
張忠德與醫護人員一起加油。
因此,在抵達后做的第一件事,他就安排了醫院感染防護培訓。“考核不合格就不能進病區”“怎樣的嚴格培訓都不過分”,隊員們都知道,聲色俱厲的背后是他的良苦用心。
如今,每天有45人需要進入隔離病區。他總是反復檢查隊員的防護措施,確保萬無一失。盡管如此謹慎,但在首批隊員要進入病房的當晚,他還是怎么都睡不著。
“如果這是一場戰役,德叔的角色就是將軍,愛兵如子的將軍!”隊員謝東平這樣評價他。
當歸,也是德叔對患者平安回家的信念。
病房內,他最常做的動作,是握住病人的手,豎起大拇指鼓勁:“‘非典’時,我也住進隔離病房,跟你一樣是患者,你看我挺過來多好。”
他說:“病人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們身上。這份能量,我們一定要傳遞給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張忠德鼓勵患者樹立信心。
這幾天,一張“德叔”對比圖在網絡上刷屏。短短數日,總是精神抖擻的德叔“瘦”出了骨感,憔悴不堪。老友們紛紛關心發來問候信息。他卻笑著說:“剛好出隔離病房,有壓痕正常,睡一覺又精神了。”
56歲,打一場“戰疫”,德叔還是那個德叔——戰時即有狀態,一進入隔離病房,便渾身帶勁,無論是否熬了夜,累得精疲力竭。
“我們這個年紀做事就憑兩點,責任心和良心。不上,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他說。
【記者】黃錦輝 卞德龍 曹斯 陳楓
【攝影】徐昊
【通訊員】王軍飛
[編輯:謝燕麗]
有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1月20日 這天,國家衛健委組織召開記者會 高級別專家組通報 新冠病毒已出現“人傳人”的現象
在有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記憶中 有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1月20日 這天,國家衛健委組織召開記者會 高級別專家組通報
“成為偶像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讓他們通過偶像學到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問問為什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為很多年輕人的偶像,鐘南山與袁隆平用自己的親身言行,教會了年輕人對偶像的崇拜不必盲從。
“成為偶像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讓他們通過偶像學到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問問為什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為很多年輕人的偶像,鐘南山與袁隆平用自己的親身言行,教會了年輕人對偶像的崇拜不必盲從。
在今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信陽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信陽市第五人民醫院院長何家榮獲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上陣“夫妻檔”“父子兵”,何家榮的妻子、兒子、兒媳也都是醫務工作者,一家人逆行而上,戰斗在一線不同的崗位上。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4日表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國慶適逢中秋,衷心祝愿國家富強昌盛,香港穩定繁榮。特區政府會繼續發展創新科技,繼續改善本地創科生態,加強優勢,增強香港創新能力。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進入風險社會時代。降低整體不確定性,防范化解公共風險,為我國的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確定性,是今后尤其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公共風險管理機制的核心作用,就是防患于未然,不斷升級過去構建的確定性,前瞻性地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化解可能的發展成本。
他的生活會多么 豐滿、愉快、生動和活潑。“再聚首時,已是兩鬢斑白。如今父送女馳援武漢 △上圖:王衛國和母親;下圖:王衛國和女兒王婷 一手托著飛行員的生命安全。讓更多的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是我國呼吸疾病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貢獻。疫情期間,何時摘口罩、如何安全復工復產……戰“疫”的每一步,大家都習慣聽聽鐘南山的意見。
由于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陳薇也被視作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制“百米”賽跑中的“種子選手”。由陳薇和團隊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創下多項第一,目前已經獲得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批準開展三期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