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3日10:46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1月27日,年逾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趕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月12日,張伯禮率領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年逾古稀臨危受命,輕傷不下火線,連續奮戰五十多天,他有著怎樣的心愿?抗擊疫情的哪個瞬間,觸動了他的淚點?《面對面》專訪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
3月19日,已經在武漢抗疫前線奮戰了50多天的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迎來了72歲生日。同一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張伯禮說,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臨危受命“這份信任是無價的 絕對不能推”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忙于指導疫情防控的張伯禮,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飛赴武漢的通知。1月27日,作為中醫醫療救治專家,張伯禮隨中央指導組乘機抵達武漢。說到來武漢時的情形,張伯禮一時哽咽難言。
張伯禮:知道當時武漢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準備要來,甚至自己想申請來,但是來那個瞬間。這么一下觸到淚點上了。
記者:為什么說到這個時間的時候,您反應會這么大?
張伯禮:一個是悲壯,因為當時武漢已經從那知道情況是很嚴重的,并且當時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遠遠不像現在了解那么多,我這個歲數本身在這擺著,說明疫情很重才讓我來負責,否則不會讓我這個老頭來。
記者:您可以說不來嗎?
張伯禮:絕對不能說,沒想到不來,一點都沒想過,不緊張不會叫你來,這是一個。第二個領導叫你來就是一份信任,這份信任是無價的,絕對不能推。
針對當時醫院人滿為患,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四類人員”存在交叉感染風險的狀況,分層分類管理,集中隔離成為中央指導組的決策。
2003年,張伯禮曾組建中醫醫療隊,抗擊非典。17年后,他臨危受命參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出了在西醫沒有特效藥、疫苗的情況下,對集中隔離的疑似患者實行中醫治療,“中藥漫灌”一是別錯失治療時機,二是安慰情緒的建議,被中央指導組采納。
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的推動下,武漢開始征用學校、酒店作為隔離觀察點,并為集中隔離的疑似患者普遍服用以治濕毒疫為主要功效的中藥袋裝湯劑。
張伯禮:剛開始中藥推得很難,有人說中藥沒效,所以我說這次特別感謝中央指導組,特別感謝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決策,支持中藥,要不我們也不敢那么大膽去做。當時我開出方子來,試著給湖北一個叫九州通的企業打電話,我說現在有那么個事,能不能幫忙做點藥?他說沒問題,你說做多少我們都能做,我們都全力配合。我說沒有錢,現在不知道誰給錢,因為這個事不是短期煮幾天,可能是長期的,我相信政府最后會埋單。人家不問價錢,直到現在也沒問。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0000袋,我當時說的名不好聽,“中藥漫灌”,就是全都給。
令人欣慰的是,通過普遍服用中藥,集中隔離的很多發熱、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轉,效果不錯。
