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7日21:01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科學的“硬核力量”
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記者劉健、李興文、郭強、董瑞豐)面對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學防治”。1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特別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要扛起責任、經受考驗,既有責任擔當之勇、又有科學防控之智”。
從科研戰線快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部分藥物初步顯示出臨床療效、部分疫苗品種進入動物試驗階段,到醫療戰線早發現早治療、集中力量救治、中西醫結合顯成效,再到科技戰線大數據、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大顯身手……在抗疫戰場上,科學的“硬核力量”不斷顯現,成為阻擊疫情有力的武器。
科研攻關戰“疫魔”
“處于恢復期患者的血漿中存在大量保護性抗體。”在15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說,截至目前,武漢市多家醫院對11位重癥患者進行這一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對疫情每多一分認識,戰勝疫情就多一分底氣。疫情發生后,一系列針對新冠肺炎的應急科研攻關迅速展開,一場科學防治之戰由此打響。
科學防治,首先要快速解碼、識別病毒。
疫情發生后,科研人員快速從病人樣本當中分離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測出了它的全基因組序列,研發出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潛藏的病毒終于“現身”。
“核酸檢測可以快速地分流病人,減輕醫療機構的壓力,同時減少疑似病人在社會上造成更多的傳播。”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王貴強說。
科學防治,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是關鍵。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從70000多個藥品或化合物中篩選出5000個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再反復試驗選定100個左右藥物在體內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實驗,最后聚焦到磷酸氯喹、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
無數科研人員與時間賽跑,在已經上市的和正在開展臨床試驗的藥物中進行系統化的、大規模的篩選,并遞次推進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出臨床療效。
科學防治,要加快研發克制疫情的疫苗。
疫情伊始,我國已第一時間啟動疫苗研發工作,滅活疫苗、mRNA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等多條技術路線并行推進,加速疫苗研發。
“過去我們是串聯的方式,一個試驗結束看看結果后再進行第二個試驗,現在我們把這樣的周期變成并聯的方式,很多試驗在同步推進。”從事重組蛋白疫苗研發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說。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當前部分疫苗品種已經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科學救治顯身手
2月13日,火神山醫院中首批7名符合出院標準的患者痊愈出院——這間火速建成的醫院2月4日才開始正式接診。
“我們將繼續總結探索更為行之有效的診治方法和措施,讓更多的患者痊愈。”火神山醫院政委原華說。
醫院,是科學與疫情較量的主戰場。打好戰“疫”,不斷探索更科學的診療方式尤為緊要:
關口前移,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從武漢回景德鎮,5天后被確診,10天后治愈出院……及時發現、隔離、治療,讓景德鎮市新冠肺炎患者王某得到有效救治。
增加發熱門診、設置醫學隔離觀察點、疑似患者進行單間隔離、一經確診立即就近轉送定點醫院救治……各地將關口前移,把好收治患者的第一道大門。
“江西多位患者從發現診斷到治愈出院,都只用了一周左右時間。這說明發現得越早,病情持續時間越短,治療效果就越好。”江西省衛健委主任王水平說。
集中力量,不斷優化救治方案——
“65歲,屬于危重型,大家討論一下要不要轉重癥監護室……”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每天的疫情防控工作例會后就是重癥會診。
會議室大屏幕逐一顯示著所有收治患者的基本情況。在屏幕前,坐著全院頂級專家,醫務部、感染病科、呼吸內科、檢驗科、ICU等科室主要負責人。
集中專家、集中資源、對患者集中救治,各地醫院與死神展開一場場生死競速。
中西醫結合,協同起效、聯手抗疫——
“武漢,加油!武漢,加油!”戴著口罩,緊握拳頭。2月6日上午,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18名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出院。當天下午,又有5名新冠肺炎的患者從武漢市中醫醫院出院。
這是湖北省首批大規模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痊愈的患者。
在江西,截至2月13日,治愈出院的187例病例中,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占比89.8%;在安徽,截至14日,累計治愈出院198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占比89.4%……在這次抗疫中,中西醫聯手發力。
科技“新軍”出奇兵
