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5日10:16 來源:央視網
【新聞特寫】快遞小哥汪勇:聚攏溫暖,守護英雄。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汪勇,是武漢一名普通的快遞小哥。疫情暴發后,他牽頭建起了醫護服務群,從日常的出行、用餐,到修眼鏡、買拖鞋,只要醫護人員有需要,他們都會想方設法搞定。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團隊將溫暖聚攏,守護著冬日里逆行的醫務英雄。
上午10點,忙活了小半天的汪勇剛要吃口早餐,就接到了一位護士的電話。
原來她趕著去給方艙醫院送藥時,不小心刮蹭了一輛電動車。事故不大,但特殊時期找不著能修車的地方,所以求助汪勇。汪勇馬上趕到,讓護士去送藥,他來處理修車的事情。
汪勇說,像這樣為醫務人員解決生活難題,讓他們能安心工作,就是他目前的全部工作。汪勇本來是一名快遞小哥,大年三十那天,一條護士下班打不上車的消息讓本已放假回家的他坐不住了。第二天,他就住進了公司的倉庫,開始志愿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
走回家要4個小時,這讓汪勇特別心疼。他開足馬力,第一天就接送了30多位醫護人員回家。但他慢慢發現,就算再拼命,每天最多也只能跑300公里左右。他開始在各個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漸漸地,他們的隊伍擴大到二三十人。隊員們日夜兼程跑壞了三臺車,但大家都覺得,哪怕能為白衣戰士多爭取十分鐘的睡眠都是值得的。
隨著越來越多救援隊的到來,細心的汪勇發現,醫務人員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像換班吃飯、理發等細致的需求,還一時難以滿足,而這正是志愿者發揮作用的地方。2月3日,上海醫療隊想要簡單給幾位隊員過一個集體生日,汪勇聽說后,立刻開啟了全城搜索模式。
汪勇已建起醫護服務群,即便是眼鏡片壞了,需要買拖鞋、指甲鉗、充電器甚至秋衣秋褲,只要在群里通過接龍喊上一聲,很快就會有人出來搞定。汪勇說,自己能量有限,是無數志愿者愛心的匯聚才讓他顯得“一呼百應”。
在得知援鄂醫療隊員所住的酒店用餐存在困難后,汪勇和志愿者們四處奔波,想辦法找餐館解決吃飯的問題。9月8日召開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汪勇以志愿者的身份,獲得了全國抗疫先進個人的稱號。
新華社武漢5月19日電題:“能為武漢戰‘疫’出份力,感覺一切都值得”——汪勇一家的抗疫故事 漸漸地,汪勇組建的志愿者隊伍成了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編外后勤服務中心”。
汪勇無意間看到一條求助信息,是金銀潭醫院的醫生發出來的:明早6點下班,沒公交沒地鐵,4個小時還沒有網約車接單。他組建志愿者團隊,對接滴滴、摩拜等企業,滿足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的出行需求。
35歲的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在疫情初期,憑一己之力,搭建起醫護人員后勤保障線。這件事也傳開了:金銀潭醫院,有一個快遞小哥能接醫生護士上下班,而且不收錢。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汪勇”這兩個字在志愿者服務圈子里積累了一些知名度。
3月11日下午,汪勇義務開車為醫護人員運送物資。35歲的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在疫情初期,憑一己之力,搭建起醫護人員后勤保障線。這件事也傳開了:金銀潭醫院,有一個快遞小哥能接醫生護士上下班,而且不收錢。
大年三十晚上,終于閑下來的汪勇刷手機了解疫情有關信息,出于好奇,他進了一個志愿者建立的微信群——金銀潭區域醫護人員需求群。” 送那位護士回家后,群里的用車需求還在不停出現,汪勇決定繼續接送別的醫護人員。
【解說】近期,武漢一位普通的快遞員汪勇,受到境內外媒體廣泛關注。汪勇從大年三十開始,瞞著家人投身抗疫志愿服務,接送收治重癥患者的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上下班,為有需求的醫護人員籌集物資餐食。【解說】在志愿服務一個月后,2月底,汪勇也搬回家中居住,結束了住在公司倉庫的生活。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好比是滿天繁星中的一個,螢火微芒,也能匯聚成光,照亮夜空。疫情暴發后,他一腔熱血扎進了武漢醫護服務群,帶領志愿者團隊將溫暖聚攏,守護冬日里“逆行”的醫務英雄,感動了武漢城,也感動了全中國。
35歲的汪勇是武漢一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小哥,從小生長在武漢,每天忙于送快遞、打包、發快遞、搬貨。之后,汪勇和其他志愿者又聯系到了一家共享電動車公司,在金銀潭醫院周圍投放了四百輛電動車,滿足了更遠一些的交通需求。
“他把百姓當親人,百姓也把他當親人”(最美退役軍人)——記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民警汪勇 他,就是汪勇,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韓森寨派出所的民警,也是一名退役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