張伯禮:從疑似病人里最后確診的病人開始能確診到90%,隔離以后喝中藥七八天以后再檢查,這些確診的病人里邊大幅度下降,下降到30%。服用中藥還起到了一個隔離、安撫人心、鑒別的作用。有的病人幾天好了,不燒了,這是治愈了。他可能就是個流感,因為那時候也正是流感的季節,所以他可能就治好了。還有的病人雖然不燒了,但一檢查核酸是陽性的,這可能就是個確診病人,就到定點醫院把他隔離開。還有一個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不是治療問題,是恐慌,那時候給我關在里邊不給我任何藥吃,我覺得是無助的。沒有藥,跟一天吃幾副藥吃兩袋藥不一樣,讓病人覺得最起碼我吃藥了。
中醫“承包”方艙醫院 564個輕癥患者一個未轉重
2月初,在中央指導組推動下,武漢著手將會展中心、體育場館等改造為14家“方艙醫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輕癥和普通型患者。張伯禮與同是中央指導組專家的劉清泉教授寫下請戰書,提出籌建一家以中醫藥綜合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2月12日,經中央指導組的批準,張伯禮作為名譽院長,率領由來自天津、江蘇、湖南、河南、陜西等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市江夏方艙醫院。
張伯禮:我在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中醫院已經收治過輕癥病人,用中藥治療完全能治好,但我們最后也說中西醫結合。我這里邊也有西醫的儀器設備,一些急救的藥物也有,這樣病人也放心,我們也放心。
據統計,從2月14日開艙,到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在26天運營中,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癥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礎病的患者按照休艙要求轉至定點醫院,所有患者中沒有1例從輕癥轉向重癥。
張伯禮:564個病人里沒有轉重的,按照一般情況這些病人里邊有6%到10%要轉成重癥,我們一個沒有。病人退燒了,有些人還是模棱兩可,但很重要的是,血里的指標變了。冠狀病毒對人的傷害很大,損害人的免疫功能,免疫功能表現在你身體的白細胞數量都在下降,特別是中性粒細胞在下降,淋巴細胞在下降,所以造血的功能都受到影響。但是我們發現這些病人好轉以后,他的淋巴細胞數上去了,白細胞數上來了,就是癥狀改善了,血里的生化指標在改善。
自己簽字摘除膽囊 “絕對不能撤離前線”
除了江夏方艙醫院之外,后來,在武漢市投入使用的全部方艙醫院的治療中,中藥的使用率超過了90%。那段時間,指導臨床、進入隔離病區察看患者、親自擬方、巡查醫院等等,張伯禮不分晝夜高負荷工作。2月15日凌晨,張伯禮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凌晨,張伯禮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手術之前,張伯禮讓醫院不用征求家屬意見,自己簽字。手術很成功,但手術之后,張伯禮的雙腿又出現血栓,必須臥床。
張伯禮:兩個腿要伸直待著,最少要待兩個星期,我說兩個星期可真不行,實在是不行,我盡量聽話,一個星期,多給點藥,之后住了一個星期。
記者:如果不聽話,您會跑到哪兒去?
張伯禮:定點醫院你不去啊,方艙你不去嗎?
記者:您想干嗎去?
張伯禮:我想指揮戰斗。我說我聽話,在房間里待著,在房間里就可以處理很多事了。腿的事我第一次說,我跟學生都不說。
記者:您為什么不想讓別人知道?
張伯禮:動搖軍心,在這期間國家中醫局一直往回趕我,讓我回天津去。
記者:為什么當時讓您來三個月這時候又趕您?
張伯禮:他說你有病了,你那么大歲數了,人家都挺害怕你在這出點好壞誰擔責。
記者:您想回嗎?
張伯禮:絕對不可能的,我是絕對不回。剛鋪開打仗,你怎么就撤離戰線了。
兒子也來支援武漢 電話兒子“干你的活兒 不許來看我”
也就是在張伯禮手術后的第三天,2月21日,他的兒子,天津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執行院長張磊帶領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漢醫療隊來到了武漢。按照張伯禮的要求,張磊沒有去探望父親,而是直接去了江夏方艙醫院駐地。
記者:在這么非常特殊而且很危險的疫情嚴重地區,你們兩個做同一件事情,想不想跟你父親見面啊?
張磊:想,中管局的領導也允許我可以先去協和醫院看看父親。
張伯禮:他說來,我說你打住,我說你來了不就問候問候嗎?你又不能幫我治療,又不能減輕我的痛苦,你問候電話里問候就可以了,堅決不能來。
記者:爸爸在醫院里,為什么不可以看看呢?