深夜,江西南昌。“抗疫”指揮部內燈火通明,信息比對組人員正仔細篩查交通卡口、社區、衛生防疫等部門傳來的信息。
“截至2月10日,全市確診的195例病例中,有107例是我們用大數據排查出的,占比超過一半。”南昌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李鑫說。
在抗疫中,科技“新軍”也頻出奇兵。
快速鎖定重點人員,找出潛在傳染源——
2月5日,人還沒進家門,從疫情重點地區返回浙江衢州的小陳,就收到居家隔離觀察期間的注意事項,以及駐村干部、網格員、聯戶黨員的聯系方式。
當小陳在高鐵站刷身份證出站時,大數據就開始發揮作用:通過身份證號核查是否從重點地區回來,制訂防控方案,調動所在鎮街、村社做好服務保障。
面對春節大規模人員流動可能造成的疫情傳播,江西、浙江、黑龍江等地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滾動摸排相關人員,提前鎖定潛在傳染源。
全面細致排查,阻斷疫情傳播渠道——
“您好!考慮到這段時間您路過或去過武漢,現在占用您一分鐘時間,了解一下您的身體情況……”
正在“噓寒問暖”的是科大訊飛研發的AI機器人——“智能語音外呼助手”,它一天要給80多萬人打電話,對重點人群進行篩查、防控和宣教。幾天時間里,它已在安徽、北京、浙江等22個省份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服務1082萬人次。
人工智能、無人機、消毒機器人等大顯身手,大大提升了排查效率和覆蓋面,提前阻斷疫情蔓延渠道。
精準掌握風險點,減少感染風險——
哈爾濱市民郭靜打開一款“新冠肺炎小區查詢”小程序,通過定位功能,就能看到所在市區確診患者所在的小區、人數等信息。“能清楚看到周邊確診患者的情況,我會提高自己的防范能力,避免接觸感染。”郭靜說。
在北京地壇醫院重癥隔離區,病房內外情況通過5G技術實時互通。醫護人員、患者家屬可以安全監護病人情況。榮科科技副總裁秦毅介紹,這種重癥隔離監護系統已經開始用于武漢、北京救治一線,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雜質檢測。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純度檢測。
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雜質檢測。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純度檢測。
” 不管在家里,還是在課題組,這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組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常說的一句話。在爭分奪秒做好“神助攻”的同時,按照疫苗專班工作部署,趙振東第一時間投身《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編制工作。
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 疫苗定價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最近我們也注意到,網上一些帖子對疫苗價格進行了很多報道。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介紹,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總體處于領先地位,共有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5個技術路線并行研發。田保國進一步介紹,目前我國共有13個新冠病毒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滅活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兩種技術路線共4個疫苗進入了三期臨床試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們全面戰勝疫情乃至一切艱難險阻提供了行動指南和精神動力。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擎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火炬,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懈奮斗!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10月2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42個在研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我國自主研發的疫苗已有11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例如,在中國生物公司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部分揭盲數據顯示,疫苗接種后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
9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吹風會,介紹新冠疫苗研發工作進展情況。世衛組織數據顯示,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病毒候選疫苗182個,臨床試驗36個,臨床前研究146個,9個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截至今天,新冠病毒已奪走至少89萬條生命,造成2700多萬人感染。塞爾維亞軍事醫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副所長熱利科·亞德拉寧高度評價中國應對疫情的態度和速度,認為中國政府和民眾為抗擊疫情作出的努力值得尊敬。
目前,世衛組織已啟動“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國際合作倡議,以加速新冠疫苗、診斷和治療工具的研發、生產和公平分配。這張英國牛津大學提供的視頻截圖顯示,4月23日,一名志愿者接受英國牛津大學新冠疫苗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