張伯禮:不來好,那邊隊伍是給你派活的,你來了以后,你到這看耽誤時間。
同在武漢20多天 父子相見10分鐘 “我沒想到他瘦了15斤”
之后,雖然同在武漢,但因為各自忙于工作,除了電話溝通之外,父子二人并沒有見上一面。3月10日,江夏方艙醫院休艙,父子倆在武漢共同抗疫20多天后首次見面,見面時間僅有10分鐘。
張磊:我看他瘦了,但我沒想到父親瘦了15斤。當天下午2點出艙,我們天津隊全體隊員在方艙醫院對面照合影,正好大伙兒看見我父親,他們都喊他張校長。我的隊員就告訴我,隊長,校長過來了,咱能請校長來照張相嗎?后來我就跑過去請他過來,他也特別高興,說應該陪天津隊員們照張相。我問他,身體還行吧,他說挺好的,不用管,回去帶好隊伍。
在抗疫前線過72歲生日 “武漢清零就是最好的祝賀”
除了在輕癥患者身上普遍使用中醫中藥之外,在武漢,中醫也進入ICU,輔助西醫參與重癥救治,中醫藥治療新冠的經驗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
按照統一部署,3月17日,張磊與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漢醫療隊返回了天津,但張伯禮依然堅守武漢。他說:“這回我把膽留在了武漢,更加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了!”
張伯禮:中醫是能解決一些重大問題的,我應該多干一點,好的東西應該為中國人健康服務,為人類健康服務。中醫和西醫優勢互補,是中國人的福氣。
我們采訪的當天,也就是3月19日,“封城”第57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這也是張伯禮特殊的生日禮物。
張磊:大家都非常高興,我估計您回天津的日子也應該不遠了,您在武漢注意身體。今天是您72歲生日,生日快樂。
張伯禮:武漢清零就是最好的祝賀了,告訴整個天津醫療隊的同志們,第一個趕緊休整好,第二個總結好,跟家里人團聚,趕緊回到醫院正常工作,并且還要做好準備。現在海外需要中醫藥,你們都有一線經驗了,還要準備去海外。
張磊:我們也有這樣的準備,去了一定完成任務。
制片人丨張士峰
編輯丨張宏飛
(編輯 趙英芝)
△《故事里的中國》第二季丨“人民英雄”張伯禮學生黃明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年過古稀 心如朝陽 2020年2月,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張伯禮院士率領由來自天津、江蘇、湖南等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市江夏方艙中醫院。
近日,多地出現涉冷鏈食品的新冠肺炎散發病例,引發群眾關注。張伯禮認為,對于從事進口冷鏈食品、進口貨物相關工作的人員來說,應該一絲不茍地對待防護工作,接觸此類物品時一定要佩戴口罩和手套。對于普通群眾來說,張伯禮認為進口冷鏈食品可以放心吃,進口包裹也可以放心收取,但切記要做好防護。
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杰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以下簡稱“三大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 北京大學教授李曉明、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于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朱長江、四川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等9人獲得杰出教學獎。
近日,全國多地在冷鏈環境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同時明確發現“物傳人”的情況。對于市民如何做好“自我防護”,張伯禮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快遞人員應佩戴口罩、手套,做到無接觸送件。
11月13日、14日和15日,短短3日內,已有陜西西安、山東泗水、山東濟南、河南鄭州、湖北武漢、福建泉州廈門、甘肅蘭州等9地通報,在冷鏈環境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張伯禮臨危受命,于1月27日飛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在抗疫前線奮戰了80多天。除了新冠疫苗,陳薇還率領團隊研發新藥,加緊研制針對特異性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單抗藥物。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僅是一群人、一個城在戰斗,更是一場全國上下的凝心聚力。” 9月8日,張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他說自己只是代表6000萬湖北人民、全省54萬名醫護人員,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庚子年初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11月9日晚八點,《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央視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在報告會上,他這樣評價危急時刻武漢的志愿者們:疫情來了,他們悄悄地來;(抗擊)疫情勝利了,他們悄悄地走。
10月26日,“人民英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重返武漢市,再次走訪武漢市中醫醫院等多家戰斗過的醫院,探望新冠肺炎康復患者,跟進科研項目,合作培養人才。
“桑枝總生物堿作為新藥獲批上市,是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的標志性成果,但上市不是終點,研發不能停下來。毋庸置疑,中醫藥傳承下來的豐富實踐是一個獨特的思想體系,是值得用新的技術去挖掘的“寶庫”,可能輸出更多的中國創新藥。